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洲空舰导弹

2009-07-01

兵器知识 2009年7期
关键词:战斗部雄风反舰导弹

延 林

亚洲国家自行研制的反舰导弹以及空舰导弹,主要是中国(含台湾地区)、日本、以色列等国研制的型号,大多数国家采用外购的方式。印度和俄罗斯合作研制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也在发展空射型号。有消息说韩国也有计划发展本国研制的空舰导弹。

以色列“迦伯列”3空舰导弹

“迦伯列”3是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在其“迦伯列”3舰舰导弹基础上发展的空舰导弹,1978年开始研制,1984年开始批生产。该弹可装备F-4“鬼怪”、A-4“天鹰”飞机,以及1124A海上巡逻飞机。

“迦伯列”3采用圆柱形弹体,卵形头部,渐缩式尾段弹体中部和尾部分别有4片梯形弹翼和尾翼,呈X-X形配置。全弹由头部、电源、战斗部、发动机和制导设备5个舱段组成。头部主要包括天线罩、导引头、计算机和指令收发机:电源舱内装有电池组、无线电高度表和惯导系统;战斗部舱内装有战斗部、引信、保险和解除保险装置,舱外有一根外伸的无线电高度表发射天线;发动机舱内有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舱外有4片弹翼和一根外伸的无线电高度表接收天线:制导设备舱内有一个长喷管,喷管周围有模拟计算机、无线电高度表、机电伺服机构,外部装有4片操纵尾翼。

“迦伯列”3弹长3,85米,弹径340毫米,翼展1100毫米,射程40千米。发射重量600千克,飞行速度MO.73,发射高度90~9000米,可±300°扇面发射。制导采用惯导+指令修正+主动雷达末制导。采用重量为150千克的半穿甲爆破战斗部。

中国空舰导弹

“鹰击”6空舰导弹中国研制的第一种空舰导弹是“鹰击”6,也称C-601。该弹研制计划最早于1965年提出,决定在“海鹰”2型岸舰导弹的基础上改型研制。1966年,飞航导弹研究院启动371工程,导弹型号为“风雷一号”。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1969年,“风雷一号”的研制完全停顿。

1975年11月国防工办提出以“风雷一号”导弹原设计方案为基础恢复研制空舰导弹1977年4月,导弹正式命名为“鹰击”6号舰空导弹,轰-6丁轰炸机机翼下可挂载两枚“鹰击”6。轰-6丁飞机作战半径1800~2000千米。

1978年夏天,在陕西阎良进行了首次空中带弹试验,1978年12月5日试验弹投放获得成功。1981年开始采用不装战斗部的遥测弹按试验大纲进行试验1982年开始了轰-6丁飞机全武器系统的飞行试验6月19日,轰-6丁在渤海上空2000米高度发射导弹,直接命中靶标,1984年“鹰击”6定型装备。

“鹰击”6导弹长7.36米,弹体直径0.76米,翼展2.4米,重2440千克。巡航飞行速度为MO.9,巡航飞行高度50~100米。最大有效射程100~110千米,最大动力航程1511千米导弹发射高度为海拔1000~9000米。对目标的捕捉率为98%,命中概率为90%以上。

导弹为正常式气动布局,外形像小飞机,弹体头部为椭圆旋转体,中段为圆柱体,尾部为二次曲线旋转体在弹体腹下有一腹鳍,内装电缆和导管等。两个中单翼弹翼位于弹体中部,是大后掠角三角形翼,为半硬壳式结构。三个尾翼安装在弹体尾部,夹角为120°,每一尾翼后缘都有一个操纵舵。

战斗部与引信组合包括一个聚能穿甲爆破型战斗部和一系列引信系统。重380千克的战斗部内装高能混合炸药,前部有一半球形金属聚能罩,起爆后能形成一股能量巨大的聚能射流,可穿透相当厚的装甲钢板。引信系统包括两套电引信和一套机械引信,均为触发式,且都有三级安全保险装置,能保证导弹发射者自身的安全,又能保证引信与战斗部获得最佳配合。

制导与控制系统包括自动驾驶仪、多普勒导航雷达、无线电高度表、末制导雷达、舵机、电源等。动力系统包括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供应系统。

