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掌握文体特征 加强探究能力

2009-06-29

新校园·中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刘文典传记圆明园

雅 敏

[考点概述]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包括新闻、传记、调查报告、社科论文等。2008年有四套试卷分别考查了传记、科技论文和评传等。考查包含三个层级能力:一是C层级的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二是E层级的鉴赏评价(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③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三是F层级的探究(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②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③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下面以表格形式展示2008年这类试题的大致情况:

[命题特点]

1、选材方面。体裁包含常见的实用文体。材料内容涉及教育家、科学家、学者等。

2、赋分方面。最低广东卷只有1 5分,最高的海南、宁夏卷虽只有4题,但分值却高达25分。

3、题型方面。以主观题为主,除了海南、宁夏卷分值较高,相应增加了1道客观多选题,江苏卷则是主观题与客观题各两道,其他考区均为主观题,主观题数量为3道或4道。

4、兼顾备个能力层级。能力层级为三个等级,其中分析综合能力属于c级;鉴赏评价能力属于E级;探究能力属于F级。

5、更加强调整体理解。如广东卷第21题要求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这就必然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整体理解能力、准确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探究性能力的考查备受青睐。如海南、宁夏卷第18题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这类试题的设计与当前推行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个性发挥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大背景是相一致的。

[备考指导]

1、熟悉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与主要表现手法。实用类文本主要有传记、访谈、新闻、调查报告等,而它们有很多特征都是独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文体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如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如江苏卷第18题: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文中看,概括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事情,第一段是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第二段中有两点,分别是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第三段开头是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2、要抓住文章的叙事和描写中所充分展现出来的人物的个性。对文章中写得生动传神的片断,要反复地诵读、深入体会,把握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如山东卷第19题: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要做好这到题,必须要抓住 “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这句话。抓住了这句话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3、加强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包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三个方面。这类题开放性大、创新能力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山东卷第22题为例,要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难度不大,材料中总结就行。而要回答“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文本找理由并加以概括,形成自己的看法。

[真题演练一]

是否该重新修建圆明园?

从维熙

天上的月亮有圆有缺。月圆时,有“花好月圆”之美词;月残时,又有“一镰钩月”之雅说。如果把这一美学概念,引伸到建筑学领域之内,那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情趣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民族心态的大问题了。

几年前,一位台湾的摄影家,要拍一幅圆明园的夜色写真,但是到了圆明园之后,面对那断垣残壁的历史沧桑,我们忽然意识到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令人开心的风景,而是中国百年国耻的纪念园。最终他还是等到了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成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开动了摄影机。

笔者之所以要重温这段往事,实因是重新修复圆明园还是保留其历史原貌之争,这是既关联到建筑又超出了建筑学本身———关联到民族心态建筑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是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珍惜历史的完美完全可以理解,但如何面对历史残缺并珍惜这种残缺,却始终是个没有解决好的大课题。本来圆明园是国耻的标本,留下这个活标本的原貌,使国人牢记“火烧圆明园”的悲凉往事,不仅符合历史真实,而且有利于民族发奋图强;但偏有一些建筑学家与一些考古学者,难以割舍中华民族的“圆月情结”,慷慨激昂地反对保留历史残缺,倡导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再现恢复圆明园昔日的风华。

这里,姑且不说“克隆”出来的圆明园本身就是赝品;就是再现圆明园的全部辉煌,也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正好相反,它将让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溶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仅举两例:在德国西部莱茵河和美茵河的汇合口有座科布伦茨小城,这儿曾经耸立着威廉大帝的雕像。威廉大帝为何许人也?他是第一个将德意志统一成为一个国家的大帝,被德国人称之为德意志之祖。人们在科布伦茨两条美丽河流的汇合口,铸成了一座巍峨的青铜雕像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但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苏联从德国西部强渡莱茵河围歼希特勒军团时,一发炮弹不偏不斜落在这尊青铜雕像上,从此这位德意志之祖,策马张弓的雕像消失了。待我去这块圣地朝圣时,那儿只留下一座空空墩台,当时正是深秋,墩台上飘满了黄色的落叶和白色的鸟粪,让每个来这儿的游者无不感到凄切和悲凉。这是例证之一。例证之二,在德国柏林最热闹的裤裆大街,昔日曾经耸立着一座著名的尖顶教堂,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时,那座教堂的顶部正好被炮火自上而下地劈去了一半,多少年过去了,那教堂也没有重建和修复,赤裸地站在繁华的大街上,向世界展示着它的历史沧桑。对此,我曾以中国人的心态,垂询过许多德国人,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必须精心保存这些历史残缺,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

