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动作文图书繁荣发展
2009-06-29马小涵
马小涵
作文图书市场是教辅市场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细分门类,一方面“作文”本不是一个大门类,但规模却巨大——年码洋约12亿元,据最近的开卷数据显示,约100家出版社参与这块市场的竞争,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作文书本身又为大多数教师、学生所诟病,大多数教师认为市场上的作文书没用处,从不向学生推荐,而学生也认为作文书并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样的情况滑稽得让人难以置信,中国3亿中小学生“聊胜于无”的悲观心态竟支撑起一个庞大规模的市场。面对巨大的作文图书市场,如何做到有效指导,如何实现满足学生的应用需求,这是一个有待我们深入调查分析的话题。
首先,作文市场竞争激烈,起因在于门槛低,而品牌的形成有赖多年的维护与创新。作文产品因其特征,即材料容易收集,投入相对较少,风险较小,收益较快,门槛较低,吸引了一些原本只出少儿图书、文学图书的专业社,再加上一些出版工作室的加入,使得作文图书市场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同时,以北京竞人天地、广州开心图书、朝华出版社等为代表的专注于作文图书出版的机构,却也是公认的已经产生了规模市场效应的知名品牌。这三家品牌的形成,除了多年的精心维护,都另有绝招。比如“方洲作文”系列的总策划把“分层”出版作为解决当前问题的一个思路。所谓“分层”就是指为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另外一点,就是其在分层技术层面上的不断创新。由此,我们感受到一个系列品牌的塑造不仅仅是保持固定产品的质量和销量,还要不断产生亮点,不断改进,贴合市场的需要,甚至引领素质教育的进步,这样才能成功。
其次,作文市场竞争表现为产品无论内容还是营销都趋于同质,创新意识不强。纵观近20年的作文图书市场的发展,选题仍然停留在围绕教材规定的内容,创新意识不强。作文图书出版,本意应为提高中小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中小学生书面表达内心情感的语文综合素质功能,但随着作文出版的发展,已经逐渐偏离了本意,转向供广大中小学生查阅模仿的工具功能发展了。正是由于近些年急功近利的材料堆积类产品泛滥,作文市场品种创新性不够,以致作文书市场公信力下降,单册销量大幅下滑。
第三,市场呼唤创新。以往的语文教学主要是知识的灌输,现在的教学改革提倡语文素质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作文作为语文综合素质的一个反映,它在今后语文教学方面的比重和地位应该会比较高,老师和家长可能对作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就是说,读者对作文书的需求还是会加强。但是,怎么让作文图书的出版符合这样一种趋势,满足读者的需求,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从最近涌现的个性化单品作文书(如《作文有原理》《作文:小菜一碟》《我的第一本作文书》等)的热销程度来看,市场对创新产品有着强烈期待,而这就形成了很好的市场机遇。
针对目前作文市场的现状,笔者在北京、天津、江苏、湖北等地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作文书之所以与市场需求产生错位,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对作文的困惑,需要进行创新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作文书仅仅以“范文+点评”的常规模式编写。思路上大同小异,令人厌倦。现在信息渠道很广,考生接触优秀范文、满分作文并不难,难的是怎么从中学到优秀学生的语言笔法、思维方法、作文技巧等。传统的点评往往兼顾各个方面,没有击中好作文的核心要点,以至于指导意义不大,启发度狭窄。
2,读者对象不明晰。首先,作文具有广泛的工具性,中小学作文训练的是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而不是打造未来的文坛新星,以小学段为例,小学生作文至少应当体现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区别:小学一二年级以作文起步、思维开窍为出发点;三四年级应当对多种文体进行较为全面的接触、学习和提高。五六年级应该为小升初的考试做准备,目的是取得高分。其次,很多学生过分关注文字表达能力,却忽视了情感的体验,造成考场作文出现思想固化,情感单一、语言雷同等新“八股模式”,与新课标下的作文评判标准格格不入。
3,学生普遍喜欢简单、实用的方法,要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系统,繁杂的方法学生们不需要甚至十分排斥。另外,我们面对的是“90后”学生,这个受众群体的成长过程受到各种媒体的影响,我们不能用老观点去判断这个群体的接受力和需求。市场上曾有一些产品内容专业、见地独特,尽管风评不错,但由于理论化过强,不为学生所接受。
4,考生在考前几个月中购买的作文书,特别是工具类作文,其选择心理多为“临阵磨枪”,重在解决平时没时间记忆素材的问题。而目前市场上的工具类图书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是把大量的素材按照简单分类做一个罗列,没有主次不说,也没有和主题之间建立快速连接的通道。实际上,一篇作文往往是考生确定主题后调动头脑中的素材写成的,根据这一点,非常有必要在主题和素材之间实现快速、双向查找,以避免有了主题却没有素材、掌握了一些素材却不会深入挖掘主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