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纺织电子仪器企业转型探索
2009-06-29封军川
封军川
世界性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纺织行业结构和需求调整,国内纺织电子仪器企业首先要深入分析下游纺织行业的调整趋势和需求变化,在需求变化导向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的特点以及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分析面对的机会和困难,确定转型的方向,积极实施技术、产品和经营的转型和升级,才会在本次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中重新获得发展的机会。
World financial crisis has caused adjustment of textil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product demand.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domestic textile instrument enterprises should make a deep analysis on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extile industry and the change of market demand, which should be taken as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se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technology, product and oper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伴随着本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发展演变,长期积累的全球性生产和消费结构失衡的根本性问题逐步显现。而且,这种失衡和调整在纺织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世界范围内纺织品需求大幅下滑,中国纺织品出口严重萎缩,并长时间在低谷徘徊。2009年 1 季度出口下滑更是超出了预期,行业形势并没有出现预计的转机,困难仍然会持续较长的时间。面对全球范围内需求和消费结构调整,纺织行业、纺织电子仪器行业整体调整和转型已不可避免。
纺织电子仪器行业作为纺织行业的上游行业,遭遇的困难要大于纺织企业,感受到危机的影响最早,行业的回暖会比纺织企业有一定的滞后。而且,本次纺织行业的调整和转型在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会带来纺织企业产品模式、生产模式、运行模式以及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如何去适应纺织行业的调整,追随新的技术和市场需求,实现企业技术和产品结构的成功转型,成为摆在纺织电子仪器企业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市场需求变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企业转型方向的唯一基础依据,纺织电子仪器企业如何调整和转型,取决于下游纺织行业及纺机企业在电子仪器方面的需求变化。经过接近 10 年的高速发展,拥有纱锭近 1 亿锭的中国纺织业,其原有的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产品模式和运营模式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
在长时间里,“低价格、快餐式”成为中国纺织产品的主要竞争力和“基本特征”,这种产品模式以及大规模、低附加值的扩张运营模式对原材料、能源的需求过度,造成全球性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和较大范围波动,反过来又严重挤压了中国纺织企业的生存空间。
以郎咸平为代表的部分国内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纺织行业的产品、生产模式是世界上“最浪费”的模式之一,而且,在世界范围纺织产业链分工中,中国纺织企业仅仅占据了低附加值的制造这“硬一元”,而与其他的“软三元”基本无关。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表明,2007年1 — 11月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 44 232 户,平均利润率为 3.97%。约占行业 2/3 的 30 161 户企业,其平均利润率仅为 0.74%,处于亏损的边缘。2008年上述占全行业 2/3 的 3 万户企业平均利润率由 0.74% 下降为 -0.67%,由上年的微利变成亏损。其中亏损企业达到 11 072 户,比2007年11月底增加 47.51%。直到目前,这种情况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这种内生矛盾不断积累和深化,最终使行业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
2. 产能过剩需要调整升级
长期以来,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超过实际能力的消费观念和意识,积累了大量的需求“泡沫”,支撑了中国超过能源和原材料负荷能力的庞大生产能力。“次贷”危机爆发后,这种超前和过度的消费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消费观念会理性的回归于“传统”,需求和消费会逐步恢复到正常合理的水平,而不会继续维持“泡沫”状态。如果不能有效转型,中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很难恢复到以前的水平。而中国的现实国情(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消费能力不足)决定了纺织品内需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很大的增长,使目前过剩的大量低端产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3. 环境压力、经济发展和资源状况使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步丧失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环境问题的凸显,环境成本会逐步在生产制造领域得到直接体现,人力资源成本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刚性,结构性短缺会长时间存在,使生产的集约化成为基本的要求。“中国制造”原有的成本优势会逐步减弱,高耗能、低产出、原材料利用率低、低附加值的生产和运营模式会越来越难以生存,高效率、集约化、高附加值的生产模式会成为趋势。纺织行业作为“中国制造”的代表行业,这种发展趋势和竞争优势的逐步丧失会更加明显。