在弹体上从前到后依次装着末制导雷达、燃料箱、战斗部、氧化剂箱、自动驾驶仪、多普勒导航雷达、液体火箭发动机目标搜索雷达用于搜索海上目标,并能自动跟踪目标。射击指挥仪的核心是一台专用计算机,能计算出各种所需数据,并把这些数据分别输往导弹和发射控制台。

“鹰击”6可单发,也可齐射,是一种发射后不管的导弹。导弹离机后先是按预定的方式、姿态与程序做无动力下滑、当离海平面850米高度时,发动机点火。当导弹达到额定速度时,发动机转入二级推力状态,使导弹保持匀速飞行。导弹从发射高度一直下滑到预定的平飞高度(500、70或100米)就转入平飞。在下滑与平飞阶段,弹上的多普勒导航雷达、自动驾驶仪、高度表、舵机等工作当导弹平飞到预先装定的自主控制飞行距离时,多普勒雷达关机,主动末制导雷达开机。此时,导弹进入自动导引飞行阶段末制导雷达开机后迅速搜索、自动跟踪目标,并引导导弹向目标俯冲。按设计指标,一枚导弹足以击沉一艘3000吨级以上驱逐舰或万吨级动力船。

“鹰击”8系列反舰导弹“鹰击”8系列导弹是中国自行开发的一种多平台发射型反舰导弹,其战术技术性能堪与法国“飞鱼”导弹相媲美,素有“中国飞鱼”之美誉。最初型号“鹰击”8-1(C-801)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84年在建国35周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该弹重815千克,速度0.9马赫,射程8~42千米,半穿甲爆破战斗部重165千克,制导系统为惯导+主动雷达末制导,动力系统为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末段攻击高度为5~7米,发射装置采用贮运发射箱其主要特点是体积小巧,结构紧凑:单脉冲制导体制,抗干扰能力强,可掠海飞行,隐蔽和突防能力好:火控系统先进,命中概率高:维护简便,适装性强。

“鹰击”8-1导弹有舰载型、空射型两种,已广泛装备我海军多型导弹驱逐舰、护卫舰和导弹快艇,并已出口泰国、伊朗等国。

“鹰击”8-2(c-802)是在“鹰击”8-1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中远程反舰导弹,90年代中期服役,“鹰击”8-2导弹采用全新的动力系统,助推段由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巡航段则由小型涡喷主发动机推进,因而最大射程提高到120千米,可实施超视距掠海攻击“鹰击”8-2可由水面舰艇、潜艇、飞机和岸上平台发射,具有全天候作战、发射后不管、命中精度高(达90%)、杀伤威力大(一枚即可重创或击沉3000吨级的驱逐舰)等特点,综合战技性能不亚于美国的“鱼叉”。90年代末期,“鹰击”8-2已陆续装备我国051-3型舰、R级常规潜艇,并已出口到伊朗等国。

在1999年新中国建国50周年的阅兵式上,当载有16具发射箱的导弹方阵通过天安门时,人群一阵轰动,这就是中国最新型的“鹰击”8-3(C-803)反舰导弹。据一些资料称,“鹰击”8-3是一种多平台发射(机载、舰载和潜载)的亚超音

速结合(初中段亚音速飞行,末段超音速飞行)型反舰导弹,采用冲压发动机推进,舰射型射程150千米,空射型射程250千米,可卫星制导,其作战能力和技战性能已达世界第四代反舰导弹的水平据外刊报道,这种最新型的反舰导弹已在去年10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机载发射,而且已于最近首装于“哈尔滨”号驱逐舰,以取代“鹰击”8-1舰舰导弹,西方媒体称,“鹰击”8-3和其它一些反舰导弹的研制成功终使中国拥有了与西方大国“宙斯盾”舰角逐大洋的能力。

珠海航展新型号集体亮相在2008年11月举行的第7届珠海航展上,一批新型空舰导弹的出现引起了巨大反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计展出了6种国产新式空舰导弹:(C-701,C-704,C-705,C-802A,C-602,以及C-704的改进型C-704K1)。它们虽然外形与舰载反舰导弹大致相同,但均是空射型,所有导弹都在弹体上方加装了连接器方便战机搭载。