当年,德国是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还在千方百计地保留历史残缺;而我们当年是被弱肉强食的民族,倒反而不惜花费重金,克隆往日的历史辉煌,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更为令人心悸的是,现在又杀出来一个某集团,要拿出200个亿,在并非圆明园遗址的横店,再克隆出另一个新的圆明园来,这种病态心理与科学思维,距离究竟有多远?世界上恐怕还找不到一种量器,能丈量出这种距离!笔者要问的是:这两种思维模式到底哪个更符合民族自强的内在逻辑?哪个更富有时代的前瞻性?哪个更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德国而论,它今天的经济实力,不要说再建起一座威廉大帝的青铜雕像,就是竖起再多的金像,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他们知道那是遮盖民族的耻辱,是万万不能做的事情。难道我们这个近百年来,不断被列强肢解和侵略的民族,就能遮自家之丑,重新修建圆明园(实质为“克隆”),来淡化被世界列强瓜分的国耻?

中国有两句古话,似乎可以拿来当作此文的结论:

假凤虚凰者误国!卧薪尝胆者兴邦!

1、怎样理解画线句子“这是既关联到建筑又超出了建筑学本身——关联到民族心态建筑的一个大问题” 的含意,这句话中的“这”又指代什么内容。

2、作者在文中引用德国人对待“青铜雕像”和“尖顶教堂”的目的是什么?

3、文章结尾引用古人的话有什么作用。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4、依据文意来看,作者对圆明园是否重建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真题演练二]

“国学狂人”刘文典传奇的一生

柳已青

提起古籍校勘大家刘文典,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狂生的形象,风骨嶙峋,清高孤傲,特立独行。刘文典的逸闻广为流传,在安徽大学任校长时,与蒋介石发生争执,痛斥蒋介石为“新军阀”;在西南联大时期,跑警报遇到沈从文,喝斥沈“你为何跑警报”;圆月之夜为联大学生讲《月赋》;因迷恋云南鸦片和火腿,被称为“二云居士”,最终因贪食鸦片离校未归被解聘……这是人们熟悉的刘文典。

刘文典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一面。早年参加同盟会,师承刘师培、章太炎,发扬光大“章疯子”的狂狷个性,章太炎曾作联语“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赠刘文典。追随孙中山,担任秘书,起草英文电稿。在新文化运动中,刘文典加盟《新青年》,高举科学大旗。执教北京大学时,参与营救陈独秀,驱逐章士钊。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时,请陈寅恪出大学入学考题对对子“孙行者”。……在云南大学执教时期,被尊为 国宝级 教授,成了云南省主席的“座上宾”,吸食鸦片,是云南省政府特批的。1946年10月,刘文典为蒋介石60大寿写骈文祝寿。

《狂人刘文典》作为第一本为刘文典而作的传记,以翔实的文史资料,展现了被忽略的“国学狂人”传奇的一生。作者章玉政为写此书,深入北京、云南、安徽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查阅第一手的资料,访问知情人,厘清了刘文典生平中的“疑点”,做到了记其事功,传其神采。

作者这种严谨、细致、扎实的态度,使得这本传记建立在有价值的史料之上。章玉政在《狂人刘文典》后记中说,尽量坚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史家态度,强调故事性与学术性并存。写作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书中有美中不足之处。笔者觉得有些地方作者下的判断过于草率了。

