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端午 龙船正欢
2009-07-01欧晓玲
欧晓玲
岭南的龙舟和赛龙舟沿袭于古代南越人的传统风俗。由于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河道纵横交错,水乡人民劳动、生活都离不开船。扒艇,划船的本领像与生俱来的。而龙,是古越人崇拜的图腾,人们更把赖以谋生的舟也造成龙的样子,每年还举行祭水神、龙神的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龙船
我沙亭村的龙船有别于一般的龙船,龙头稍小、青面、独角,无须,故此我们称之为“龙船乸”(“乸”就是雌性、“母”的意思)。另,“吾沙亭乡当海岸,有地曰石头,一巨石作鲤鱼形,名曰鲤鱼石。吾宗人岁于此装造龙船,与诸村竞渡,未尝不得胜夺标。有风雨,龙船益疾。他村墟有借此地以造龙船者,有请其神侯王像至彼船,冀得腾空疾渡者,吾宗人不之许也。沙亭龙船,比他所长大倍之,然出辄飞渡不可胜”。像沙溪龙船、小洲龙船都是在我村的鲤鱼石造,故此,他们都认我沙亭的龙船为母。
在番禺,流传着一句津津乐道的俗语:“沙亭龙船乸好扒不好打”,也就是说沙亭的龙船乸只能划,而不能打。原本我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后来从老伯父那里才了解到其中的原由。直以来珠江三角地区的龙船竞渡
并不完全为了比赛,还会把一些村与村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新仇旧怨带到竞赛上,所以打斗事件时有发生。而我村的龙船不但不参与打斗,反而饰演“和事佬”的角色,劝架、游说,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息事宁人。久而久之,便有了“沙亭龙船乸好扒不好打”这句俗语。据老伯父说,多年前,他老人家为了调解两条村的矛盾,曾亲自挑上龙船饼,游走两村之间,最后化干戈为玉帛,和气收场。
我村最老的龙船乸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龙头供在祠堂里,龙身则深埋在村里的河冲。民国年间,我村的龙船乸在新造的一次赛龙舟,与另一艘龙船同时夺标,把写有“通海第一”的标旗撕扯成两半,那艘龙船夺得其中的“通海”,而我村的龙船乸则夺得“第一”,被传为一时佳话。也因此,沙亭的龙船乸成功入选首批番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洗龙舟水
农历五月初五赛龙舟的江、河、湖水就是人们常说的龙舟水。而到了现在就泛指端午节前后的雨水、江水、河水,井水等。之所以要洗龙舟水是因为人们相信屈原投江后化作了神龙,庇佑万民。因而洗龙舟水就能辟邪、祛病、增强体魄,不长痱子,不生疮疥。小学的时候,为了到河里游龙舟水而耽误了上课的时间,被老师处罚,叫来父亲,当面训斥。从此,父亲便禁止我到河里游泳。我心里不服气,想方设法偷偷到河里游泳,结果当然逃不出父亲的法眼。唤我到跟前,用指甲在我手臂的皮肤上轻轻一划,真相大白后,父亲的巴掌可饶不了我。河水浑浊,游泳完毕,无净水冲身,待身上的水干后,皮肤上就裹了一层薄薄的泥垢,父亲这样一划,一道泥白色的痕就出来了。时至今日,很多江,河污染严重,已不能作龙舟水洗了。但五月初五当天在江河溪畔还是不乏洗龙舟水的人们,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一代仍承袭了这一传统,抱着孙儿到赛龙舟的河里洗上一把龙舟水。我笑问老人,河水那么脏,不怕小孩染上皮肤病吗?老人乐呵呵地说没事,一年也就一次,讨个好彩头。
