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玩的孩子有未来
2009-06-29本刊编辑部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专家支持/孟迁 段鑫星
奥数班、英语班、乐器班、特长班……日复一日,我们的孩子都在机械地学习。玩儿?这个词汇变得多么奢侈!但要知道,会玩儿的孩子才会学。我们的孩子们,还能放下束缚、寻回天性,补上玩耍这一课吗?
“六一”儿童节,大人们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节日快乐!”
可孩子们真的快乐吗?就算在节日这一天,可供孩子们选择的可能只剩下打电脑游戏或者穿着精致的小礼服参加学校的文艺会演了吧!
而平时,快乐对于孩子而言,更像是天边遥不可及的星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现在的孩子们不会玩儿,也没有时间玩儿。
课间10分钟,不再一窝蜂地冲出去,玩到打了第二遍上课铃才跑回教室,而是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遵守老师“为了避免打闹带来伤害”的教导;放学后,不再三五成群地玩儿各种各样的游戏,而是坐上父母接送的小车,去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
可事实上,玩耍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儿童的学问大部分是从玩耍中学会的,那些在家长眼里傻玩儿疯玩儿的行为,不但让他们懂得尊重自己和别人,更让他们在玩乐中产生了无穷的创造力。
而这些难得的快乐,也将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小编记忆中最难忘的疯玩经历
小编王九:我和自然有个约会
如今的城市遍布钢筋水泥,四通八达的交通勾勒出城市拥挤的脉络。每次坐车路过原来的老房子,我都会靠着车窗闭上眼睛,说也奇怪,竟能听到童年的声音。
那个时候的老房子,前前后后都是一片片的花花草草,在平房的一侧还有一条小水沟。无论是上下学还是去游泳馆,都要路过这个地方,女孩子摘朵喇叭花,男孩子抽空逮只蜻蜓,一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一到了周末,这片土地就成了大院孩子们的游戏乐园。春天花开,到处飞絮,一路上缀满红红绿绿的色彩,灯笼花、喇叭花、向日葵,还有可以染红指甲的凤仙花都是女孩们的最爱,弄得满手满身都是,互相间比着谁才是童话中最美的白雪公主;男孩子们更是下水捞小鱼、抓刚蜕变出两条腿的小蝌蚪、自制纱网逮蝴蝶蜻蜓蟋蟀蝈蝈,谁抓得多说明谁最机灵聪明,谁就是“孩子头”,带着狗尾巴草编的头冠招摇过市。到了晚上8点,夏夜降临时,孩子们一个个被妈妈拽着拎回了家,心里的不舍都化成一句话:明天还要来玩。
回到家里,孩子们仍希望继续大自然里的乐趣,于是养蚕宝宝风靡一时。向妈妈耍赖要了钱,放学后在校门口排队买桑叶。回到家找个纸盒子给蚕宝宝做家,一枚枚的桑叶喂出去,然后眼巴巴地蹲守,直到蚕吐丝包成了茧,便跑出门大喊大叫向大院里的小伙伴们炫耀,拉着他们来家里看,却又不许乱摸。对于孕育生命的这种成就感可不比考了双百差哦!
