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物质民俗文化与伊犁旅游事业的发展
2009-06-29张应平别刊·哈那艾提
张应平 别刊·哈那艾提
一、哈萨克族物质民俗文化的人文依托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哈萨克族人口数为1250458人。哈萨克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游牧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上,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特别是中亚和新疆南部地区的绿洲农业文化、来自西北方向的俄罗斯文化、乌克兰文化、塔塔尔文化以及相当重要的中原汉文化和中国满——通古斯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传统上,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这种游牧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哈萨克物质民俗文化,主要包括哈萨克族建筑、哈萨克族服饰、哈萨克族民俗手工艺和器具、哈萨克族饮食等。
二、哈萨克族民俗建筑及其旅游开发
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为了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他们的先祖创造了一种造型别致,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毡房。毡房是哈萨克族民间建筑,适宜于春、夏、秋季转场搬迁的一种简易住房。毡房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门组合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形。下部圆柱形四周是用横竖交错相连而成的红柳木栅栏构成的围墙。顶部有天窗,覆以活动的毡子,用以通风。进入毡房中间对着天窗处是做饭的地方。毡房上半部铺有一块大地毯,地毯上面的撑杆上挂有帷帘,地毯上白天是吃饭和接人待客的地方,晚上用帷幕分开,作为卧室。冬牧场的房屋一般建在避风雪的河谷或山谷中。这种房屋结构结实耐用,形状是圆顶式样,多用木料或石料制成。房屋外形是四方平顶,屋内有铁皮炉子或土砌炉灶。围墙用石块或土坯砌成,上面有许多撑杆式的细木椽,椽子下端固定在围墙顶上,上端则连接在房子的顶圈,然后放上编织好的苇席或树枝条,上面再抹上一层草泥。
目前,哈萨克族建筑在伊犁旅游业中的开发主要集中于在旅游景点集中修建的各式毡房。冬窝子因主要在冬天修建,受伊犁地区季节性旅游的影响,在旅游业中基本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主要的问题是,哈萨克族建筑的毡房,在旅游景点之内乱搭乱建较多,毡房的样式、建筑工艺、材料、水平等参差不齐,有些是外面的样式是毡房,里面的家具、用具等完全不具有哈萨克族风格,这些都影响哈萨克族建筑在伊犁旅游业中的开发。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制定相关的建筑标准,避免出现乱搭乱建,影响景区整体形象,也会带来环境破坏和安全隐患。毡房内的陈设要能够显现哈萨克族居室特色,也要适当给游客讲解在毡房中居住和生活的礼仪,如座位的次序、相关的禁忌、起居常识等,让游客能够体验到民族文化的感染力,不至于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此外,还应当注意毡房内的卫生问题。因为游客的吃喝睡娱乐等活动均在毡房内进行,所以大多毡房都存在有异味和杂物的现象,应注意经常打扫和清洁,力求符合客人的卫生要求和习惯。
三、哈萨克族服饰及其旅游开发
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男女各异。男子的服饰宽大结实,便于骑马和放牧;妇女服饰色彩艳丽,样式繁多。哈萨克族主要游牧于气候寒冷的新疆北部,牧民的服饰、特别是男子服装的面料以毛皮为主,也有布和丝绸。冬季,哈萨克族男子放牧时下穿大裆皮裤,腰系宽皮带,带尖顶白毡帽,脚穿筒长至膝盖的皮靴。夏季,男子喜穿布面布里,内夹驼毛的大衣“库普”。妇女穿花色连衣裙和坎肩,衣服多用花色的绸缎、绒、棉布缝制。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子上绣花,下摆带有多褶的连衣裙,颜色多为红、绿、和淡蓝大花。冬季,穿条绒棉大衣。或者穿带布面的毛皮制作的衣服;夏季,裙子外套坎肩或外套。哈萨克儿童的衣服多缀满银或纽扣,有的缀以银元装饰,极为美观。
哈萨克传统民族服饰极具游牧生活特色,又美观大方。当前对哈萨克族服饰的开发,主要集中于在旅游景点让游客穿上民族服饰照相等一些简单的项目,缺乏深层次开发,应有的经济效应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在今后的旅游工作中应当着重于民族传统服饰的展示和民族传统与现代人日常服饰的结合开发。如举办民族传统服饰的服装展览和模特展示,让游客深刻感受哈萨克族服饰的美感和特殊游牧文化。对传统服饰进行与现代服饰相结合的改造,使其能够成为现代人日常穿着的服饰,便于游客购买和使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民族传统服饰风格、质地、装饰、图案风格的保护,在民族服饰的展示上要保持原汁原味,但用于产品开发和游客购买的服饰要力求既体现民族特征又要能够符合时代要求。这样,一方面保护了传统服饰文化,另一方面又满足了游客的要求。
四、哈萨克族民族手工艺品与器具及其旅游开发