起龙
四月八,龙船到处挖。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各乡各村便陆续将去年深藏于河冲底的龙船挖起。
起龙船的日子由村里的龙船会决定,起龙通常天没亮就进行,趁着珠江退潮的时刻,村里的壮丁们跳下河冲,确定龙船位置后,再用水桶把河泥挖开。很快,被淤泥掩埋了一年的龙船就“出水”了。然后,趁着涨潮,出土的龙船慢慢浮起。村民们就着河水把船身上的泥巴洗擦干净,把龙船拖到预先搭好的临时船墺,支起固定。待船身风干后再用桐油灰对船体稍加修补,然后上龙缆,扎龙根,最后用桐油或猪油,把龙船里里外外涂抹几遍,即刻焕然一新。
龙船采青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一前进行。选好黄道吉日,从村里的祠堂请出龙头,龙尾,将其簪花挂红后安装在龙船上。再请“喃呒佬”念颂吉利咒语,洒净水。最后还要给龙眼点睛。因为相传经过点睛的龙船才会“生猛”,划得快。否则会拖泥带水,甚至有翻沉之虞。所以点睛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我村通常由龙船会会长亲自用朱砂笔为龙眼点睛,沉睡一年之久的龙终于苏醒了。扒仔们兴高采烈地把龙船扒到河冲边的水田,点燃香烛,艄公在田里采上几株青绿的水稻,连着泥巴种在花盆里,置于船头。再把“净水符”分别贴于龙船供奉的神盒和鼓身,锣架上。同时敲响锣鼓(龙船去采青时,只能打暗鼓,即打鼓槌,敲鼓边,采青上船后,才能打明鼓),燃放红纸鞭炮,整个采青仪式就大功告成了。
探酒
划着自家的龙船到兄弟村“窜门”,就是我们番禺人所说的“探酒”。探酒绝对是端午节期间珠三角地区一项充满人性化的活动。龙船探亲访友,像是给龙船也赋予了生命。有时还真让我浮想联翩,东海龙王、西海龙王、南海龙王……济济一堂,相互拜访,那是何等热闹喜庆的事呀!
端午期间各乡各村互发请柬,邀请友村探访做客。五月初三,我村应邀赴约,派出两条龙船到珠江对岸的车陂村探酒。出发前,几十人的队伍首先得到村前的侯王宫,祈求侯王庇佑顺风顺水,平平安安。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手捧侯王神位,高举黄罗伞,那浩浩荡荡的架势还真有点儿像龙王出巡呢。
去车陂村就得横渡珠江口,那可不是轻松的活儿,特别还赶上今天的天气,说没准儿随时就要下场“龙舟水”应一下景呢。但这可不影响大伙儿的心情,依然精神抖擞,欢天喜地。我和村里两弟兄乘机动小艇开道。由于是横渡珠江,来往的船只甚多,我们的任务是向过往的大小船只发出信息,请他们减速或是暂时停驶,以免浪太大而使龙船翻侧沉没。1978年12月5日新造穗石农民为庆贺新龙船下水,在新造河面与练溪村龙舟竞赛,被过往油轮大庆208号的大浪卷翻,溺毙5人。前车可鉴,为安全起建,两艘龙船由一机船用钢索牵引着渡江。龙船上的扒仔们却不能因此而松懈,更得提高警惕,以防机船为闪避其他船只而减速、急停,从而令被拖在后面的龙船惯性撞到机船上而发生意外,扒仔们得时刻注意与机船保持一定的距离,随时调整速度。今天还算顺利,过往船只远远看到有龙船渡江,老早就开始减速,船工们都跑到甲板上看热闹,不时还高喊着喝彩。扒仔们也兴奋地高举船桨回应,可身为艄公的阿勇却不能分心,手握比一般桨长一倍的大桨,时刻关注着龙船的动向。阿勇是我同村的兄弟兼小学同学,10多岁开始,我们就一起扒龙船。由于他技术好,这些年一直肩负艄公一职。每年端午节,无论他工作再忙,也总要抽出时间参加,20年来从未间断。我曾经打趣地问他,都40岁的人了,还真想扒到七老八十呀?他一脸认真地告诉我,只要自己手脚灵活,还真想能扒到那时候。哪天真的不能扒了,还真没意思了,哪儿还是过节呀?端午节就应该热热闹闹地扒龙船。
