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毕业生就业的探析
2009-07-01陈菲莉
[摘要]分析医学生就业现状,从社会、高等学校和医学生本身等提出医学生就业的措施。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10196-02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类专业特殊性极强的群体,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医疗机构甚至整个社会对医学院校毕业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技能掌握的压力给医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医学生就业现状和及就业现状对在校医学生的影响
(一)毕业生数量大
随着1999年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在全国范围内连续扩大招生,由于医师被看成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稳定的一个职业,许多的家长鼓励孩子选择医学专业求学,近年来全国各高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分数逐年提高,招生“高温不减”,导致医学毕业生数量庞大。
(二)社会需求有限
每年社会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增速有限,不能满足高等医学院毕业生快速增长的需要。同时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各大医院、医疗单位用人自主权增大,医院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面对竞争、生存和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引进非常谨慎,对人才的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不只“门槛”增高,而且主要以急需的专业人才为主;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使一些医疗机构受区域卫生规划的影响,进行了医疗机构的撤与并,吸纳医学生就业的能力下降。虽然近几年来私立医院发展很快,但私立医院为降低成本,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偏好聘用大批离退休专家或向大医院租借名医,如株洲市博康医院85%的医技人员为离退休专家,只有少数护士为招聘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三)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出现结构性矛盾
1.医学专业供需结构矛盾
医学生毕业时,就业目标单一、范围狭窄。护理学、药学等专业虽然毕业生数量也很多,目前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大,较好就业;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等专业虽然社会需求量不大,但由于毕业生人数少,医学毕业生供应量暂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预防医学专业随着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业的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逐渐增加,供需基本平衡。
2.学历层次供需矛盾
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由于学历层次高、胜任岗位快,利于用人单位内涵建设,各高等医科学校和各大医院都需要人才结构的调整,补充新鲜血液,因而就业相对较易;特别是来自工作单位的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由于已经具有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资格,同时在原来的临床工作岗位上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在经过硕士或博士阶段的技能学习和学历提高以后,可以直接上岗工作,甚至可以成为科室技术骨干,因此受到医院的欢迎,也可以得到高薪聘用,而处于医疗人才“金字塔”最底层的本科毕业生由于人数众多,且需要经过一定周期的医学技能再培养才能胜任岗位工作,社会需求量有限,因而就业较为困难。
3.就业地域供需矛盾
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医疗人才已基本饱和,对医学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需求量小,但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依然集中在这些地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农村基层、边远山区在职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是近几年来接收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岗位,在县及县以下乡镇医院,对大学生的需求旺盛,但由于工作、生活和业务更新条件相对较差,很多本科医学生不愿意去这些医院,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
4.就业领域供需矛盾
长期以来,公立大中型医院一直是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传统主要渠道。在2009年暑假社会实践的调查表明:80%的地市级以上医院近三年对医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数量不大,7%的医院表示基本不需求,仅有13%的医院需求数量较大。并且在选用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倾向上研究生的比例明显高出本科生。新兴的社区医疗、民营医院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而毕业生对此类单位的认同度却不高;此外,医药、医疗器械、医疗保险等衍生领域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旺盛,但目前高等医学专业还没有开设相关这方面的专业,因而就业希望与目前市场职位供给现状矛盾相当突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即将来临,这些老龄人口大多是空巢家庭,家庭保健医生的需求会大量增加,以满足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空巢家庭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需要,但高等医学院目前并没有开设家庭保健医生专业。
5.就业过程复杂
医学类大学生就业要求特殊、过程复杂,关卡重重。由于医学类毕业生将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特殊职业,因此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极其严格,毕业生就业过程繁杂,一般要经历笔试——面操作考试——面试——面卫生局统考——面体检等多项过程,许多有潜力的毕业生由于重重关卡的阻碍与工作岗位失之交臂。
在校就读的医学生受医学生就业困境的影响,产生如下困惑:读书有用吗?社会有公平吗?出现有些同学心灰意冷,学习没有积极性,得过且过,缺课、通霄上网、作业抄袭和考试舞弊等消极现象,有许多学生甚至不想学习,而是热衷于找对象,特别是女生,想通过找到已有工作的对象,毕业就结婚、生子,暂时不就业。积极的影响是也致使许多学生思考:除完成本专业课程学习外,我应该再学习什么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就业需要?促使许多同学自学多方面的知识,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多方面技能。
