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009-07-02荆瑞发

新课程·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教材思维能力

荆瑞发

教与学是一种信息的相互传递。教师与学生都需要不断从对方获取信息来调控自己思维的对象、趋向、进程和节奏,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是由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来决定的,这是谁也替代不了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起主导作用。学生知教师之所想当然必要,但教师知学生之所想则更为必要。教师虽然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但回答问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并且回答的也多是教师根据教材提出的往往带有主观色彩的问题。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重视来自学生的疑问。

古今中外的哲人是很重视发现提出问题的。费尔巴哈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我国宋代的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李政道博士说:“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学会提问,否则将来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生疑、质疑、善疑的能力呢?笔者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有如下体会:

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他们能够生疑、质疑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这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进而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而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满足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的前提。教师应当用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求学态度、可亲的教态、生动的语言以及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在此基础之上,要爱护和相信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差生)都充满自信。对学生所提出的每一点发现、见解,每一点提高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慢慢地为学生营造出这样的一种氛围: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无论自己的意见正确与否,都会受到正确的对待,因为任何的探索都是积极的、有意义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才能去积极地生疑、质疑。

其次,立足教材,教会学生摸规律,找方法

学生生疑、质疑之后,还要教会学生善疑,这才是最重要的。学习往往是从模仿和借鉴开始的。要教会学生善疑,我们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做好示范。具体操作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一篇作品遵照其逻辑规律,按系统序列分解为切入角度准确、梯度合理、深度适宜的一个个问题,然后分析解决。不仅要搞懂“是什么”,更要搞清“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教材,更主要的是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立足于学习它应遵循的思路和使用的方法,重视对隐含信息的发掘,零散信息的总括以及对它们的评价,落脚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从这点来看,教材是例子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再次,教师要做好组织调控工作

学生生疑、质疑、善疑的能力是逐渐培养出来的。教师要有计划地由自己提出问题而过渡到由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教师要先激发学生生疑、质疑,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思路,诱使学生开口。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后,要引导学生反复深入地思索。

学生开始生疑、质疑后,会出现种种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的组织调控。当学生的思维裹足不前时,就需要教师的点拨疏通;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了教材时,就需要教师调整;有时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但是浮在表面,提出的问题不够全面辩证,就需要教师诱导引歧;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分散杂乱,就需要教师集中理顺。当时机成熟时,还要归纳总结。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来说,教师不应急于表态下结论,而应组织学生讨论,最好是七嘴八舌,甚至是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多交流,相互启发,深刻反思,使思维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将大大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最容易出现“顿悟”,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当然,在讨论中,也需要教师组织调控。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宜让学生讨论,教师也可以来讲解,但这讲解要有启发性。如果问题没有普遍性,可指点途径,让学生课下自己去解决,或者在课下做个别讲解。

最后,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方式

学生可以在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中随时提问,也可以在教学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教师留出的一定时间内提问;可以单人提问,也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一名代表来提问……总之,方式可以不拘一格,目的是让学生多提问题,多提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

总之,我们期盼着我们的教师能更多的采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动脑、动嘴去发现、提出问题;教师分析解决一些问题,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组织下,在严肃认真而又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智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发现、提问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去探究去创新的习惯。

作者单位:河北省香河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教材思维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