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龙源于磐安
2009-06-30陈洪标慕容梦漪
陈洪标 慕容梦漪
龙是中国的象征,关于它的传说,一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的夏朝。
相比之下,中国民间的舞龙风俗源于何时何地,传说的版本缤纷呈现。最近,一个新的版本在网上盛传:中国舞龙的发源地在金华磐安。记者立即跟着香港的阳光卫视摄制组匆匆赶到了磐安,探寻这个现实中的民间传说。
版本来自台湾的一本书
磐安县玉山镇党委书记孔令维告诉记者,中国舞龙的发源地在金华的这个版本,早在10年前,就在我国台湾宝岛的小朋友中流传。因为1999年5月,国语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注音版《中国民俗节日故事》第一册写的《龙灯》,开篇就道:浙江省金华县有一条大溪,名叫“灵溪”,溪水从北边的奇灵山上发源……
去年12月,孔令维托义乌的一位台商从台湾找到了这本书。
这位孔子的76代后裔像语文老师一样,给我们念这本书中的文章。
书中讲述了中国民间的舞龙是怎么来的。传说金华县善良的王老爷,无意间救起了被贬为蛇的水神,玉帝把它幻化为奇灵山里的巨龙,为金华县降云雨,使稻米丰收……丰收后的老百姓为祭谢水神,每个月三十这天老百姓都往灵溪里投大包小包的米稻,这触怒了玉帝,而要罚金华县大早两年,巨龙暗中帮助,老百姓未得到惩罚,巨龙因背叛玉帝的命令,而被斩为两半,龙头和龙身分别跌落在灵溪两岸……金华县的百姓以后每到农历元月十五巨龙被斩这天,都要“闹龙灯”,用板凳一样的龙灯把巨龙接起来,以示纪念。
孔令维告诉我们,他是今年7月到佳村蹲点调研时,发现了这件事的。
这种发现既让他欣喜若狂,又不敢相信。因为民间故事毕竟是故事,不是史实。于是,他先要求村里不动声色,让三位熟悉村中掌故的老人去磐安县城、东阳、义乌及金华走访民俗、地理、文史专家,收集相关书面材料。同时,让村“两委”把旧村改造工程把涉及到传说中的岩石和石碑保护好,勘查村中口口流传多年的“龙迹”。
孔令维的老家就在磐安榉溪,有闻名全国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孔氏家庙,他深知“龙文化”在村民心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佳村村民金声扬在寻找资料中惊奇地发现,早在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仲富兰教授就提出了中国舞龙的“金华发源说”。在他编辑的《民俗文化传播》文集中,一篇民间传说《舞龙的来历》通篇落脚于金华县。而据他称,最早这个故事出现在早年一本《浙江民间故事集成》中,可见这个金华版本的民间故事并非他第一个收录。
舞龙在湖南、湖北和四川地区都有各自传说版本,但这些民众口头相传的东西与正史上的记载也难以吻合。当时他提出,民间传说毕竟不是历史,因为传说只是一种口口相传的东西,一定要考证其传说的确切时间、地点比较困难。金华这个版本的传说,他曾经到当时隶属金华府的衢州多次考证无果。这次竟然在磐安对上了号。磐安县有一处灵溪院遗址,即今玉山中学址,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康熙十八年赵衍为之记,院僧振济有《灵溪杂咏》诗传世。“这可以作为中国舞龙金华发源地之说的旁证。”
传说中的地名都在村里
为了让我们心服口服,佳村的三位村民一定要我们到实地看看,眼见为实。
灵溪上的两孔石拱桥——“灵溪桥”,是灵溪最好的佐证,它最后一次重修为1963年。修前为木廊石桥,从建筑风格即可追溯到清初,究竟初建于何时村民说还不知道。
站在桥上,溪岸两边皆是参天古木,尽管叶落树秃,但苍劲有力的树枝四处交错,显示其久远的年代。村民说,你们夏天来,两边的绿荫遮天,把溪里挤得密不透风,溪水里尽是斑驳的阳光,根本看不出下面的水流。
从佳村往北步行五分钟,我们来到传说中的奇灵山前,这座传说中的“高山”如今只剩海拔650米,看上去更像一块突兀的大岩石。
