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年度好书社会影响力在衰退

2009-06-29王乾任

出版参考 2009年4期
关键词:书评新书好书

王乾任

年度好书:社会影响力在衰退

每逢岁末年终,台湾主要的报纸书评媒体,总会票选全年最佳年度好书。年度好书榜一直是社会各界引颈期盼的焦点,对于获奖图书出版社往往随即加印,以求再创佳绩。坊间还曾经有个说法,认为获得年度好书的作品,再冷门,也能够再多卖3000本。

然而,年度好书的光环,一年不如一年。过去的年度好书一年只有lO本,后来有人发现年度好书书单清一色都是翻译书,本土中文创作毫无竞争力,于是区分出中文创作与翻译,然而,中文创作的年度好书常常数量稀少,又比不上翻译类的好书榜,自然不被重视。

如今,年度好书一年一年的颁,影响力却一年不如一年。2009年春,颁赠年度好书的报刊媒体仅剩一家,而且还差一点无法举办(该报业集团于2008年底易主)。

通路自推年度好书

削弱年度好书销售力

年度好书的促销能力已经大不如往年,主要和近年来台湾连锁书店崛起,各自推出自家通路年度好书销售书展,书店重点全都给了自家的畅销好书,对于来自报业媒体评选的年度好书,兴趣不足。

此外,近年来台湾出版界盛行新书促销,平日里各种新书营销活动早已铺天盖地展开,每本新书都有自己的推荐人与帮腔者,读者活在成天都有人向自己推荐好书的气氛里,对于年度好书的需求,自然不如过去媒体少且推荐人少的时代强。

媒介的转型:网络崛起,众声喧哗

如今,年度好书的社会影响力日益降低,恐怕和媒体业态改变有关。近年来,网络崛起,每个人都可以透过架设博客,说说自己对于事情的看法。对于好书的认定,也是一样,削弱了纸质媒体的影响力。

此外,由于报纸的版面有限,每周书评能够推荐、介绍的书籍有限,难免漏掉一些值得推荐的好书。特别是台湾出版业竞争激烈,大出版社的新书/好书出头较容易,中小出版社的好书不容易被看见,加上报刊书评媒体人力吃紧,没有时间与精力审定每周新书,使得书评版日渐沦为新书促销的广场,能够上榜的好书多半带点商业运作意味。

年度好书的一点省思

今年本土中文创作得奖名单虽然比往年好,不至于无书得奖。然而,除了得奖的菁英评审叫好肯定之外,市场叫座的却仍然是翻译书强过本土创作。无论质或量都是如此。

如果私底下问出版人,非得在利益与文化之中选择,笔者相信大多数都会选择利益,就好像出版人宁可砸下数万美金的高额预付版税抢欧美热门翻译书的版权,也不愿花点小钱出版具有潜力的本土作家的作品。

目前的台湾出版界,充其量只能做到叫好或叫座的其中之一,还无法跟上欧美日等出版先进国,出版既叫好又叫座,能够让雅俗共赏的好书/好作家让读者认可。

笔者认为,年度好书颁奖单位若愿意稍作调整评选与颁奖模式,或许还能成为推动精彩好书问世的催化剂。

除了沿用既有的中文与翻译书的分类,还应根据出版类型各设奖项,例如《中国时报》的“开卷”多偏向文学与人文艺术,而商管、语言学习,百科图鉴类、漫画等类型的好书则常被忽略,实在很可惜。既然作为权威书评版面,要颁年度优秀书籍奖,分类就该更有系统且全面性,才能照顾不同阅读类型的读者。

此外,除了评审菁英式的评选好书,不妨也开放一般读者票选(最佳人气书籍奖)。还有,就像日本的文学奖有大众文学与纯文学区分一样,除了评选高质量好书,不妨也颁奖给年度各出版类型最畅销好书,奖励那些替出版产业做出实质贡献的人。仿效金马奖与金曲奖,设立最佳新人奖(票选当年第一次出版新书之最优秀作者/作品),多给新人一些鼓励。

总之,期盼“开卷”能够继续下去,制定更严谨且宽广的奖项,鼓励平日默默替台湾的阅读与出版文化付出的出版人与作家,成为具公信力且推动良性竞争的书评平台。

猜你喜欢

书评新书好书
书评
推荐一本好书
书评
书评
新书速递
好书共享
新书推介
书评
新书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