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谈生命》的教学
2009-07-01余映潮
余映潮
冰心的《谈生命》安排在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九下第三单元,即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单元里。从教学内容来看,此文的教学属于难文的教学。又由于它出现在九年级下学期这样一个教学阶段里,毕业班教学过程比较地匆忙,因此对它的教学研究也就显得相对地薄弱。
我想,研究这一课的教学,还是应该从研读课文入手,在教师对文本有深刻感受的基础之上再来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
从课文的教育教学价值来看,这篇课文有“四精”。
1.精致的结构
从课文的形态来看,它是初中语文教材里结构最特殊的一篇文章。整篇文章1300多字,就是一个大的段落,从文面来看不是很美。但换一个角度看,这样的文章结构似乎也是作者的一个特别创意,表现出一气呵成一挥而就的写作激情。再细细地读,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恰巧有着极为精致的结构。思路清晰,章法严整,承接递进,层次分明,是极好的用来训练学生概括划分能力的素材。这是一个很好的、可用的点,它天然地让我们利用它来设计教学的过程。
2.精妙的手法
课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运用比喻来表现人生的经历、表现人生的历程。比喻的运用之所以被称为“精妙”,被称为“手法”,是因为作者运用“群喻”来描述人生,来表现人生的起伏跌宕,来表现人生的快乐与痛苦。作者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领起,用两次“再”的比喻“群落”来揭示生命过程的规律,每一个描述式的比喻都有着它的言外之意,都需要进行揣摩品味。这就是散文的意味,这就是文学的意味,因此,手法的欣赏品味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教学点。
3.精美的语言
这篇文章的语言用“精美”两个字来形容绝不为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文中到处洋溢着选词之美、写句之美,构段之美;从语言表达的效果看,文中语言则表现出非常的生动之美、形象之美、流畅之美和准确之美;从语言表达的作用来看,全文表现出对于生命、对于人生有着深刻体验的情感之美、情致之美和意蕴之美。从品味语言、欣赏语言、学习语言的角度来讲,这又是一个可供开发的教学点。
4.精深的意蕴
《谈生命》看起来好像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其实整篇文章表现出以喻为论的鲜明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方式来论说人生的苦乐、人生的经历、人生的程历。正如教学用书所说:“本文兼具感性化和理性化的特点。以前者而论,‘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过程,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本文作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以后者而论,文章揭示了生命的一般规律、生命历程中的艰难与幸福的辩证法,以及幸福含义的多样性丰富性,揭示了宇宙生命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这些都是文章哲理意味、理性精神的表现。”
所以说,本文的精深的意蕴,也是极好的可供我们利用的教学素材。
下面,在品读欣赏课文的基础之上,提出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
教学创意:利用课文训练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主要的教学活动:四次阅读训练。
活动一:课文结构欣赏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提出“主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证明“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清晰的、精致的”这样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3.利用这个“主问题”形成学生约10分钟左右的自读课文、概括内容、划段分层的自读活动。
4.利用这个“主问题”形成8分钟左右的课中交流活动。
5.教师课中小结:
第一层:全文总起: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第二层:“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揭示生命的经历像春水东流一样波澜起伏。
第三层:“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表现生命的历程像小树的成长一样由生而死。
第四层: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6.教师用“课文变形”的方式,展示文章精致的结构: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他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
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
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睛,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
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
活动二:课文朗读活动
教学过程:
1.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老师再指出应该注意积累的生字词。
2.教师提出“主问题”:请同学们感受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第二层次和第四层次的读法。
3.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课中小结:第二部分应该“读出起伏”,第四部分应该“读好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为什么第二部分要“读出起伏”?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大的片段里面,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写出了人生的经历,“读出起伏”可以让我们进入到文章的粗犷、豪放及平静、柔美的氛围里面来。为什么第四部分要读出“句与句之间短暂的间歇”?是因为这是一种比较理性的朗读,在短暂的停顿中让文中哲理的韵味渗透出来。
5.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朗读课文,重点体味课文第四层次为什么要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活动三:课文妙喻欣赏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主问题”:请同学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的内容,进行“妙喻欣赏”活动。话题是:课文中的比喻之妙。请同学们以“课文中的比喻之妙,妙在”为话题发言。
2.同学们自读课文,品味,揣摩,欣赏。
3.教师组织讨论,逐步显现课文妙点。如:
①妙在用“一江春水”的东流比喻了人生的各种经历。
②妙在用“一棵小树”的盛衰表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
③妙在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反复比喻人生的全过程。
④妙在分别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为喻,表现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大起大落和蜿蜒曲折的特点。
⑤妙在作者不是用一个比喻而是用一组比喻来揭示人生的波澜。
⑥妙在作者不是用一个比喻而是用一组比喻来揭示人生的历程。
⑦妙在每一组比喻都显得层次分明、排列有序,互相之间联系紧密。
⑧妙在每一个比喻句都表现出语言精美、内涵丰富、动感鲜明的特点。
⑨妙在每一个比喻句都可以扩展为一篇微型美文。
……
活动四:课文意蕴欣赏
教学过程:
1.教师讲析:所谓“意蕴”,指的是文章、文句内在的比较丰富的含义,或者说是文章、文句中蕴含着的意趣、意味、情感和情味。
《谈生命》“精深的意蕴”是怎么样表现出来的呢?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表现的。一个是通过手法来表现,即比喻的手法;一个是通过文中的议论来点示。写一江春水、写一棵小树,里面都含有意蕴,但是作者觉得还有话要说,于是直接用议论来点示文章的意蕴,这就是课文内容的第四层次。
2.教师出示“主问题”并组织讨论:课文的第四层次中,哪些句子是最值得品味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其中一句话的理解。
3.同学们思考、揣摩、表达。可能会品味到如下关键句: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发言中注意与学生平等对话。
4.教师略作讲析,结束全文教学:
这一层是议论,从表达主题方面说,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之后,再阐明文旨、深化主题;从结构方面说,起着总绾全文的作用。
这一层揭示生命的过程,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两句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最富有思想情感的句子,也是全文点题之句。作者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并表明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