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09-07-02江长春

新课程·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导语落叶课文

江长春

一、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要“求新”

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新”。 一要精心设计导语。“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教《画风》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咱们一块儿去旅游,根据老师的描述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用笔画出来。学生边听边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老师接着描述:你们闻到了吗?没有?赶快深呼吸,闻到了吗?这是什么香味?你们听到了吗?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多好听啊!赶快把这些让人陶醉的香味和美妙的声音画下来。学生质疑:声音、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教师随机引出有三个小朋友却能画风。简单的几句话就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想通过阅读,寻求答案。 二要创设情境。低段课文都充满了生活情趣,要让学生体验这种情趣,教师就得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落叶》一文时,我在教室里挂上许多落叶,在黑板上也画上树叶,课件中把落叶设置成飘落下来的动画效果,给学生营造了置身秋天落叶纷飞的情境。课一开始,引着学生去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想象落叶的比喻,很快就把孩子的心给牵住了,在充满幻想的空间里,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在整堂课,我以“树叶飘呀飘,飘呀飘。”这句话贯穿每一个环节,让孩子体会“甲虫、蚂蚁、小鱼、燕子”在落叶里的快乐。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情境教学的特点,可分为形象、情感、环境、角色与理智等类型。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 只有当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丰富广博的知识。如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我经常采用“猜谜识字”法。教“水”字时,我让学生猜谜:用手抓不起,用刀砍不断,洗衣煮饭,都得请他来帮忙。学生沉思了一会儿猜出是“水”,从而认识了“水”字并了解了水的特性。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上要求“活”

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真正的做到这一点,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形式上就要“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要根据课文内容不断地选择、变换“读”的方式,以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预习时的“读”,宜选用默读、自由轻声读;讲授课文时的“读”,宜采用教师范读、比赛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法;欣赏、背诵时的“读”,宜采用引读、分角色读、品读、比赛表演读、配手势读等方法。在采用多种形式读的基础上,我不时地激励学生:“谁会读?谁读得最好?”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热情高涨,敢读敢说,大胆地表现自己,学习效率很高。

三、在对学生作业布置上要求“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作业的布置要改变机械重复的练习形式,如果只是一味的抄写生字、课文,这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感受不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欲,我在作业布置上求“奇”。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布置作业应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发展,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作业,积极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例如,教学《菜园里》一课后,可让学生随父母家人去菜市场或农田认识更多的蔬菜瓜果,将新认识的蔬菜瓜果用彩笔画下来,写上名称等作为作业,也可进一步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句话来描写新认识的蔬菜瓜果,或者写一写自己是否喜欢它们,为什么喜欢等。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年龄小、爱玩、好动的特点,将语文课加入动手、动脑的成分,比如,可以通过让学生板书,让学生表演课文,自己收集课外资料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让课堂成为“玩、学一体”的轻松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作者单位:贵州省盘县红果镇中沙小学

猜你喜欢

导语落叶课文
导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最后一片落叶
导语
落叶知多少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