龙船渡过珠江,看到不远处有五艘龙船,跟我村一样,都是20多米长,60桨的传统龙。罗伞、旗帜飘扬,锣鼓置中,漆着自
家的名号及所属宗祠,谁家的龙船走亲戚,便一目了然。迎面而来的正是西约村和石溪村的龙船,大家分属兄弟村,扒仔们老表前老表后地招呼着,未进村已经联谊了一番。
进入车陂村河冲,两岸看龙船的人们扶老携幼,夹道欢迎。远远看到前方拱桥上挂着“车陂龙舟盛会”的横幅,桥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龙船扒近,小艇上的人点燃鞭炮扔向拱桥,桥上欢乐的人群纷纷掩耳散开,两条龙船从桥下顺利通过。其实这只是一个古老的传统,龙船从桥下经过,妇女不得立于桥上,不然,便犯了“压龙头”的大忌。虽然看上去有点儿封建迷信、重男轻女,但喜庆节日,谁去计较这些呢,大家欢天喜地地过端午,兴高采烈地看龙船。鼓手加快了打鼓的节奏,船头的旗手立即挥动令旗,扒仔们变换姿势,表演一番我村独有的扒桨技法。据说这种技法是屈大均夫人华姜亲自传授,融合了古代骑兵骑马射箭的技巧。由于扒桨姿势幅度大,频率快,龙船像箭一般向前驶去,赢得岸上乡亲们热烈的助威声和连续不断的鞭炮声。
小艇、机船靠岸,可我村的两条龙船仍兴致未减,继续游龙一番,两岸乡亲欢呼鼓掌,扒仔们更是士气如虹,眼看龙船扒出几十米外。车陂村村长可是急了,刚一阵雨,扒子们的衣服全湿透了,村长已经吩咐给我们准备干衣服替换。只见村长抓了两件衣服,三步并作两步在河岸上追着龙船跑,高喊着让他们上岸。我村的扒仔们看到友村村长急冲冲追来,也过意不去,再扒十来米,尽兴靠岸,下船,换上全新的车陂村龙船会的T恤衫,然后敲锣打鼓地进村。
龙船饭
“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燕饮。”所谓的“燕饮”就是最初的龙船饭,意在犒劳赛龙舟的壮丁。食“龙船饭”是珠三角农村端午节的又一特色。龙船饭由村委会及龙船会筹办,全村上下一呼百应,踊跃捐赠,村内厂、企、店铺、华侨、港澳台同胞慷慨赞助。另外还可通过村民竞投龙船标筹得资金。由于资金充裕,如今的龙船饭在端午期间能吃上好几回,有专门犒劳本村扒龙船的壮丁的,有宴请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的,还有宴请前来我村探酒的友村村民的。龙船饭多在村内祠堂或是宽阔的晒场举办,全村男丁,不论老幼均可参加,热闹非常。县、镇领导。外村有名望的乡绅及本村外出做生意的人都在邀请之列。这样,顺理成章也就为下一代子嗣营造了更多的社交环境。
其实吃龙船饭也就是叔伯兄弟围在一起吃个饭,喝喝酒,大家图个热闹。以前条件有限,龙船饭都是村民自己动手操办,锅碗瓢盆要从各家各户借来,集中使用。然后在晒场搭起临时厨房,垒好大灶,架上案板,洗菜、切菜、炒菜、烧水、做饭……我母亲是个能干的乡下女人,能烧得一手好菜,被推选当主厨,而我和弟弟也被母亲叫去做帮手,两个小孩捧着一大条猪腿,蹲在墙边拔猪毛,然后换来过往的伯伯婶婶、叔叔阿姨几句称赞,还会赏给我们几串龙眼、荔枝。吃着甘甜的龙眼,荔枝,听着河边传来的鞭炮声、锣鼓声和小伙伴们的嬉戏声,哪儿还有心思拔毛,魂儿老早就飞远了。母亲见我们半天没把活儿干完,笑着责备了几句也就作罢,让我们玩去了。我们兄弟俩像放飞的鸽子一样,兴高采烈地加入小伙伴们的行列看龙船去了。待到日薄西山,村里的龙船凯旋归来,我们一群小毛头也饿鸟知返,从家里搬来小板凳,到祠堂找到父亲,在大圆桌前坐下等吃龙船饭了。一盘盘让我垂涎欲滴的菜肴端上来,大人们举杯敬酒,我可是饿坏了,抓起筷子狼吞虎咽起来。最爱吃的就是那红烧猪肉了,还能吃出妈妈的味道来。