秋天捉小鸟,几个小伙伴要一起研究方案;摘下柳叶做成柳笛,吹那不成曲调的歌儿;新鲜的玫瑰和下油的蚱蜢都特好吃,摘下花坛里的串儿红嘬甜味儿……这样的事,那个时候我天天干,年年干,不知道为啥,就那么喜欢那么忘不了。那细细的丝丝的甜,是今天再也尝不到的幸福滋味。
专家点评
对孩子而言,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感知能力是在与自然接近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与习得的。早在三百多年前,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教育首先要“受之于自然”,与自然接触让孩子了解常识、开阔心胸、懂得尊重自然和生命,也会从自然中学到生活的情趣。
科学家发现,亲近自然也可以提高人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在乡间漫步1小时,大脑的表现就会提高五分之一。大人如此,儿童更是如此。在每天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再把他们禁锢在钢筋水泥里,反而会让孩子得不到放松,视野变窄、大脑僵化、产生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对学习更加不利。而身处自然中,四季变化、海岳山川、千树万花……大自然中孕育着无穷无尽的可能,这些都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甚至是自我保护能力。在自然的环境下,孩子可以自己学会摔跤时用双手撑地、追逐游戏中如何躲闪、平衡时借助其他物体保持平衡。
心理学家说:“如果你的孩子聆听的是自然的声音,那么他就可能成为音乐大师,但如果他听的是人工的音乐旋律,那么他就只能成为一个音乐工作者。”自然中的图案、色彩、气息……这一切都会刺激孩子的右脑,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创造性。
让孩子亲近自然,可能在短时间之内看不到太多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小编吴影:记忆中最可爱的伙伴们
我老家在东北,那里四季分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孩子们的游戏也都应着季节的景儿,春秋跳皮筋、弹球,冬天就打雪仗、抽冰嘎、堆雪人。
我家孩子多,姐弟一共三个,所以我们从来不缺玩伴儿。爸妈没空管我们,我们可自由啦!只要大人不在跟前,我就敢带着弟弟和小伙伴爬墙上树,如果人凑够的话就玩捉迷藏。
捉迷藏一般都是夏天玩儿,午后趁着爸妈不在,赶紧招呼小伙伴们紧急集合。大家手心手背决定谁先找人,然后趁那个人闭着眼数数的时候找个地方藏起来。
一般都藏在什么地方呢?大树上、水塘里、柜子里、房顶上、地窖里、仓房里、邻居家里……反正你能想到的地方都可以。有时不知道谁躲在一个神秘的地方,翻覆了天地也寻他不着。
不过藏得太隐蔽也不是一件好事儿。有一次弟弟把自己藏到妈妈的大立柜里,结果玩到最后,大家把他给忘了。直到吃完饭没见到弟弟,才想起来从大立柜里拉出睡得迷迷糊糊的弟弟,结果被妈妈好一顿责骂。
后来弟弟迷上了玩弹球,和一帮男孩子打成一片。偷了家里的一盒弹珠跳棋,经过一番苦练,和小伙伴们斗智斗勇,终于赢回来一大罐子弹球,人前人后地炫耀,好不威风。
而我则跟在姐姐屁股后头跳皮筋儿。放学后,一帮小姑娘聚在绿树成阴的院子里,边跳边唱非常有趣:“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高墙不顶用,我就钻地洞,地洞射出枪子儿,炸死小日本儿。”跳皮筋时,长得高的和跳得好的最吃香。可我小时候又矮又瘦,每次都拖姐姐后腿。姐姐便扬言说再也不带我玩了。可是第二天她就忘了,放学回家就催着我快写作业,好出去玩儿。
我们姐弟三人就这样,蹦蹦跳跳地长大了。
专家点评
就像故事中叙述的,孩子们通过游戏学习规则。孩子的世界有着比成人世界更加完备与公平的规则,如捉迷藏,孩子们决定谁藏起来,用的是手心手背的方法,这就是孩子世界里最初的秩序和规则,如果有人“耍赖”,那么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将没有人愿意和他继续玩儿。而弟弟也发现了自己更感兴趣的“弹球”,而且赢得了“胜利”。在这些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会自主选择和自我完善。
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总担心孩子吃亏,不让孩子参与团体游戏。孩子们在玩的时候起了冲突,家长会运用自己的规则“摆平”。家长介入往往使孩子间的感情变得疏远甚至敌对,会让孩子失去学习规则的机会。