C-701属于中小型中程多用途空舰导弹,弹长约2500毫米,尾翼折叠长度为457毫米,弹径180毫米。半穿甲战斗部全重29~31千克,采用新型烈性高爆炸药装填(HVD)制导方式为可变化双重多路制导模式,前段自导为电视制导+双色红外制导。机载早期定位制导为毫米波主动雷达,属发射后不管导弹可以直接打击小于等于500~800吨级以下各类小型海上目标首发命中概率为97%。动力系统为单机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为20千米高亚音速掠海飞行最低高度13米。

C-704KD是在C-704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导引头由全新设计的红外+红外双红外系统替换了原有红外+紫外的光谱制导,抗干扰能力强双红外引导系统是目前国际流行的针对具有隐身特点的战术目标采取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模式辅助复合制导为机载雷达+GPS/北斗双卫星导引,末端姿态惯性导航系统,首发命中概率可达96%。

C-705是在C-704基础上改进引导系统,换装新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改进而来导引头部分可添加GPS以及“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动力改用新型中推力火箭发动机,最大打击距离75千米。使用二级助推火箭后,最大打击距离增加到170千米。

航展展出的C-705射程75千米,没有安装二级助推火箭,聚能内置体半装甲结构战斗部全重110千克,装填HVTD-H浓缩高爆烈性炸药。它可以打击1000~1500吨级中小型海上目标,首发命中概率为95.7%。低空掠海飞行最低高度12.15米。

C-602重型远程机载空舰导弹采用新型多脉冲复点式雷达观测系统,雷达最大精度作用距离可达70千米动力系统为一级火箭助推+二级巡航涡轮发动机推动,最大打击距离200千米战斗部重300千克,为聚能穿甲结构,外销型重200千克。它采用最新的高纯度浓缩烈性装药(HVTD),可攻击4500~8000吨级以上大型舰船外销型可攻击3000~4500吨级大中型舰船。制导系统有了很大改进,为GPS+“北斗”双卫星制导(可单控)+末端惯性姿态导航+辅助地形匹配制导,命中概率90%。

台湾“雄风”!空舰导弹“雄风”导弹是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制并推出的系列反舰导弹,现有1型、2型和3型“雄风”1型是以色列“迦伯列”反舰导弹的仿制品,1979年试射成功,1980年服役。“雄风”1服役后不久,台湾即开始“雄风”2型的秘密开发“雄风”2岸防型号为MGB-2A,舰射型号为MGB-2B,后出现的空射型号为MGB-2C,据称还有计划发展潜射型号。“雄风”2是中程亚音速反舰导弹,具有超视距攻击和发射后不管的特点。1985年开始首试,1991年初投入生产并随之投入装备该型弹的外形类似“鱼叉”,长3.9米,弹径350毫米,翼展900毫米。发射重量50C千克。巡航速度0.85马赫,飞行高度巡航段15米、末段1.5~2.5米,最大射程80千米半穿甲战斗部重190千克,制导方式为中段惯性制导+末段主动雷达/红外寻的。推进系统为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小型涡喷发动机,采用箱式发射“雄风”2抗干扰能力较之“雄风”1型更强,杀伤威力更大,拥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命中概率可达90%“雄风”2是目前台军主要的反舰武器,主要装备在“武进”Ⅲ型驱逐舰、“成功”级护卫舰、“康定”级护卫舰和“光华”Ⅳ级巡逻艇上。

1993年10月,“雄风”2空舰导弹完成试验与鉴定,1994年在“汉光”11号演习时公布于世空舰型“雄风”2也采用与“鱼叉”相似的常规气动布局,但尾部控制舵面为后掠三角形,而不是切梢三角形,弹体尺寸有所增大,射程提高到100~170千米,战斗部增至220千克。

空射型“雄风”2的第一种改进型为Mk2,其发动机舱加长,燃油增多,射程由100千米增加到150千米,弹长由3.767米增加到4.163米。第二种改进型为Mk3,发动机改用JP-10燃油,射程由150千米增加至170千米以上。第三种改进型为Mk4,中段改用惯导或GPS+惯导的组合制导,末段为被动雷达或红外成像加数据链制导。由于不是采用单一的主动雷达末制导,制导方式更为先进,因此在作战性能上高于“鱼叉”。