时代变迁,现今的龙船饭已无需村民自己动手操办了,专门承办到会酒席的行业应运而生。定好时间,在祠堂、晒场摆上几十席。菜式虽没太多讲究,但也比以前精致很多。鸡、鸭鱼,虾,烧猪肉自然要有,蒜头,辣椒炒大头菜这道不知传了多少年的传统小菜是少不得的。据说这道菜有开胃消滞,祛除扒仔们身上水湿气的功效。席间,男人们大块肉,大碗酒,划拳行酒令声此起彼伏,直到酒足饭饱,扶醉而归。男人们少不了会给家里的妻儿老小捎上一份龙船饭,然后把讨得的龙船饭与自家做的饭菜拌匀给家人分吃,期盼吃过龙船饭个个龙精虎猛,身体健康。时至今日,我家也还继续着这个传统,每回吃过龙船饭,我也总忘不了给家里的奶奶、母亲带上一份龙船饭,希望带给她们多福多寿。看着年迈的奶奶和母亲心满意足地吃着龙船饭,不禁让我忆起孩童时候,父亲每逢吃龙船饭也给我们全家带回一大碗龙船饭,那时候的菜肴可没现在丰富,看到几块红烧肉,我们兄弟妹三人便争着往嘴里送,奶奶、妈妈看着我们狼狈的食相笑得合不拢嘴,还叫我们多吃点儿。我们肉呀,菜呀都吃光光,最后剩给奶奶、妈妈的就只有几口沾了点儿菜汁的米饭,可她们还是乐呵呵地把最后一颗饭粒给吃完。
藏龙
坤甸木是船只内外龙骨的极佳用材,清代广州船舶业多采用坤甸木,竞渡的龙船也多用坤甸木制作。其实坤甸是印尼加里曼丹岛西加里曼丹的首府,是华侨的集中地,过去广东从坤甸进口此类木材较多,所以称之为坤甸木。坤甸木材质硬重,结构细匀,强韧耐腐,忌北风和日晒,而不怕潮湿,反而浸于水中更坚实。珠三角农民深知坤甸木的特性,便想到把龙船深藏在河冲底,待来年端午节再挖出重新启用。
说到藏龙就不得不提至今还深藏地下的大洲龙船了。1977年春,有村民在距大洲村外约50米的蔗田里发现了清康熙年间的著名的大洲龙船,经广州文管处发掘实测,船长43.6米,宽4米,最高处0.62米,船弦外部彩绘龙鳞,由红、黄、黑三色组成,船板大部腐朽,不能复原。经记录,拍照后,原地复埋。据专家对有关史籍和随船出土的文物研究,推断此船造于清朝初年,埋藏于康熙年间。后翻阅清乾隆《番禺县志》也有大洲龙船的相关记录。我们不仅可看出其规模、构造、装饰都与现今的龙船完全不一样,还从中看到了大洲龙船工艺的精细,从而反映出当时岭南造船业的发达及技术之精湛。
何时大洲龙船才得以重见天日呢?也许这是我们每个番禺人的心愿,愿老龙王能早日苏醒让我们一睹其龙颜。或许,我们该为他建一座龙宫吧,让我们龙的传人世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不光只知道圣诞节有圣诞老人,有火鸡,更要知道我们的端午节有龙船,有赛龙舟,还有龙船饭。
旅游资讯
活动:每年端午节期间(农历四月初八至农历五月十五)番禺区各乡、村都相继有龙船的相关活动举行。市桥的国际龙舟邀请赛、各村的探酒、招景多在农历初一至初七期间进行,具体时间由地方的龙船会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
交通:广州地区海陆空交通便捷。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有空港快线大巴直达番禺市桥,广州地铁三号线也可到达番禺市桥。番禺客运中心和市桥客运站每隔半小时就有一趟车往返市桥与化龙之间,其中两班次直接到沙亭村口,其余班次可在化龙车站乘搭三元的摩托车到达沙亭村。
住宿:番禺区内高、中、低档次的酒店、宾馆、招待所可供选择。
美食:在番禺,除了十九涌的海鲜,还有沙湾的姜埋奶(又称“姜
汁奶”),龙美的集北水蛇粥,另外,花花世界的特色园林餐厅也值得一去,美食之余还可欣赏到园林美景。
周边景点:莲花山风景区、宝墨园,馀荫山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