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中的物理

2009-06-29冯建敏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5期
关键词:豆腐物理同学

冯建敏

物理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那么,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基本理念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 真正理解“生活”的含义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生活”是指学生生活而非成人生活,它应包含三层含义:

1.1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不同的感性认识,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该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在比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

1.2现时的生活环境。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物理问题,懂得物理的真正价值。

1.3 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案例一:在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的教学中,像“测体温时先要把体温计甩一甩”“冰雪熔化”“河水结冰”“水的沸腾”“刚洗完澡感觉很冷”“夏天吃冰棍儿时,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包装纸外面有‘粉,剥开之后会冒‘烟,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会出‘汗”“放在衣柜里的卫生球过段时间变小甚至不见了”等等关于蒸发致冷,讲到了用擦酒精的办法为高烧病人退烧,但学生更熟悉自己如果发烧,父母会用湿毛巾敷在额头上帮助退烧等,这些都是学生现时的生活环境,教师要启发他们进行比较,悟出其中的道理。

2. 教师要精心备课,理解和诠释教材内容,用足用活教材

物理教材内容不可能完全照顾到学生的个体经验,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背景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生活背景等诸方面的因素来理解和诠释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物理教学内容适度地进行增、删、改,形成自己的讲义。

案例二:在九年级物理“力学”部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同学们熟知的、普及性非常强的自行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补充了力学原理在自行车上的应用的例子,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强化和巩固,还指导学生掌握了一些自行车的使用和维护方面的小窍门:

2.1 摩擦力知识的应用。

自行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还有脚踏板等处均采用滚珠轴承以减小摩擦。为进一步减小摩擦,人们还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油;自行车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脚踏板套、闸把套等;还有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驶。而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握紧车闸把,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等等。

2.2 压强知识的应用。

座垫呈马鞍型,它能够增大座垫与人体的接触面积以减小臀部所受压强,使人骑车不易感到疲劳。自行车车胎上刻有载重量。如车载过,则车胎受到压强太大而被压爆。

2.3 简单机械知识的应用。

自行车制动系统中的车闸把与连杆是一个省力杠杆,可增大对刹车皮的压力。自行车为了省力或省距离,还使用了轮轴:脚蹬板与链轮牙盘;后轮与飞轮及龙头与转轴等。

3.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聆听学生的心声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理解只能代表教师单方面的理解,甚至不同的教师对物理课程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这都不代表学生的理解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就是最直接的面向生活的体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对物理课程做即兴调整和发挥,同时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惑。

案例四:在教学“凝固现象”时,有位同学在课堂上突然冒出一个问题:家里点豆腐的过程是不是凝固现象?加石膏又起什么作用呢?都怪我才疏学浅,当时可真被问住了。只好机敏地“敷衍”道:这个问题提得好,希望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查查各方面的资料或向人请教,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下次课上我们再交流答案。这样既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又渗透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事后,我自己也查找了资料。原来豆腐的原料黄豆富含蛋白质,蛋白质含量约36%~40%,经水浸、磨浆、除渣、加热,得到的是蛋白质的胶体(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之间的混合物)。点豆腐时加石膏就是设法使蛋白质发生凝聚而与水分离。除了石膏外,还可用盐卤(氯化镁)、酯酸、柠檬酸等点豆腐,现在还有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葡萄糖酸内酯,用它点制的豆腐洁白细腻,质量明显高于传统方法制作的豆腐。同学们查找的资料也与这基本一致,更重要的是同学们自己找到了答案,明白了点豆腐的过程并不是凝固现象,学习物理的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

当然,“从生活走向物理”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用生活来取代物理知识,毕竟生活具有零散性、直接性和具体性等特点。如何保证学生获得具有普遍性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兼顾面向学生的个体、特殊的生活,切实推进新课程的改革,是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9-05-20

猜你喜欢

豆腐物理同学
留言板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豆腐睡莲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家常豆腐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