蒙台梭利说:“玩,是孩子的工作方式。”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玩,而且要鼓励孩子和伙伴一起玩而不是自己玩电动。孩子们正是通过游戏,逐渐学习与掌握规则的。
小编袁佳瑜:我们在玩乐中变成了大人
“到站了!有下车的吗?”五六岁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扮售票员”了。我们各自从家里搬出小板凳,第一排留一个凳子,其余的两两一排安置好,这就是我们的公交车了。
“我是司机。”小胖一屁股坐在最前面的位子上,举着飞盘当方向盘左摇右晃,嘴里“嘀嘀叭叭”地叫个不停。“我要去菜市场。”妞妞挎着小竹篮嚷道。“我要去上课。”“瘦猴”戴着从爷爷那儿“偷”来的眼镜凑过来。墩子吸吸鼻子拼命往前挤:“我也要坐车,我要找我妈妈去。”
扮“售票员”的姐姐皱起了眉头:“不要挤,排好队!”见大家站成一竖排,姐姐回头朝“司机”示意,小胖就一脚踩住“刹车”,打开了“车门”。由此可见,“售票员”可有着一定的权威,往往由孩子王扮演,比如我姐姐。有一次,我在路边“等车”。“这个乘客是孕妇,大家谁给她让座。”姐姐扭头对满满一“车”乘客说。一听我成了“孕妇”,只得腆着肚子,双手叉腰,慢慢朝里走。大家就前仰后合地乐开了。“‘瘦猴你起来站会儿。”姐姐指挥着。
小票夹是姐姐自己做的。她把不同颜色的废纸裁成一样大,用夹子夹起来,再把红色铅笔拿皮筋系在夹子上。“到菜市场一毛钱。”姐姐娴熟地用红笔在黄色的票上画一道,撕给了妞妞……等到姐姐上了小学,这套行头和“售票员”的职业终于传到了我手上。
我们常玩的还有“扮医生”,大家轮流做医生或病人。我们用手绢包扎伤口,把挂在脖子上的计时表当作听筒,拿糖块作药片……身边的小玩意儿通通成了我们的医疗设备。
少不更事的我们也会学着大人“结婚”。女孩都想当新娘,抹上妈妈的口红,涂个红脸蛋,再盖个红纱巾,觉得特别美。其余的人就一起山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一次我好容易当上“新娘”,“盖头”才被掀开,小胖就扯着嗓子吼:“豆子是‘竹竿媳妇口罗,豆子要生孩子口罗!”大家也跟着起哄,我羞红了脸追着他满地跑……
专家点评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面,也是孩子了解成人世界和学习性别角色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是简单模仿,还有源于对生活观察之后的创造。这些都可以大大提高孩子适应各种不同社会角色的能力,这对孩子未来的社会生活,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谁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呢?孩子认为的权威和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人,老师、警察、医生、爸爸妈妈常常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游戏中,他们要模仿成人的语言、行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孩子了解和进入成人世界前的重要一课,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比如在售票游戏中,孩子有的当司机,有的当售票员,有的当乘客,这三种人都要做不同的事,要说不同的话。孩子在这种游戏中,明白了这三种人之间的不同关系。同时,他们要想象现实中的情节,例如:公共汽车开车后可能发生的一切,卖票、停车、紧急刹车——这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自己动手做的小票夹,显然包含着孩子的动手能力;不同车站的票钱不一样,又培养了孩子的数学能力。可以看出:这个小小游戏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能力学习,也是人际互动的学习场。
小编罗丹:在玩里抖出聪明劲儿来
小时候,我们楼里的孩子特别多,每到放学,我们这帮丫头就乐得跟田野里的麻雀似的,楼前楼后地瞎跑瞎闹。
我跑得快是出了名的,所以只要我们一玩儿1、2、3木头人,谁也别想抓着我。木头人游戏的规则是先猜拳,输的那个人就要去抓人,然后我们散开疯跑,只要在被抓之前说“木头人”三个字就能免于被抓。
因为跑得快,没人来抓我,我感到很无趣。看着抓人的那个人故意不来抓我,我一边跑着S形路线,一边想着法子去戏弄她,比如拍拍她的肩膀,冲着她扮鬼脸:“快来抓我啊!”