显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纺织行业产能的再度扩张已经没有可能,而且会有很大一部分效率低、能耗高的产能被逐步淘汰,“加机器不加人,减人不减薪”会成为常态,纺织产品需求会朝着高品质、更环保的方向发展。对于纺机和纺织电子仪器行业来说,低效率、低价格、人工需求较大的低端设备需求会长期处于萎缩状态,满足高效率、低耗能、用工少、能有效提升产品品质,价格适中的新型设备和仪器会成为纺织企业需求的主流。
二、国内纺织电子仪器行业升级和转型依然面临重重困难
在棉纺设备和仪器需求方面,2007年及2008年棉花异纤清除机(替代人工,有效提升纱线和坯布品质)和自动络筒机(替代人工,提高效率,提升纱线品质)的需求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这种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实际上,国内纺织电子仪器企业很早就开始了转型的探索,国内以长岭纺电、无锡海鹰、苏州长风为代表的行业企业从2006年起就在产品研发方向和产业化上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但综合国内纺织电子仪器行业的整体现状,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依然面临重重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国内纺织电子仪器企业与世界范围内的标杆企业如USTER(乌斯特)、LOEPFE(洛菲)相比,在技术水平上仍有明显的差距,在一些尖端技术领域长期无法取得突破,例如自动络筒电子清纱器的性能和稳定性问题、异色异质检测电清技术、高速纱线强力仪、纱线杂质检测技术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企业的转型力度和转型能否成功。
(2)由于历史的原因,国际纱线质量的评价标准一直由国外企业特别是瑞士USTER公司制定,其 5 年发布一次的USTER公报是世界范围内评价纱线质量的公认标准。在其他一些纺织电子仪器领域,例如棉纤维检测仪器,USTER的检测模式和结论也约定成俗地成为“标准”,这给国内企业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国内企业在检测手段、评价方法的标准化、一体化上协调性不够,没有形成合力,难以摆脱国外制定的“标准”的制约。
(3)技术环境以及高端配套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给国内纺织电子仪器企业高端产品的产业化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中国虽然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在高端基础领域例如特殊电子元器件、精密加工等方面配套能力差距很大,使某些已经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仪器产品长时间无法达到稳定的质量水平,影响了行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三、国内纺织电子仪器企业的突破之路
国内纺织电子仪器企业在危机中要顺利实现转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通过有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技术和管理自主创新能力,依据下游纺织行业的需求变化,争取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1. 关键技术方面
普通络筒机市场会进一步加速萎缩,高效率自动络筒机已经成为络筒需求的主流。而长期以来,普络电清在国内许多纺织电子仪器企业的销售额中占有很大比重,普络电清销量的下滑也给大部分行业企业带来较大的压力。目前国内企业在自络电清技术仍然不够成熟,唯一能够批量研制和生产自络电清的长岭纺电,其产品也没有能够实现大批量配套,主流主机机型长期被USTER的QUANTUM、LOEPFE的ZENIT FP、KEISOKKI电清所占据。国内企业要尽快在自络电清的稳定性、异色异质检测电清技术上取得突破,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未来拥有巨大潜力的自络电清市场获得一定的份额。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喷气织机等无梭织机代替有梭织机的进程会加快,无梭织机销量会出现明显增长。但目前国外品牌占据主导地位,销量占到了 75%,国产无梭织机的技术差距主要表现在电控系统上。国内喷气织机主机和电控系统长时间由不同企业研制和生产,咸阳纺机、浙江日发、泰坦等企业在主机的研制生产上有一定优势,长岭纺电、浙江中控等纺织电子企业在电控技术上有优势。几乎没有国内企业具有完整的整机技术,与国外Tsudakoma(津田驹)、Toyota(丰田纺机)、Picanol(必佳乐)等品牌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加强纺织电子企业与主机厂的协作,或者培育形成具有完整主机和电控系统技术产业链的企业,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喷气织机技术水平和扩大产业规模,是纺织电子仪器企业在“无梭化”趋势中面临的较大市场机会。
在纱线实验室仪器方面,国内纺织电子仪器企业在技术上已经较为成熟,在条干仪、毛羽仪、纱疵仪等许多仪器上达到了国外企业的同类水平。面对整个行业的转型需要,国内纺织电子仪器企业应该在行业协会的协调下,加强行业标准的制定,提升仪器的标准化程度,减少无序竞争,使一些更适应中国纺织企业实际质量控制情况的仪器产品易于被国内用户接受,打破“只有国外仪器才是高端产品”的固有观念,促进行业企业在高端仪器上实现量的突破,进而形成系统可信的纱线质量分析评价标准,促进国内纺织电子仪器行业的整体进步和产业升级。
2. 管理及经营方面
国内纺织电子仪器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行业的纵向一体化也明显不足,技术和产业配套上条块分割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优势的纺织电子仪器企业应在自身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打破地域限制,加强产业整合和联合的力度,以及纵向一体化的力度,争取行业协会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形成贯穿机电一体化产业链的大型纺织机电优势企业,提升产业规模和集约化程度,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伴随着世界纺织产业链的调整,纺织产业会进一步向更具有成本优势的东南亚、北非、中亚地区集中和转移,这是目前已经看到的必然趋势。国内纺织电子仪器企业需要克服自身的人才和资源短板,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参与国际纺织电子仪器产业链的协调和分工,才能突破国内的技术和资源瓶颈,真正推进企业的转型。
四、结束语
世界性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展演变仍有许多不确定性,国内纺织电子仪器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与机遇。在危机面前,只有积极实施转型和产业升级,才能提升企业的适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而形成竞争优势,在危机过后实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