哈萨克族民族手工艺品与器具丰富多彩。在工艺品方面最突出的有雕刻、刺绣和图案艺术。哈萨克族的手工业工匠中不少人擅长雕刻,在木制器皿、家具、乐器、猎枪、马具、兽骨上雕刻出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并用金、银、铜、宝石在首饰、马具上镶嵌,构制出各种镶嵌艺术品。哈萨克族妇女一般都会刺绣和编织,主要有挑花、刺花、落花、补花、嵌花、锻花、贴边花等多种方法。日常生活用品,如挂毯、箱套、衣服袖口、前襟和下摆、手巾、挂帘、帷帐、窗帘、门帘、被褥的罩单、枕套、帽子等都绣有美丽的图案。哈萨克族的图案艺术十分精巧,题材多样,有日月星辰、动植物树木花卉图案及各色几何图案,反映着草原生活的内容,富于象征性,给人一种浓郁的草原民族气息。
哈萨克族民族手工艺品与器具的开发,现在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已开发的产品主要集中于各式的挂毯、地毯、毡。以及马鞍、小刀等少数几个品种。但缺陷是物品太大,不宜游客长途携带,且价格较高,质量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且还有很多手工艺品没有得到开发。所以,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下列类型的手工艺品:小型的、益于携带的手工艺品;富于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如木制、皮质、毛质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要做到特色鲜明、货真价实,使游客称心满意。
五、哈萨克族饮食及其旅游开发
哈萨克族的饮食与其畜牧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善于用马、牛、羊、驼的肉和奶制作各种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哈萨克族的饮食主要有奶类、肉类、面类食品等。奶类食品主要有奶茶、奶油、酥油、奶皮子、奶酪、奶疙瘩、奶豆腐、奶糕、马奶酒、酸奶子等,做法各不相同。肉食主要是羊肉、牛肉和马肉,平时一般多吃羊肉。肉分鲜肉和熏肉。鲜肉是指牲畜刚宰时,血水未干的肉。鲜肉常见的吃法有炒、煮、烤三种,有特色的是手抓羊肉。熏肉是为了长时期保存而制作的,用来贮备过冬的食物,其中又以熏马肠和熏马肉最具特色。烤制类的以烤肉和烤全羊最为吸引人。哈萨克族面类食品主要有:馕、油果子、油饼子、奶子面条、小麦饭、抓饭、炒小麦等。
哈萨克族饮食文化非常有民族和地域特色,也是当前伊犁旅游中占主要方面的项目,大多数旅游收入来自民族餐饮。目前对哈萨克族饮食开发主要集中于民族餐饮部门提供的民族特色餐饮服务。存在的问题是菜品比较单一、卫生条件大多不能保证、服务水品较低,口味不适合内地人的饮食习惯。因此,在保持传统饮食的同时,应当多开发新菜品。培训专门的饮食服务人员,提高卫生条件和服务水平。在旅游接待的餐饮部门也应当提供一定的内地各大菜系菜品,游客在品尝到哈萨克族特色饮食的同时,也能够品尝到自己习惯的饮食。这样特色与习惯相结合,游客既有新鲜感又有归属感。在开发哈萨克族饮食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哈萨克族独特的饮食礼仪文化,增强饮食的文化内涵。要进一步加强哈萨克族饮食的深加工和便携式饮食产品开发。目前开发的伊犁熏马肠、熏马肉等产品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品牌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要加大品牌宣传,多开发新品种,如各式干果、肉品制品、特色饮品、地方土特产等等。
哈萨克族物质民俗文化在伊犁旅游业中已经有所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经济效益也开始展现出来。但是,哈萨克族物质民俗文化在伊犁旅游业发展中所起的推动作用存在着进一步增大的困难,对哈萨克族物质民俗文化的开发中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所以,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以上讨论的一些问题。此外、哈萨克族物质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中还应该注意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目前,许多地方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参与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旅游业获得发展的同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和变异。在伊犁哈萨克族物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文化的变迁是绝对的,传统的保持是相对的。文化的保护不等于要保持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一成不变。问题的关键是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该改变的,哪些是应该保持的。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中能够体现民族发展、进步的,符合时代的要求的因素是应该保护的。对旅游业来讲就是要体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效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哈萨克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就是应该保护的。不利于民族进步和发展,对民族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就应该改进。这样既保护了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发展了社会经济,提高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