二、解决医学生就业压力对策
(一)政府和社会应从政策上给予关爱
国家宏观调控,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户籍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宏观上加强对医学人才的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指导医学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所需的高质量医学毕业生;各级劳动就业部门、医药卫生部门和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关注毕业生就业时期的特殊心理现象及问题,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提供良好的就业(择业)环境和就业机会,规范就业市场,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更加开放的医学人才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就业和流动的限制,拓宽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的渠道,对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县以下乡镇自主创业或就业实行激励机制,并给予合理的利益补偿,让医学毕业生得到物质利益和精神奖励的双重鼓励,促进医学人才到社会最需要的缺医少药的乡镇去,改变我国基层缺医少药、农村看病难的现实。政府部门应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制止用人单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切实解决医学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高等学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规范就业指导、加强心理辅导、指导学生就业
当前各高等学校只根据报考人数的“冷”、“热”度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及国家人才需求开设专业。于长期以来社会对医学各专业认识有误区,学生和家长选择求学方向时有一定的功利性,所以选择临床专业的学生较多,很多学校盲目扩招临床医学专业,出现像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学、护理等专业需求多而毕业生少的现象。高等学校应调整专业结构,根据社会需,对市场需求的专业要适当地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深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变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课堂质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习训练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注意课程设置上的宽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与人的生命相关的保健康复、健康讲师、产品专员、医药媒体、咨询服务、药品推广、器械营销、新药研发、寿险等非临床相关行业在蓬勃发展,在医学教育的同时,开展上述相关知识培训,增加上述内容的选修课程,可扩大医学生就业途径。
高等医科学校应将每年的毕业生生源及专业情况及时向社会通报,建立就业需求网络,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可充分利用在全国各地的校友,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传递就业需求信息,架设就业桥梁;组织召开各种招聘会,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挑选毕业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站,发布就业政策和毕业生信息,为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上就业渠道。
高等医科学校应完善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邀请心理学专家、学者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并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同时发挥学校广播、校园网络、校刊、校报的作用,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使学生能够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就业市场的挑战与竞争,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高等医科学校可与医疗单位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系,即:医学本科生毕业后首先进入基地接受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不占用人计划编制,适当给予岗位津贴,通过人事代理解决档案户口问题,经过一至三年培训(根据岗位培训要求结合二次择业意向确定年限),其间可以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再参加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二次择业。
(三)医学生本身应克服择业心理压力,自身的就业期望值应社会需求一致
医学生择业心理是指医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医学生应克服如下就业方面的心理压力:实用主义功利思想、自负和自卑心理、依赖心理、侥幸和虚荣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和嫉妒心理、急躁和焦虑心理、挫折心理、恐惧逃避心理、幻想心理、偏执心理和情感淡漠,从而具备较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取向、自我认可度、调整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思路、规范就业意识、降低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增强就业准备意识和就业观念影响力,改正诚信就业意识淡薄的就业特点。
对于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的医学毕业生而言,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要关注所在行业的宏观发展前景,选择适合自身条件并具有发展潜力的职业,“职业道路的拓展性”应成为毕业生考虑的首要条件,而不是“薪水高低”或其他的条件是否优越,到基层去,到能学以致用的地方去,使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求相一致。
参考文献:
[1]吉明明等,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探析,医学与社会,2005,4.
[2]51chuangye,2008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http://www.2008red.
com/member_pic_521/files/51chuangye/html/article_2240_1.shtml.
[3]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6-47.
作者简介:
陈菲莉,女,23岁,现在南方医科大学2005级临床八年制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