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009-06-28汪玉秋
汪玉秋
摘要: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重点。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兴趣 创造力 实践
一、提高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兴趣是创新的先导,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这一特点,给他们提示一些具体的范围,指导他们自觉地观察自然现象,观察社会生活。对学生不感兴趣的观察对象,教师要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介绍一些有关的知识,从中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一改沉闷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由主讲转为主导,学生应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另外,还可通过组织一些丰富有趣的观察活动,强化观察程序,激发学生学习观察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观察要有目的。首先应引导学生按作文要求寻找观察对象,然后根据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的有意义的目标。观察要有顺序。观察景、物、人、事,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或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或由外而内,或由整体而局部;反之也可以。因为观察点不同,或平视,或仰视,或俯视,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观察要有重点。在对事物有比较清晰的全貌了解之后,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作细致的观察,有时要做反复的观察。观察要有比较有联想。俗话说“边看边想”。“想”指的是联想和想像。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创造,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清楚地区别两个事物,才能抓住每一事物的特征,才不会“笼而统之”。而只有把比较,联想和想象结合起来,才能对所观察的事物从本质加以分析,从而正确地认识并反映客观实际。
二、丰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支柱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供想像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拓展其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如: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像能力。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和事物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观察方法,还要启发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像,具体合理的想像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通过阅读教学培养想像能力。阅读教材中蕴含大量培养学生想像能力的素材,教师可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课文记叙的事物,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可以恰当地运用投影,录像等媒体,展示课文中描述的某些景物,事物或情节,引导学生想像作者没有叙述的某些景物,事物或情节;还可通过创造性复述,续编故事,改写课文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合理想像。充分利用教材中创造性内容,展开想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隐约的情节明朗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不受约束,随意性的思考习惯,还可以从中获得自信心的满足。还可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像能力。一是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像性作文练习。如学了《小音乐家扬科》一课后,让学生以《小扬科惨死以后》为题,展开想像,把作者没写出来的内容写出来。二是通过“幻想法”“假想法”作文,激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讲授新课要让学生积极来参与引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课堂上老师就好比是“导演”,一个好教师就是一个好导演,这个导演(教师)要给演员(学生)充分的自由,一个极大的发挥空间。所以教师的教学不要限制于传统的常规的固定格式,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老老实实听课、规规矩矩发言;允许学生坐在座位上就可以发言,允许学生有较自由的坐姿,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允许学生为别人喝彩。在课堂上可以老师提问学生答,还可以学生提问学生答。这样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大舞台,他就不会被动地跟着老师设计好的思路走,而是充分享受学习、交流的乐趣了。教师每授新课,应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地、积极地、反复地去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读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质疑、自我解决的过程,而后在小组或全班同学之间交流中相互启迪。教师适时点拨,在“你是怎样发现的,还有什么不懂的”的追问中,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使更多的学生受到启发,豁然开朗。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教师已经由“幕前”退到“幕后”,把学生推上课堂的舞台当主角。
四、联系巩固要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目标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平时要注重对练习的设计、应用。平时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常倾向于知识训练而忽视了能力训练,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教师不能随心所欲地简单设计,而应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问题,力求使练习设计得融合知识性和趣味性,把沉重的作业负担转化为轻松的趣味活动,把练习设计成学生喜欢做、渴望做的形式。语文课堂搞活了,语文课将会重新显示它的魁力,学生学习语文就会更有兴趣,也就更容易了。
五、勇子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保证
创造能力是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相伴、相辅、相长的。因此,勇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保证。要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讲得出的,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要让学生通过独立实践,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动手操作等方式,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要还学生读书、探索、思考、尝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发明创造也都始于问题的发现。从有疑到解疑到创造,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生疑,敢于解疑,有所创造,是从小学时期就应注重培养的一种宝贵的品质。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设疑,并引导学生由随意的设问到有目的的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并逐步放手让学生创造性地解疑。对能独立解疑的学生,教师应予以鼓励,指出这就是独立地创造性学习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