台军AT-3B“自强”高级教练/轻攻击机和A-3“雷鸣”式攻击机各1架(前者编号0825,后者编号0902)具备携挂和发射能力。但是这两种飞机的电子设备相对简陋。1DF“经国”号战斗机在台军引进“幻影”2000和F-16后,其空战作用已不重要,但是其机载系统性能不错,是携带“雄风”2导弹的理想平台。台湾已经完成了IDF的“金龙”53火控雷达系统与“雄风”2的整合,经过“翔升”计划升级后的IDF战斗机(已被命名为F-CK-1C/D“雄鹰”式战斗机)将具备携挂和发射“雄风”2型导弹的能力,可望大幅强化台空军的反舰作战能力。

日本的空舰导弹

日本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以采购美制武器为主,并且不能研制攻击性武器。而同本的岛国特性决定了其把对敌方舰艇的攻防放在防卫的重心。这样,随着世界反舰导弹技术的发展,日本也很早就开始发展反舰导弹,包括空舰导弹。

ASM-1空舰导弹1973年,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三研究所和三菱重工业公司一起开展空舰导弹论证和研制工作,1977年进行了第一次空中飞行试验。1979年3月,日本航空自卫队在新岛试验场用21枚样弹进行了攻击海上固定目标试验和作战适应性试验,导弹的飞行性能和作战性能都得到了充分考核。1979年8月,由三菱F-1战斗机发射了4枚试射弹,全都准确命中了40千米外的靶船,完成了定型试验。新型导弹被正式命名为ASM-1,于1980年量产,

次年正式装备航空自卫队,因此也被称为80式或8l式空舰导弹。

ASM-I全长3.98米,弹径0.35米,翼展l 19米,、发射重量600千克,发射高度760~3048米。最大射程50千米,巡航高度15米,飞行速度M0.9。ASM-1外形和美国“鱼叉”导弹非常相似。导弹采用模块化设计,从前至后可分为5个舱段:导引头舱、控制舱、战斗部舱、发动机舱和尾舱。导引头舱内装有三菱电机公司的单脉冲主动雷达导引头:控制舱内装有日本航空电子设备公司的惯性导航系统,日本无线电公司的ANV-7调频连续波无线电高度表,以及自动驾驶仪和电池组。战斗部舱为200千克半穿甲/爆破战斗部,配用触发延时引信和近炸引信。发动机为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尾舱段主要装有电动舵机和舵面。

1986年,三菱重工开始研制增程型ASM-IC空舰导弹。在保持基本气动外形、导引头和战斗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对导弹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ASM-IC的发射重量由ASM-1的600千克降低到510千克,射程却增至55~65千米1992年ASM-IC设计定型并量产服役,称为91式空舰导弹。

ASM-2空舰导弹此后,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和三菱重工又在1989年开始研制ASM-2空舰导弹,至1991年顺利完成了技术试验,据称试射弹全部命中目标。从1992年开始,航空自卫队使用F-4EJ和T-2/F-1战机,分挂载飞行和实弹发射两个阶段进行了10枚导弹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ASM-2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航空自卫队的要求。1993年,ASM-2完成定型试验,并进行小批量生产,当年航空自卫队就订购了25枚。1995年,ASM-2正式装备航空和海上自卫队,也称93式空舰导弹。

ASM-2弹长3,98米,弹径350毫米,翼展1.19米,弹重610千克,巡航速度MO.9。ASM-2外形上与ASM-1十分相似,用涡喷发动机取代固体火箭发动机,射程增至150千米。ASM-2的制导方式为惯导+红外成像制导,采用先进的红外成像和图像处理系统在当今世界各国装备的反舰导弹中,射程超过100千米的红外制导反舰导弹可以说仅ASM-2一家,体现出了日本对自身电子元器件优良品质的充分信任虽然日本自卫队和民间刊物对ASM-2独特的制导模式推崇有加,航空自卫队与三菱重工还是于1996年左右为ASM-2研制了反辐射导引头。反辐射型ASM-2据称已于2000年前定型并量产服役,也使日本成为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能独立研制生产反辐射导弹的国家之一。