比如,刘文典被西南联大辞退这桩公案。有时,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分歧,即使相同的史料,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943年刘文典应普洱(磨黑)大豪绅、盐商张孟希之邀,为其母撰墓志,张孟希赠他“云土”50两。他的普洱之行遭到了联大同事的非议,认为他不堪为人师表。闻一多强烈反对,坚决不再聘请。即使刘文典收到了聘书,也要收回。于是,刘文典被联大解聘。章玉政在“恩怨闻一多”这一章,有为刘文典翻案的意味。刘文典磨黑之行,章玉政解释为生计所迫;刘文典贪食鸦片,章玉政归结为缓解丧子之痛;刘文典被解聘,归结为与闻一多的恩怨和矛盾。刘文典被解聘的真正原因,在梅贻琦延迟回复刘文典的信中,说的很明白:“尊驾亦已于春间离校,致上学期联大课业不无困难。”刘文典的磨黑之行,“自问实无大过”,但犯了联大学者的大忌。精神独立,不依附任何权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联大学者的精神写照。

刘文典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魏晋风度和名士派头,这本传记抓住了刘文典的精神内核“狂”。章玉政认为,刘文典的“狂”,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与努力,是一种对权贵的蔑视与逃离,是一种对尊严的坚守与把握。刘文典和他同时代的学者,在那个动荡起伏的时代,集体绽放“思想光芒”。

【注释】《狂人刘文典: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章玉政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选自《广州日报》2008年06月14日,略有删节)

1、人们熟悉的刘文典是怎样的形象?文章列举哪些事例加以佐证?

2、“刘文典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一面。”这“鲜为人知”的事情有哪些?依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写出6点即可)

3、文章说“作者这种严谨、细致、扎实的态度,使得这本传记建立在有价值的史料之上”的依据是什么?

4、联大学者的精神写照是什么? 依据文章内容,谈谈怎样理解刘文典的“狂”。

[参考答案]

[真题演练一]

1、这句话实际上是作者对这场争论发表的观点,圆明园是国耻的标本,因而圆明园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建筑,而是成了一个民族—— 中华民族——心态上的建筑。“这” 是指重新修复圆明园还是保留其历史原貌的争论。

2、这是一种对比论证的方式,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国人,保存历史的残缺更容易让后人记住历史,记住自己民族的兴衰成败,记住自己民族的荣辱。

3、这样的结尾的目的有三:一是总结全文,表明自己的观点;二是警告那些要重修圆明园的人,不要做那些伤财劳民误国的事情;三是号召国人,不要用华丽的外衣或是自欺欺人的做法麻痹自己,掩盖国耻,而是应该像勾践那样卧薪尝胆,振奋自己的精神,使自己的民族、国家更真正的强大起来。

4、作者的观点是圆明园不需要重建。他的理由有:圆明园是中国百年耻辱的象征,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残破的圆明园更能够使国人牢记“火烧圆明园” 的悲凉往事,不仅符合历史真实,而且有利于民族发愤图强。

[真题演练二]

1、人们熟悉的刘文典是一个风骨嶙峋,清高孤傲,特立独行的狂生的形象。任安徽大学校长时,痛斥蒋介石为“新军阀”;在西南联大时期,喝斥沈从文“你为何跑警报”;圆月之夜为联大学生讲《月赋》;迷恋云南鸦片和火腿,被称为“二云居士”,最终因贪食鸦片离校未归被解聘。

2、早年参加同盟会,师承刘师培、章太炎,发扬光大“章疯子”的狂狷个性。追随孙中山,担任秘书,起草英文电稿。新文化运动中,加盟《新青年》,高举科学大旗。执教北京大学时,参与营救陈独秀,驱逐章士钊。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时,请陈寅恪出大学入学考题对对子“孙行者”。在云南大学执教时期,被尊为国宝级教授,成了云南省主席的“座上宾”,吸食鸦片,是云南省政府特批的。1946年10月,刘文典为蒋介石60大寿写骈文祝寿。

3、传记《狂人刘文典》以翔实的文史资料,展现了被忽略的“国学狂人”传奇的一生。作者章玉政为写此书,深入北京、云南、安徽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查阅第一手的资料,访问知情人,厘清了刘文典生平中的“疑点”,做到了记其事功,传其神采。

4、精神独立,不依附任何权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联大学者的精神写照。

刘文典的“狂”,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与努力,是一种对权贵的蔑视与逃离,是一种对尊严的坚守与把握。

猜你喜欢

刘文典传记圆明园
别把八卦当传记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刘文典吴宓唱“对台戏”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游圆明园有感
读失败者的传记
金克木偷师刘文典
圆明园里过大年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