村主任胡德伟告诉我们,佳村附近一带都是丘陵,只有这奇灵山是岩石。近几年来,建房石料需求增加,村民纷纷前来采石,多年下来几乎被削掉一半,现在为了保护奇灵山已经被禁止采石了。
眼前的岩石上,水波纹路很神奇,酷似鳞片,犹如人工雕刻一般。
问及奇灵山得名的来历,村中老人开始也众说纷纭,最后“奇特和灵性”一说得到大家的认可。
不过,“奇灵山”又称“灵山”倒是有个出处,唐代诗人顾况的《从剡溪到赤城》一诗在唐中期颇具影响力,至今多被台州、绍兴的文史资料提及,“灵溪宿处接灵山,窈窕高楼向月闲。夜半鹤声残梦里,犹疑琴曲洞房间。”剡溪在新昌,赤城在天台。由新昌剡溪入天台,走的是李白、杜甫游天台山同一路线。诗中“灵溪宿处”是说顾况从天台到临海途中,曾夜宿灵溪附近的灵溪驿。顾况诗中“赤城”是天台山胜景,而当地村民认为“灵山”即奇灵山。灵溪驿是水陆交通交替点,就在佳村的前身西周畈(唐朝村名),解放前佳村乃是三府必经之路,从佳村到邻近的小溪头、马山塘、林宅、上蒋等村,光雨伞店便有18铺之多,因为这些村庄几乎连成一片,别称“十里长街”。
宗谱和史料记载了舞龙风俗
实地回来,在陈亨和家里,他拿出了一堆资料,放在我们面前。他说,这是村里成立了佳村挖掘整理灵溪历史文化工作委员会后,大家一起收集的。
从一份《周氏宗谱》是,我们看到其中所记载的佳村,原来是周姓的繁衍之地,迁居此地为隋代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后分为西周畈、东周畈,东周畈唐代为各路商贾中转的集市,从这里穿越村中的“三州古道”即可前往越州(绍兴)、台州和明州(宁波)。佳村至今还保留有蜿蜒的鹅卵石道。佳村的这一古道和磐安通往绍兴、台州的古道均可贯通,互为印证。当时还有不少商人从这里购买婺州东白茶叶、中药等当地特产,前往宁波出海踏上海上丝绸之路。
300多年前,东周畈逐渐衰落,外姓陆续从迁入,形成了如今几十个异姓和谐杂居的“码头文化”。因为外姓的迁入,村里一直不设宗祠,而形成了僧院众多的宗教文化。佳村一华里半径内一度拥有六庵四庙,至今仍有下觉庵石碑和捐助碑等遗存。村中的龙潭,据《东阳县志》记载,唐朝宣统年间改为放生潭,光绪三十年立的放生潭石碑至今仍在潭前。
佳村近代出过革命党人大恺法师、同盟会会员孙岂香等,历史学家吴晗幼时曾随父亲到建于唐天佑年间的下觉庵就读,下觉庵正是建在村民俗称的“龙尾巴”上。
在佳村不远处还有一块蛰伏的大岩石名叫“化龙岩”,传说是巨龙被分割后的龙身;村后的来龙岗,地形胜似龙脖子,令人奇怪的是此处两亩山土与附近山土颜色截然不同,上面一层是金黄色,下面是红土,而四周都是黑色的山壤土。历代村民认为这是龙脖子在流血,所以世世代代不准在此掘土,只要挖到下面的红土,不管是谁都要杀羊祭拜。至今村里还保持着这个规矩。
从县农办退休回村的金银琦告诉我们,磐安地处浙江中部,与仙居、天台、永康、缙云、东阳交界。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磐安流传的民间文化相当丰富。据统计,磐安县流传的民间舞蹈就有20多个品种、55个节目,是浙江省民间舞蹈最多的县市之一。
他说,“我查了很多资料,佳村舞龙始于盛唐时期,因为巨龙正月十五被斩断后,由村民提议在这一天用板凳龙连接的形式让巨龙复活,这个建议得到众村民的响应,由于第一个龙头在原先的东周畈制作完成,因此这片土地便有了‘龙头丘的名字,第一次舞龙就在这里开始了……”
“龙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信奉的图腾,我们希望能够及时挖掘、整理、恢复、开发这一独具特色‘龙文化,为新农村建设增加文化的力量。”磐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叶顺清告诉记者,不仅是灵溪、灵山地名的契合,一个小小的村庄拥有龙头丘、蟠龙、西塘龙、黄龙、青龙、长龙等十余处含龙字的地名,这本身就是一个罕见的奇特现象。下一步磐安县将就玉山镇古民居、“龙迹”一带的保护工作做出新的部署,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