ASM-3空舰导弹2006年10月份出版的本日本军事刊物上,刊登了一张F-2战斗机携带两枚新型反舰导弹的照片尖锐的头部和弹体上的冲压发动机说明该导弹很可能具备超音速能力,图注说:2006年8月10日,驻岐阜基地日本航空自卫队飞行开发实验团的F-2A战斗机正在进行新型ASM-3超音速飞航式导弹载飞弹(“载飞弹”就是尺寸、外形、重量以及重心位置等各方面特征与真弹完全相同的模型)搭载实验。该弹采用了特有的“整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可以超音速飞行并具有一定的隐身能力,尺寸比ASM-1和ASM-2都大,弹体下方有两个冲压发动机进气口,2006年10月26日,英国《简氏导弹与火箭》又报道了ASM-3首次试射取得成功的消息。

ASM-3仅有安装于弹尾的一组共三片控制面,夹角呈120°分布,这种除尾舵外没有任何其它控制面、过于简单气动布局的飞行器,在空中高速飞行时较难改变飞行姿态,转弯半径大、耗时长,尤其是在低空,想要做出比较复杂的机动动作近乎不可能从已知导弹型号看,只有一些用于打击固定目标、对于命中精度要求不高的地地弹道导弹采用这种气动外形(有些重视精度的地地弹道导弹也有不止一组的控制面)。也就是说,ASM-3的弹道轨迹比较简单,不大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流行的低空突防+末端机动的飞行模式。有些学者认为ASM-3很可能采用一种极为少见的弹道模式:高空突防+末端大角度俯冲攻击,也称“过天顶攻击弹道”。之所以说这种弹道模式少见,是因为目前“已知”采用“过天顶攻击弹道”的飞航式导弹只有个型号,那就是苏联的Kh-15C(北约编号AS-16,绰号“反冲”)超音速空射飞航式导弹Kh-15C导弹发射后先爬高到4万米高空,然后主动雷达导引头开机搜索目标,发现并锁定目标后立刻关机,转入大角度俯冲,在近似垂直加速中将速度加到M5。这种“高抛下击”的弹道模式与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十分类似,因此Kh-15C也被描述成为一款“准弹道飞航式导弹”。“过天顶攻击弹道”正处于“海麻雀”、“密集阵”、“海拉姆”等西方普遍装备的近防武器的盲区,即便是荷兰“守门员”这类具备过天顶拦截性能的近防炮,也难以拦截速度如此高的目标。

ASM-3的气动外形与传说中的Kh-15C非常相似。既然ASM-3很可能采用“高抛下击”的“准弹道飞行模式”,只有M3左右的速度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有一定反弹道导弹能力的区域防空导弹来说,弹道轨迹简单、速度低于4倍音速的目标完全可以拦截,因此,ASM-3导弹的速度可能达到M5以上而英国《简氏导弹与火箭》则宣称ASM-3使用的是“双冲压发动机”,还有消息称该弹“发射和加速阶段由组合循环式火箭发动机推进,在超音速巡航阶段由吸气式冲压发动机推进”。ASM-3的装备服役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军事力量开始突破专守防御的底线而向进攻性方向发展。

日本防卫厅对支援战斗机所提出的技术指标仍然是以对海攻击为主,F-2支援战斗机在执行对海军作战任务时可以同时携带4枚反舰导弹,在挂载4枚反舰导弹和2枚空空导弹执行反舰作战任务时的作战半径要不低于800千米具备较大的航程和完善的航空电子设备,可昼夜和全天候条件下执行对舰(地)攻击和对空作战任务。

猜你喜欢

战斗部雄风反舰导弹
杜泉源
“雄风”起飞
基于LS-DYNA的巡飞弹安全性分析研究
欢呼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
水面舰艇齐射反舰导弹
电磁发射战斗部抗大过载设计与分析
浅谈武器战斗部的未来发展方向
战斗部动爆破片仿真及特性分析
高手
海军反舰导弹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