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中小企业才能真正救经济
2009-07-01
马光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的最新报告显示: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40%的企业目前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只有20%的企业没有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这意味着,按照去年中小企业4300万家概算,在金融风暴中倒闭的中小企业超过了1720万家,这个数字的确令人震惊!笔者记得3月份,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谈到中小企业时透露,去年中小企业破产占总数的7.5%,这意味着,2009年前半年,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在进一步恶化。
事实上,自金融危机以来,面对中小企业的严峻生态,中央在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方面可谓力度空前,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解决之道。“金融九条”就提出在贷款额度上要向中小企业倾斜,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扩大、各大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的成立,乃至于各地诸如“信贷工厂”、“网络银行”、“大卖场”等民间自创融资模式的推广,都似乎预示着金融危机能够成为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题的一大契机。然而,事实很快证明,尽管上半年宽松货币政策开闸放水,投放了创纪录的6.5万亿人民币的流动性,但真正流向中小企业的只有可怜的不到10%。
公开的数据更是显示,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中,有的省份贷款余额增加为零,有的增加额是负数。这意味着,无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小企业又一次成了盛宴的旁观者。它们不仅没有分享到政策的好处,反而在与国有大中型企业抢夺政策资源方面再次完败。不管40%倒闭和40%经营困难的数据是否准确,宏观经济冷热不均的事实已经基本说明,广大民营经济所在的中小企业的处境并没有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而有根本性的改善。
用数据说话,占中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其创造的出口占60%以上,创造的GDP增长占70%以上,接纳的劳动力近80%,每年新增就业机会的90%以上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如此,我们可以反证一下,如果40%的中小企业倒闭,40%的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对GDP增长、对出口、对就业,乃至于对整个中国经济究竟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在中小企业仍然处于困境的情况下,某些人士动辄看到个别数据的好转就轻易断言经济复苏,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反思多年来我们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政策,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一个全盘的,上升到基本国策高度的对中小企业在金融、财政、税收、技术支持、投资、产业准入等方面的全盘而总体的政策安排。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无处不在,遑论什么政策倾斜了。
就拿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说,破解融资难,我们强调了很多年,然而,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一个专门为中小企业负责的国家级机构。我们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提出要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征信体系和担保体系,而这三大体系的建设到现在仍然还不尽如人意。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每年都出现在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中,但鲜有实质性的应对或者举措。每一次中小企业出现困境,影响GDP增长和就业了,就重视一次。然而,这种突击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中国下半年的宏观政策来看,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基本方向不会迎来“拐点”,但政策的目标显然要从“保增长”转到调结构上面来。和政策的盛宴在上半年失之交臂后,下半年是中国经济调结构的关键之年,更是中小企业能否迎来转机的最佳时间窗口。应该看到,中小企业今天之所以处于这样一个严峻的态势,不仅仅体现在融资难方面,考察一下中小企业生存的制度环境,体现为一个在税收、财政、产业政策、投资等制度供给上全方位、立体式的扭曲和残缺。高层应该对中小企业的制度环境进行全面的回应和反思,出台一部专门的扶持中小企业的基本国策,挽救中小企业、挽救中国经济复苏的最重要的微观基础。
中小企业没有走出冬天,中国经济复苏的春天绝不会轻易到来。由此,笔者建议:首先,抓住全球经济仍然处于低谷的时间窗口,出台专门的扶持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政策规划,清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歧视;其次,鉴于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强烈建议今明两年全国中小企业的所得税全部减免或者缓缴;第三,在技改资金的分配、产业政策和投资等方面落实对中小企业的优惠;第四,深化垄断领域的改革,降低准入门槛,在金融、电信、石油等关键领域全面向中小企业开放。▲(作者是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