等看到她来抓我了,我就慢悠悠地说:“木——头——”将要被抓住的刹那,我才冷不丁地说出“人”字来,这让抓人的小伙伴既懊恼又无奈,只能去抓那些跑得慢的人。
木头人游戏是人越多越好玩儿,找不到人时,就只能找娟娟一起玩儿“挑棍儿”。我们把十几根小木棍儿放在一起,竖起,双手同时撒开,要在不碰到其他棍儿的前提下,将桌上的棍儿一根根挑出来。
玩儿挑棍儿有许多技巧,对此我还专门琢磨过。比如用冰棍棍儿玩儿时,我会先“加工”一下棍儿,把整根棍儿劈开,再进行打磨和切削。然后就是手法的运用,挑棍儿主要的手法有:拨、拖、推、端、挑。对散落在外围的,只要稍微向外拨一下,很容易就搞定了。然后再对付架在别的棍上、中部悬空的棍儿,这时就可以利用手中的那根,端在目标棍儿的中间,小心翼翼地端出来。有时实在没得选了,对有些位置不是很理想的棍儿,可以使用“挑”的手法,就是选准自己认为合适的着力点,闪电一挑,把目标棍儿从大堆上飞速挑出来。这属于比较高级的技巧,一般人玩儿不来。
娟娟一看自己还没动手,我就快把棍儿拿完了,就硬说有根棍儿动了,我坚持说没动,两人就闹得不欢而散。不过没两天,我俩又会脑袋碰脑袋地一起挑棍儿了!
其实娟娟也有玩得比我厉害的,那就是“翻花绳”,她能玩儿十来种花样,像什么“面条”、“金鱼”、“小船”,好看极了。我们一起玩的时候,她先把绳圈套在双手上挑出花样,我接过来再变成其他形状,如此循环。我手笨,通常玩到第六种之后就不会了,然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娟娟在那里翻来翻去,羡慕得我直挠头。
别小看这些游戏,没有点聪明劲儿可是玩儿不来的。而很多游戏的诀窍也是异曲同工,只要掌握了一种,其他也能玩得转。如今我从事的广告业,经常会有小火花闪出,不能说没有童年游戏的功劳哦!
专家点评
智力是玩儿出来的吗?答案是肯定的。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经验,聪明的孩子会学也会玩儿,小小的游戏背后藏着很多智力的玄关。同样的游戏,不同的人在玩儿时表现得不同,如木头人游戏中“我”的快速反应能力使她总是在快被抓住的关键时刻说出那个“人”字,其语言智力和身体运动智力得到协调发展;“我”在找不到玩伴时,可以两个人“挑棍儿”,这是一项训练孩子注意力与耐心的游戏,而且在家庭中用牙签就可以全家人一起玩;翻花绳中展示着孩子的空间感觉能力和想象力。
家长如何与孩子玩智力游戏?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太多贩卖智力游戏的噱头,其实中国传统民间游戏中适合孩子玩儿的都有益智的功能,如成语接龙既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也锻炼其反应能力。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玩一些有创意的游戏,如故事续编,将原来的故事续讲或续写就是训练语言和想象力的好办法。
玩得好才能学得好
■文/孟迁(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在中国,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讲,似乎管好孩子的学习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学业的成绩影响孩子的出路。然而,这样做还不够“保险”,具体来说:
其一,当大家都有学历的时候,学历本身就没有优势了。现在硕士生的优势已经很微弱了,用不着等我们的孩子长大,博士生也会步其后尘。
其二,高学历有助于找工作,但有了工作后,更重要的是我们能有什么表现,能做成什么事。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所用、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真正来自课堂的少之又少,一个只具备高学历的孩子,其未来面临一入场就被淘汰的危险。
那么,孩子的未来究竟和什么相关?请允许我套用托尔斯泰的一句话:课上的孩子都是相似的,课下的孩子却各有各的不同。答案是: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课堂上的相似,而是课下的不同。具体来讲,就是孩子没事儿的时候是怎么“玩”的。
“玩”是走向心智成熟的必经之路。为了能玩得起来,孩子需要建立和遵守规则,这是社会化的最初雏形;为了玩得更好,孩子会动脑筋,这是最自然有效的智力开发方式;玩儿的过程中,孩子经历了各种情绪体验,这是他们重要的情感发育;玩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形成了应对别人、自己和事情的模式,很大程度上,这些模式将伴随他们一生。
“会玩”有着丰富的意味,会玩的孩子一定不会太被规矩束缚,他们敢干、喜欢冒险;会玩的孩子有想法,面对工作时,这被称为有思路有创意;会玩的孩子容易被其他孩子喜欢,因为他们能带来欢乐和刺激,驱走无聊和坏心情,他们也因此更容易谈恋爱。最重要的是,玩能让孩子融入“当下”并从中获得幸福,这才是生活原本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