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解放之路的起点应是传播的基元
2009-06-29林之达
林之达
[摘要]传播学应当从传播学家的书斋、课堂里解放出来,成为造福于天下普通老百姓的有力工具。只有把传播学解放之路的起点从“信息”、“符号”退回到人类为何需用传播的原发点“传播的基元”,点中普通老百姓理解传播学的“灵犀”,传播学才易于为广大民众所了解、掌握。
[关键词]传播学;信息;符号;传播的基元
[中图分类号]G2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2-0182-03
一、背景与目的
培根说:“科学的力量取决于大众对它的了解”。科学发展史上许多触目惊心的史实告诉我们,一门科学能否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社会,取决于是否争取到大众对本学科的充分了解和特别重视。传播学是否能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也取决于它是否为最广大的社会民众所了解、欢迎。那么,从人类传播实践中产生出来的传播学是否被社会大众所了解呢?
2003年暑期,我对党政干部、工程师、企业家、大学生、商人、市民、工人、农民、警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有93%的调查对象不知道传播、传播学。在回答知道的7%的调查对象中,我进一步问:“传播、传播学对你有用吗?”除1人能说出部分用处外,其余都答不上来,有一调查对象甚至反问道:“传播、传播学又不是锅、铲、水果刀,我拿它干什么?”
可见,社会大众对传播、传播学还不甚了解。
那么,影响社会大众不甚了解传播、传播学的原因是什么?要把传播学从传播学家的书斋或课堂里解放出来,成为造福于亿万老百姓的有力工具,首先应从哪里着手呢?
二、传播的基元
这几年考察发现,影响社会大众不甚了解传播、传播学的原因很多,这里只交待其中最重要也是首要的原因,那就是在于国内外传播学者在解释传播时,都是从“信息”、“符号”出发而不是从传播的基元出发。
什么是传播的基元?就是人类元初传播之所以发生的那个根据,即人类元初的传播为什么会发生,如何发生?
人,作为社会的人,必须相互结成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相互协作,相互帮助,才可能生存,才可能发展。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其前提就是相互要交流思想感情。一个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支持、帮助、配合,前提就是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需要、愿望、想法之类的思想感情,而人的思想感情隐蔽在脑子里,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呢?聪明的人类想出的办法就是:用感觉器官可感触得到的符号来指代或描述头脑中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感情。如示意图:
图中的“传受双方的共识”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传者使用什么符号来指代自己脑子中的某一思想感情,必须要与受传者事前有个共识,否则,传者使用了某一符号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给受传者。《儒林外史》描写过一个名叫严监生的人物,临死时脑中有个想法,但说不出话来,只好伸着两个手指作为符号来指代他那一刻的思想。但“两个手指”这一符号指代什么思想,在场的几个与他对此符号没有共识的人都不知其意,一个接着一个猜问,都没猜中,最后还是他的夫人赵氏揩着泪说:‘“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赵氏过去拔掉一根灯草,严监生见自己的想法通过两个手指这个符号被夫人正确解读了,自己的愿望实现了,才将手放下,头一搭,放心地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说明两个道理:
1任何人,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头脑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感情,必须用别人感觉器官感触得到的符号来指代和描述。聪明的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不仅创造了成千上万能为听觉器官感知的口头语言符号来指代复杂的思想感情,还创造了成千上万能为视觉器官感触的文字符号、聋哑手势符号来指代复杂的思想感情,甚至还创造了成千上万能为触觉器官感知的盲文符号来指代复杂的思想感情。
2传者要让受传者明白他使用的符号指代他头脑中的什么思想感情,事先要在什么符号指代什么思想感情上,与受传者达成共识。每个人自幼学习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也就是与本民族达成这种共识的过程。我们学习外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使用这一外语的民族达成这种共识的过程。
这两个道理就是元初传播发生的根据,就是人类元初传播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的基元。通过测试还发现,这基元,还是广大民众甚至文盲、半文肓的民众理解什么是传播,理解为什么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传播的“灵犀”。
三、悬糊的理论及其阐释
