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招巧治孩子赖床
2009-07-02王燕飞
王燕飞
妙招1:找准赖床的原因
(刘女士,儿子4岁)
儿子起床问题是我们家的一个老大难。到时间了,却总叫不醒,而且“起床气”特别重,谁叫就朝谁发火。后来我想是不是孩子没睡够?毕竟每个孩子对睡眠时间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能整齐划一地规定作息时间。于是我们改变了做法,让孩子早一点睡,晚一点起,还换了离家更近的幼儿园。赖床的次数就少多了。另外,孩子的睡眠质量也会影响起床时的表现,比如晚上做噩梦了,他起床时就会很不高兴,还会影响到晚上的入睡,总是担心黑暗中有魔鬼。这时候我就要花工夫安慰他,告诉他爸爸妈妈都在旁边,你不用害怕,还把他喜欢的变形金刚放在床头,“晚上有变形金刚保护你呢!”这才慢慢好起来。
点评:的确,孩子赖床,除了跟家庭教养有关外,还跟孩子自身的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有关,为孩子制订适合的“个性化”睡眠方案很重要,另外,降低孩子对黑暗的恐惧也是提高睡眠质量的好方法,父母要给孩子安全感,比如为孩子添置一盏可爱的小夜灯,让孩子抱着喜欢的卡通枕头入眠等等,都是不错的办法。
妙招2:改变起床“信号”
(陈先生,儿子5岁)
孩子没上幼儿园之前,一切还好,上幼儿园以后,我家的早上就变成了系列闹剧。他妈妈先是到儿子床前,语气平淡地宣告:“儿子,该起床上学啦!”儿子“嗯”一声。妈妈去做早饭了,等第一道菜做好后,再次回到儿子床前,这时语气已经不太好了:“快起床了,饭都做好了!”儿子继续“嗯”一声。他妈妈又赶紧心急火燎地去煎鸡蛋,等鸡蛋煎好,儿子还没出现,她看看时间,快来不及了,声音高了8度:“快点快点,你还要不要去上学!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儿子这么懒,爸爸也这么懒,就累我一个人!”战火就这样从儿子那儿烧到了我身上。于是,我和儿子都在他妈妈的怒火中慢吞吞地起床,领受新一天的教导。
为了不让家庭气氛变得越来越糟糕,我想到的办法是:改变起床“信号”,不再让起床变成恶性循环。当然,既然我主导,自然我就得早点起床,在孩子该起床前的15分钟,我会打开音响,让愉悦的歌声流淌在全家人的耳朵里。这可比妈妈那烦躁的声音有吸引力多了,孩子的精神其实从音响打开开始就慢慢被振奋,所以,到了起床时间,他就会睁开眼,打个哈欠,伸个懒腰,乐颠颠地跟着他老爸我一起随歌扭动。
点评:那种突然袭击式的到点喊床法,是很多父母习惯使用的办法,但老实说,效果确实不好,这会让孩子觉得不愉快。用音乐来营造起床的氛围,促使孩子从睡眠中逐渐苏醒,是一个聪明的办法。这让孩子感受到,起床可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妙招3:家长切忌乱发脾气
(马女士,女儿5岁)
对付女儿赖床,我常用的办法是:套用女儿喜欢的曲调填上新词,比如:太阳高高照,小鸟喳喳叫,小床说早早早,为何还不让俺伸伸腰⋯⋯再加上瓮声瓮气的声音,一准儿让女儿笑着就醒来了。或者大声模拟公鸡叫:喔喔喔,起床了⋯⋯并故意叫得很难听,一边故作自言自语:“我怎么就不如孩子叫的好听呢?孩子到底怎么叫的呢?”平日就好为人师的女儿没有不上当的。还有就是女儿醒了装睡,不愿去幼儿园。这种时候只能装糊涂,可以针对孩子的爱好想办法,千万不能揭人家不愿去幼儿园的底。我会说:“宝贝,咱们今天穿你最喜欢的紫裙子吧?”或者:“今天有外教的课,是吗?”或者“今天妈妈骑摩托车送你,你戴不戴你的小头盔呢(小头盔也是她的至爱之一)?”这些方法通常都有效。万一不幸失效,编个小故事或小笑话给她听,也能诳她起床。
如果,上面的招术都失灵,我也只好说:“那你就躺着吧,只是我和爸爸要上班去,我们要先走。如果你不愿自己在家的话,在我喊完1、2、3之前起来。”于是我喊“1、2、3”,女儿一边嚷嚷着“你就不能喊慢点儿”,一边就在抓衣服了。
点评:其实,有些孩子的赖床情形并非特别严重,他们只是喜欢每天在起床时和家长较量嬉闹一番,只要家长方法得当,孩子很快就会爬起来。此时最需要家长注意的就是,尽量不要对孩子发脾气,否则孩子很可能用大哭大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反而惹来更大的麻烦。
妙招4:从小培养早起习惯
(孙女士,女儿4岁)
女儿雅雅上幼儿园1年了,从来没有让我为赖床烦恼。说好了什么时间起床,她就会准时爬起来,如果看见她爸爸还赖在床上,就跑上去挠爸爸的痒痒。我觉得做父母的,想让自己以后不要在教育上太累,有个好方法就是从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习惯。洗脸、刷牙、洗碗、洗澡、吃饭,从雅雅很小的时候起,我就让她自己能做多少做多少,她也习惯了这种家庭“规矩”。就拿起床这件事来说,我们提前跟她商量,爸爸妈妈必须在几点钟前出门才不会迟到,雅雅必须在几点钟前起床,几点钟前吃好早饭⋯⋯由她来决定起床的时间,她把这事情看得可重了,每天晚上都会调好床头的小闹钟。为了明天按时起床,她还很自觉地早点休息。当然,我们做父母的,为了做孩子的好榜样,也会要求自己早睡早起,尽量不赖床,而且每次起床都表现得开开心心。
点评:别看孩子年龄小,其实他们已经很乐意做自己的事情了,父母们千万不要剥夺孩子培养这种自主精神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