高中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2009-07-02夏红霞
夏红霞
摘 要:美术新课程具有浓郁的人文性质,体现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中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要逐步形成和发展教师的人文意识;要重视主体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多元文化和生活环境中,体现美术人文精神;改变教学中传统的评价尺度。
关键词:美术教育 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与美术教育
所谓人文,广义上指的是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从狭义上说,通常包括文学、艺术、法律、哲学、历史等方面。而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识对主体自身的最终精神追求。它具体表现为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
美术教育能发展完善人性,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正如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所说,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使美术教育的受众群体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陶冶精神情操,形成人文素养,提高生活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同时,也可以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从而使审美和创作水准得到提升,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因此,渗透人文精神也是美术作品中“形神兼备”的内在要求。
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斯菲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受教育者去欣赏美、学习美、创造美。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气质、修养,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在文化素质。所以,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各个层面的美术教育都应该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把美术教育定位到人文教育、美术文化教育的层面上来,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让学生在广泛的美术文化情境中生动活泼地学习美术。
二、当前美术教育中人文教育弱化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美术教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重模仿轻创造、重功利轻价值、重实用轻生活、重理性轻人性的认识误区,导致了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日趋严重。
1.过于强调专业化,忽视了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美术本质上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又是人类能动的、创造力的实践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所以,美术不是单纯的“图画”,美术作品不是简单的“涂鸦”,而是作者在社会大环境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因此,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不但不独立于其他人文学科,而且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没有这些学科的支持,美术活动可以说是不完整的、残缺的。
2.教学方法单一和陈旧,缺乏创新和创造
教学过程过多地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忽视个性教育。不少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给学生改改画、自己做做范画,很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更谈不上将人文精神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美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被简化成了教师一成不变地教,学生机械地模仿的过程。正如阿恩海姆所说:“学生总是把精力放在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用这种形式去创造,其结果是创造性思维自由空间被限制,以及主体性逐渐丧失”。以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似工厂里的产品,往往缺乏生气,没有个性和创意。
三、高中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1.要逐步形成和发展教师的人文意识
作为教育者,美术教师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美术教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有效地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因此,美术教师要认真学习新时期对美术教育的新要求,树立以人为本、以主体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要重视主体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浓缩人类历史,富含人的理想、情感、价值等人文特征。教师要帮助学习主体鉴赏大量的优秀美术作品,并努力从作品中发掘人文内涵,从而使主体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达到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理解的目的。教师可以创设恰当和多方位的主体审美情境,以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能力为基础,激发主体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其探究、质疑、创造的热情,提高其审美情趣。
3.在多元文化和生活环境中,体现美术人文精神
要充分挖掘各种美术教育资源。主动体验,让美术教育走进生活。美术教学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其自发体验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这一取之不尽的资源,带领学习主体将美术活动从课堂走入生活,从生活中进行提炼后再走入课堂。让主体积极主动地体验到美术与生活的联系,贴近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美术活动带来的愉悦。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进行美术教育,可以跨越语言障碍,从而真正达到了解及理解他国或他民族文化的目的。《美术课标》就指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美术遗产。通过学习各民族的优秀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作品传统的热爱,并引导他们了解及理解各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世界优秀美术遗产,引导学生了解及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学习从全球化的角度观察与分析各种美术潮流及其他文化背景的方法。逐步掌握理解多元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展现美术教育人文精神。
4.改变教学中传统的评价尺度
传统的教师主观单向地评价学生的标准和形式,容易造成师生间的冲突与对立,致使学习主体丧失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而,教师要从学习主体的心智发展规律出发,尊重、理解和保护学生的艺术表现,切忌过高、过难地要求和束缚学生,而是应在美术活动中及时、适时地给予他们积极的启发和肯定,让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艺术创造。正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德育.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浙江天台育青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