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9-06-29郭一丹

社会科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麻城孝感四川

郭一丹 梁 音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湖北省麻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纪念‘湖广填四川34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2月13日在成都召开,来自13个省市、包括香港地区共百余名代表参会,会议共收到近80篇论文。其中,有两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个教育部重点课题阶段成果提交大会。参会代表中有重量级的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学者,也有刚踏入该研究领域的年轻学人,还有来自川、渝、鄂三省市的文史工作者和文史爱好者。会议研讨围绕三大主题板块:“湖广填四川”、“麻城孝感乡”、客家移民与客家文化展开。

一、“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运动既是清代四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四川学界和民间关注的话题。此次会议以纪念“湖广填四川”运动340周年为契机,在学术研究上有以下三点收获和突破:

加强了“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与现实的关照总结。如李映发的《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的特点与历史启示》、周廷俊的《浅谈“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特点与作用》、钟利戡的《清初“湖广填四川”与经济发展》等文章认为,清初“湖广填四川”是一次大规模、长时期、移民来源广泛的移民活动,起到了平衡人口、促进文化和技术交流、重建四川社会等诸多历史作用。李映发的论文还从政策层面上分析指出,决策正确,政策连续、优惠、配套,监督实施有力是清初大规模移民活动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实现移民在经济上、行政上和文化上与移居地的融人才能巩固移民活动的成果,使之成为真正成功的移民运动。

拓宽了“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研究的地域广度。“湖广填四川”运动的影响遍及川、渝地区,这次参会论文的作者结合实地考察撰写了许多论文,如蒋志鸿的《璧山清初百年大举迁》、陈明本的《“湖广填四川”与官宾人》、萧仲方的《“湖广填四川”与南溪县移民考》、陈运旗的《罗城古镇的移民文化解读》、杨荣生的《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及旺苍移民文化》、陈大雨的《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大足县缘何麻城移入少湘黔移人多》、岳精柱、黎小龙的《巴山硐寨的文化人类学解读》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这次移民运动的认识。

展示了移民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如李全中的《“灵承楚蜀”的历史解读及其当代启示》以隆昌石牌坊坊额题字“灵承蜀楚”为切入点,结合史料分析认为此处的“灵”是指大禹精神,“灵承蜀楚”则是对移民“生根寄籍、眷顾原乡”情结的深刻总结。谢彪的《移民原乡情感与移居地认同关系初探》以资巾《谢氏族谱》为例探讨了移民原乡情感与对移居地认同的复杂关系,指出,随着在移居地居住时间的增加,原乡情感和对移居地的认同呈此消彼长的一种趋势,最后尽管移民后裔已经土著化,但原乡意识却不会消失,而是和对移居地的认同相容共存。

二、“麻城孝感乡”

“麻城孝感乡”现象一直是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这次也成为研讨会关注的热点。参会论文除沿袭原有研究套路,通过族谱、地方志等史料继续探讨孝感乡移民的原因、时间、流向、人口数量等实证问题外,也有学者转换视角推陈出新,其中有三篇论文堪称亮点:

凌礼潮《邹知新孝感乡(都碑记)考释》一文,公布了明末清初麻城人邹知新撰写的《都碑记》全文,并对其内容和价值作了考释。邹知新的这篇文章收录在新发现的湖北麻城咸丰《邹氏族谱》上。通过对《部碑记》的考释,透露出以下新的史料信息:“都”、“图”既非基层组织的名称也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地域单位,而是官方赋役户籍档案中对民户所在册籍的一种分类;孝感乡得名于汉,即赵氏孝子赵文楚“拜盗”的故事;邹知新所引“往牍”证实,明初朱元璋曾下诏移民;孝感乡都位于麻城东南七里磨子场(今麻城沈家庄),作为麻城县府所在地和州府驻地的时间至少有30多年。

陈世松《移民传说是怎样形成的——以“麻城孝感乡”现象为例》一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区域文化整合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08BZS040)的阶段成果。该文突破传统“麻城孝感乡”问题研究的套路,将“麻城孝感乡”问题纳入传说的视野中加以考察,从思想史意义上进行解读,不再追问传说是否真伪,而要深究“为何真伪”和“如何真伪”。文章通过元、明、清时段内官方、名流、草根三方面的史料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元代官方对当时四川崇庆州孝感乡屯田的记载为这个传说提供了雏形;明后期大量墓志和精英名流的文字则证实这一传说在彼时已经基本成立并初步传播;自清到民国以来,该传说在民间广泛传播并迅速叠加而丰富成长起来。

