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之—端午
2009-06-29常建华
常建华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五、端阳、重午、天中节。
药 俗
中国古代把五月特别是夏至节气视为不太吉祥的时候,看做是阴气到达端点而亏,阴恶的害虫萌生之月。积极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是以药克毒。《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要“采杂药”。众药、杂药,言其多,古人又称之为“百药”,认为五月初五采药最灵验,药越多,效越大。端午采药之俗,直至明清时代尚且如此。
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还有沐浴。此俗起源甚早,战国时代已有明确记载。《大戴礼记》说五月五日,蓄兰
为沐浴。此外,以菖蒲、雄黄酒避毒是又一积极措施。
饰 物
端午节人们在身上要佩戴一些饰物。佩戴五色丝线源远流长,东汉末应劭著《风俗通义》说:“五月五日,集五色缯避兵。余问服君,服君曰:‘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bì)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
织麦
(juān)悬于门,以示农工成,传声以襞为避兵耳。”
汉代更流行以五彩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避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古诗云‘绕臂双条达是也”(《太平御览》卷三一)。
佩艾虎是端午的重要习俗。将艾剪成小虎,或在所剪彩虎上粘艾叶,就是艾虎,戴在头上以避邪。五毒图是端午节装饰的又一颇具特点的风俗,蜈蚣、蚰蜒、蛇、蝎、草虫成了妇女头饰所剪缯楮上的装饰图形。符箓也是端午节佩戴之物。端午也佩戴其他饰物,有香囊、朱砂袋、茧虎,尚有佩戴蒜、苍术及菖蒲的。
竞 渡
《荆楚岁时记》说端午有划船比赛。隋杜公瞻注释讲:这个风俗是因为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老百姓哀怜他的去世,所以都用船只去搭救他。并记录了竞渡起源的其他说法。如邯郸淳的《曹娥碑》讲,五月五日是曹娥的父亲迎接波神伍子胥沿江而上被水淹死的日子。《越地传》说,这个风俗起源于勾践。闻一多在《端午考》中提出:“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自从东汉以来,吴、越地域渐被开辟,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流中,端午这节日才渐渐传播到长江上游及北方各地。”
角 黍
晋周处《风土记》说,俗重端午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ɡū)叶裹黏米、粟、枣,以灰汁煮令熟。节日又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俎龟黏米,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包裹之象也。龟,甲表肉里、阳外阴内之形,所以赞时也”(《太平御览》卷三一引)这是最早有关粽子的文献记载。粽子用菰叶包米而成,外形有角,故名角黍。
后世广为流传的说法,端午食粽子是为了屈原。梁吴均《续齐谐记》说,楚人屈原因遭受谗言不被国王重用,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同情他,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宋代粽子品种丰富。《岁时杂记》说,端五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九子粽。明清时代流行以箬(ruò)叶包裹糯米为粽,一般称为角黍,不仅家人吃,还要赠送亲戚朋友。
(作者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