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小企业现状透视
2009-06-29包诺敏
包诺敏
一、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根据内蒙古金融办提供的数据,2005年全区共有中小企业10.6万户,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9%,从行业来看。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分布最多的是服务业:其次是制造业;再次是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2006年。全区中小企业50.12万户(含个体工商户)。其中,中小工业达到12.1万户,占全部工业户数的99.96%,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82.6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5.74%;实现利润255.9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6.96%。2007年全区中小工业(单位数)完成工业总产值5400亿元,同比增长42.4%。其中,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00亿元,同比增长47.8%。增速均列全国第1位。
二、中小企业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国民收入取决于就业量,即取决于现在用于生产的劳动力的数量,也就是说在国民收入与就业量之间存在着惟一的相关关系。因此,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制约因素。中小企业最大特点就是面广量大、开业快、投资少、竞争激烈、经营灵活、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要求低,且大部分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因而吸纳劳动力的容量相对较大,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006年,全区中小工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130.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数的80.21%。
(二)带动了农村牧区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支援农村牧区、促进农牧业及农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具有特殊的意义。蒙牛、奈伦、草原兴发、塞飞亚等一大批中小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加大特色项目开发力度,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等形式,引导农牧民发展奶牛、肉羊、禽类养殖和种植业,带动了农牧民脱贫致富,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活跃了市场,满足了消费
社会需求的多层次决定了商品市场的多层次。在这方面与大企业比较。中小企业生产了多种多样的深化本地蒙古族群众喜爱的小商品、土特产品和传统手工艺品,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种需要。尤其是在外部环境恶化时,大企业的应变能力比较缓慢,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对经济变化能作出快速反应。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快地接受市场信息及时研制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尽快推出、占领市场、参与那些大型企业不愿意涉足的“多品种”、“小批量”和维修服务领域以及新兴领域,从而使整个市场活跃起来。
(四)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了经济增长
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在内蒙古的县域经济中,中小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为地方财政提供税源。2005年中小企业利税总额占全区的63%。由此,中小企业在推动全区经济增长方面处于“半壁江山”的地位。
(五)中小企业更好地提供了个性化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适合自己个性的生活。中小企业以其机制灵活、贴近市场、规模较小。可以直接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客户定制要求,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鄂尔多斯市蒙元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汉奥斯”奶啤酒让人们感到很新鲜。以及呼伦贝尔的黑木耳、沙果汁、杂粮杂豆等受到不少南方客商的追捧。
(六)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中要素作用的比较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目前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50%-70%。中国目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30%。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稀缺。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应该选择节约资本型的生产技术,即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难以比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不可否认,大企业因其实力雄厚,在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项目上占有优势,但在众多应用型技术的发展创新上,中小企业则拥有广阔的实践空间。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灵活,而且其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大多是市场拉动型,其技术创新的要求更为迫切。相应的创新成本也比较低。中小企业研制出来的新型技术,一旦投入市场,便会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三、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一)融资不畅,资金短缺
发展经济学认为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阻碍在于资本的严重缺失。一国经济增长速度要受到生产要素短缺的制约,而资本正是一些不发达国家最稀缺的资源。当前融资不畅,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1)从大环境看,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的加快。金融体制已发生了变革,“择优扶强”已成为金融政策的着力点。而中小企业基本不在“择”和“扶”的行列:(2)中小企业因其净资产较少,自身没有担保条件,寻找贷款担保单位又十分困难,因此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对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3)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使银行蒙受了损失,改制银行产生恐惧心理,不敢轻易给中小企业放贷等。内蒙古90%以上的中小企业创业者属于生存型创业。存在缺少担保,承受风险能力弱问题。2006年,全区新增贷款62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只占到15%,而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区的56%。
(二)政策不够配套,缺乏理想的发展环境
内蒙古虽然从优化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方面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如《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工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但还是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扶持和保护性法规。另外。现有的社会化服务机构由于受资金、观念、认识、素质等因素影响。尚不能系统地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指导、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受阻。1/3的盟市有一些不够完善的中介服务组织外,多数盟市尚缺乏能够提供多种服务职能的规范的中介组织。
(三)亏损严重,效益不高
内蒙古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不大。经营业绩不稳定,而且小企业占有绝大多数,生产的产品中特色产品、知名产品少。产品的竞争力差。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经营粗放、技术设备落后、内部控制制度滞后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汰率明显高于大企业。近几年。这种亏损状况仍然没有明显改观,由于亏损严重,很多中小企业经营十分困难。职工不能按期领取工资,退休人员不能按期足额领取退休金的现象相当普遍。目前。中小企业的社会负担仍很重,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名存实亡。对一些地方来讲,国有中小企业成了地方财政的包袱。
(四)结构雷同,发展盲目
虽然内蒙古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开始显现,但仍处于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内蒙古中小企业绝大部分分布在盟市、旗县分散化经营。靠个体自身来发展。且以农蓄产品加工业居多。结构上缺少层次。在关联度上,从地缘来看,内蒙古地域广阔、城镇之间的距离较远。城镇数量少且规模小。城市辐射带动力较差,很难形成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发展的格局。从关联产业看。由于绝大部分旗县以农牧业为主。兴办中小企业多与农畜产品加工业有关。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严重趋同,有突出特色的企业为数很少。
(五)素质偏低,管理不善
一是经营者素质低。目前,内蒙古中小企业经营者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管理人员寥寥无几,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低。中小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组织管理混乱,财务管理反应机制上存在缺陷从而导致企业运行不畅。例如:中小企业初创时期,企业的领导者或者说企业创始人家长作风太强,大多数凭经验和主观来从事经验管理,“一人说了算”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决策机制。二是职工素质偏低。绝大多数职工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技术人员更为缺乏。没有受过培训、生产技能、企业文化的熏陶,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甚至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和大学本科学历的管理人员。由于综合素质不高,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小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