毛伟的《祖籍记忆与族群历史》将孝感乡冒籍问题放到帝国体系中加以考量。作者通过对冒籍背后的人群进行区别性分析,认为“化外”土著与流民才是冒籍的真正肇始者;获得王朝的许可,成为王朝的正式子民是他们冒籍的目的所在;而当时移民大潮中土著、流民与移民间模糊的边界为他们冒籍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作者进一步指出,作为孝感乡的“合法移民”,他们的祖籍地认同成为了其本土化的一种工具;而流民和土著借助冒籍实现“再次本土化”,也成为其归顺新王朝的象征。孝感乡作为清代多数四川人所共有的祖籍记忆,其实质是清代四川包括流民和移民在内的所有人在成为“新四川人”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新四川社会的认同,也是对新王朝的一种认可。

三、客家移民与客家文化

会议的另一大主题是客家移民与客家文化,主要涉及客家文化性质、源流与具体事象(如山歌、建筑、民间信仰、客家方言),以及客家文化的保护、开发及应用等。在这一主题板块中,研究了一些新问题,产生了一些新论说。

谢重光《客家文化性质与类型新说——客家文化属于移民文化说质疑》一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客家福佬关系史与闽粤台族群整合、社会和谐问题研究”(07BMZ006)的阶段成果。该文针对客家核心地区——闽粤赣住地的文化性质开展研究,认为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在这一地区形成,是汉族中原华夏文化与当地土著的南方民族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说是移民文化的产物。将客家文化定义为移民文化,有失泛化,不能反映客家文化山林性、边缘性、向心性等基本特征。

一组来自福建的学者的论文展示了闽台关系研究的新成果。杨彦杰《移民与海上妈祖信仰——以闽台航海习俗为中心》以闽台间航海对渡为前提,探讨海上活动与闽台妈祖信仰的关系,从民间信仰的角度诠释文化传播的意义。黄马金《闽台“缘”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从地缘、血缘、客缘、文缘、神缘、物缘等六个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地论述闽台地区客家文化渊源。张佑周《刘国轩辅郑治台及闽台客家早期迁台研究》探讨了名将刘国轩辅郑治理台湾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用具体的史实解读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基础与渊源。严雅英《从族谱看客家移民——以福建客家向台湾移民为中心》以族谱为据,反映客家民系不断播迁发展、东移台湾的历史,展示闽西客家后裔开发建设台湾的历史进程。

众多学者还围绕客家文化事象中的许多新问题进行探讨。如张英明《客家原乡图腾“石壁”来历之索隐》从瑶族、畲族的相关传说将“石壁”还原为南方山地族群的石母图腾,从而揭示出客家人“寻根热”的历史文化本根是大禹文化。钟文、熊守清《风水信仰对赣南客家诗歌创作心理动因探究——以“石院八景诗”为例》从文艺心理学的学科视域出发,通过赣南客家人的风水观念视角,探讨赣南客家诗歌创作的深层文艺心理结构及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透过文学现象表层追寻深蕴其中的原始意象和创作原型,解释文学创作的精神本原、内在动因和心理机制。袁丽红《壮族与客家杂居的空间结构分析》认为壮族与客家杂居的特点、格局等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黄玉英《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从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展示客家文化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兰玉英《成都客家方言词汇与文化简论》从成都客家方言词汇的传承、变异、客家方言词汇的文化镜像等方面交流了客家方言词汇的文化内容。

应用研究是客家文化研究的传统,这次会上许多学者通过论文,积极对客家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建言献策。陈世松《客家移民对当前地震灾区受灾群众安置的借鉴意义》一文,以清初客家移民在川创建自己美好家园的历史,揭示了当前四川灾后重建中必须树立志在四方的创业理想、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主动融入、重视精神家园建设等值得借鉴的经验。

猜你喜欢

麻城孝感四川
贺麻城巴水农民诗社成立
黄文军
孝感令
贺麻城获“千年古县”兼读凌礼潮先生《麻城不待麻秋筑城而早有城》感怀
贴心服务聚英才
麻城城市热岛效应初步研究
四川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
对四川新高考中的不等式问题的一点思考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