传播就是人们使用感觉器官可感触得到的与别人已有共识的符号,相互间传达、交流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感情的活动。这样的解释比起流行的解释来,之所以让人很容易明白,是由于这个“传播”不是悬空的,而是与人们传播实践活动血肉相连,是从人们的传播实际出发、从人类之所以产生传播的原发点出发的。这个原发点就是。传播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由于思想感情隐蔽在脑子里,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才生出用可感知的“符号”、“信息”来指代它的需要。交流隐蔽的思想感情是根,是因,是出发点,“符号”、“信息”是“根”上生出来的“芽”,“因”上结出的“果”,是从出发点上路后的第一个站点而不是始发站。“传播”的流行解释之所以让人糊涂,就在于既不管“符号”、“信息”是“根”还是“芽”,更不问这“符号”、“信息”是“因”还是“果”,便轻率地以“符号”、“信息”为传播的基点、始发点来解释传播。结果,人们听了这种解释后还是不明白生成传播之因:为什么会发生传播;不明白传播的根:传播是如何发生的;不明白“传播”、“符号”、“信息”与人类实际生活有什么关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什么作用。而且,撇开“交流隐蔽的思想感情”这个根,把“符号”、“信息”作为解释传播的基点、立足点、出发点,不仅增加了说明传播含义的困难,更增加了理解的困难,特别是增加了广大民众理解传播含义的困难。
例如,被我国传播学界推崇为“传播学集大成者”、“传播学宗师”的威尔伯·施拉姆,在其《传播学概论》一书的第一章的“传播的含义”这一节里,先从communication的多种含义谈起,引言竟花了15.4%的篇幅。接着再拿61.5%的篇幅说“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之后才涉及这一节的主题,说,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来到一起,试图共享某种信息”。至于哪些东西带有信息?除了“言词”之外,施氏列举了“一个手势”、“一个接吻”等一大堆“都携带着信息”的事物。他为了要读者注意传播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竞用了16.4%的篇幅。在引用了金斯利·戴维斯的话后说:在传播关系中,人们总是带着“第三只耳朵”倾听的。接着就强调,无论传播关系“顺当”与“不顺当”,
都会起“作用”:“使我们能够在头脑中构成印象观察我们的环境和指导我们的行为”。由于施氏在这里把传播的含义立足在“共享信息”上而不是立足在“交流隐蔽的思想感情”上,脚不着人们现实传播的实地,悬空,决定了他说不清楚“传播的含义”,只好东拉西扯,越说越让人糊涂。可是长期以来,这段毫无条理,逻辑不连贯的关于“传播含义”的论述却被奉为经典。面对这样的论述,随着传播学中国化的深入开展,已到了该说老实话的时候了。
立足于“信息”来说明传播的含义是悬空之举,糊涂之果,那么,立足于“符号”呢?
例如,美国学者B·贝雷尔森说:“所谓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递。”对于普通读者,看了这个定义不但不会明白什么是传播,反而更糊涂:什么是符号?为什么要传递符号?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发展有什么关系?我们离不离得开传播?等等,也是悬空之举,糊涂之果。顺便指出一点,B·贝雷尔森在这里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他在定义项里使用了包含被定义项的概念。
可喜的是,国内有学者近乎脚踏实地地指出:“传播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受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说这一解释“近乎脚踏实地”是鉴于:一方面指出“传播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过程”是非常正确的,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两个不足。不足之一是没有用“隐蔽的思想感情”而用“意义”,这就突不出“隐蔽性”、“不可感触性”,也未突出“符号”的可感触性。人类之所以需要传播是因思想感情的隐蔽性,才产生了使用可感触的符号来指代、描述的传播行为。思想感情的隐蔽性与可感触的符号的使用,是我们解释传播时不可忽略的两个特性。忽略了这两个特性,我们就说不明白为什么需要借助符号来传播,广大民众也难于明白人类为什么要传播,如何传播的道理;不足之二是只说“信息接受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没有交待受传者是“按传受双方对什么符号指代什么思想感情达成的共识”来理解“传来的符号”的意义的。因为,缺了“传受双方对什么符号指代什么思想感情达成的共识”,受传者是不可能理解“传来的符号”的“意义”的。
不仅离开传播的基元我们说不明白传播为何发生、如何发生的道理,而且,离开了传播的基元,符号学家也说不明白符号为何发生的道理。请看被称为符号学之父的皮尔斯的符号理论:
皮尔斯是这样解释他的符号模式的:“符号对某一个人而言,在某种情况或条件下,代表着某种事物。它向某人表达,也就是在该人心中创造一个相同的符号,或者是一个更精致的符号。该人所创造的这个符号称之为原先符号的‘解释义。这个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即指涉物。”
请看,这个模式及其解释由于没有从传播的基元出发,没有说清楚也不可能说清楚人类为什么要用符号?人类拿符号来干什么?人类是怎么使用符号来相互传达、交流自己头脑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感情的?仍然是悬空之举,糊涂之果。
三、小结
上面我们把从传播的基元出发解释“传播”与从信息、符号出发来解释“传播”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我们看到:
1从传播的基元出发来解释“传播”,点中了亿万民众理解“传播”的“灵犀”,使他们一下子明白了“传播”是怎么回事以及“传播”与他们的血肉关系,因而容易引发他们关注、重视、学习、掌握传播学知识,这就容易把传播学解放出来成为造福于亿万老百姓的有力工具。
2现在流行于传播学著作中的那种做法,基于或立足于“信息”、“符号”来解释“传播”,那就把“传播”悬空起来,不着实地,脱离民众的传播实践,很难把“传播”的机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受众也越来越糊涂,不利于把传播学解放出来普及到民众中去。
3要把传播学解放出来,成为造福于亿万民众的有力工具,首先就必须从传播的基元出发来解释“传播”,而不应从信息、符号出发来解释“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