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名著回归真实阅读

2009-06-28朱建华

考试周刊 2009年42期
关键词:名著考查师生

朱建华

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必定会对他们的人文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名著阅读曾一度走入了一个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编织的“怪圈”,在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师生热衷于编“导读”、读“导读”,致使初中名著阅读走向了“伪”阅读的迷途。而名著阅读考查题的变革,唤醒了名著回归真正阅读。

自新一轮课改开始,初中语文教材内就增设了一项内容,即名著推荐阅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人类文化的优秀文本——文学名著,以弘扬主流文化,让学生在阅读中与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展开对话,促进批判性思考,获得审美体验,培养人文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与之相应,语文试卷中也开始出现了各种与名著阅读相关考查题。对于这一变革,语文教师曾为之叫好,认为现行语文终于开始把学生课外阅读提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阅读经典名著必定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一两年下来,我们期盼的名著阅读却没有沿着期盼的方向发展,而是走入了一个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编织的“怪圈”:学生不读名著,照考名著阅读题;教师整理归纳,为不读名著者支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总有一些学生不能认真地去阅读名著,走马观花,甚至根本不看。在现行仍以考查作为评价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手段的情况下,师生在摸透名著考查题路子的基础上,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因为对于师生来说,能逮住分数就是最现实的。于是教师为了照顾那些没有读名著的学生,让他们在名著阅读题上不丢分,就帮助整理归纳出美其名曰“名著导读”的讲义,分别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典型情节、阅读感受等几方面阐述,只要一张8K篇幅正反面的讲义就能囊括初中阶段六部必读名著的考试要点,学生只要把这张浓缩版的讲义背熟了,就可以在名著考查中应付自如。这么做是语文教师的悲哀,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笔者在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也曾广泛收集占有资料,并编成“名著导读”,以应付原先的名著考查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名著阅读上真正花了精力和时间的学生,一看到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出如此高的“效率”,自然认为“有利可图”,于是放弃了阅读原著,而改读“名著导读”。于是乎,各种“名著导读”类书籍也应运而生,充斥了市场,迷惑着师生。在应付考试、稳拿分数的功利性目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师生热衷于编“导读”、读“导读”,致使初中名著阅读日渐走向了“伪”阅读的迷途,名著推荐阅读的本真目的难以实现。

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考查,是为了引导和督促学生真正阅读名著,亲近文学大师,陶冶性情,提升人文素养。为此,要想改变师生的“伪”阅读现状,避免师生猜题、押题,只有改变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令人欣慰的是,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首先从名著考查题上作了改革,由原先的纯知识的浅层次的考查,向关注名著细节、学生阅读体验和感受等多角度的深层次考查发展过渡。这样,名著阅读也经历了由“假考”到“真考”的完善过程。

试题采用选择题形式,既避免了答题时的主观色彩,又有效拓宽了名著考查的范围,容量之大几乎可以涉及整部作品,更关注到了名著阅读的细节。如例1中率众英雄排定座次的是宋江,而没有林冲,另外花荣、戴宗的绰号相混;例2中C项对汤姆和哈克两人在墓地目睹印第安人乔杀死鲁滨逊医生的细节陈述显然是错误的;例3中格列佛在飞岛国的历险情节被倒置。这3道题中,错误显而易见,但如果没有真正读过名著,是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这些细节上的错误的。这些名著题的变革,使名著阅读题的得分率大大下降。就我校抽样调查来看,以前的名著阅读题,学生的得分率都保持在80%以上,而名著题“变脸”以后,以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为例,名著题的得分率仅为46.9%(不排除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靠猜测得的分)。但我仍要为名著题的“变脸”叫好,因为这些名著阅读题体现了“真”考名著阅读的理念,让那些以教师整理归纳代替自己读书的学生“望题兴叹”,让真正阅读名著的人获得优势。可以说,名著题的“变脸”,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广大师生的名著“真”阅读。

就我校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名著考查题(见上例3)为例。虽然,第五册语文教材的名著推荐与阅读安排在第二单元以后,但笔者在开学第一周就集中安排了三节课引导学生了解作品、选读部分精彩片段、观看相关影视选段,以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以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在教师的督促下去真正阅读名著。随后,笔者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章内容,并写好故事梗概和阅读感受,这样《格列佛游记》全书四卷39章到10月中旬就能阅读完毕,期中考试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去交流、检测、巩固。在这次考试中,尽管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整体水平较低,但名著阅读考查题的得分率却超过了另外一个学生整体水平较好的班级。事实证明,如此考查名著阅读,让真正阅读名著的人获得了优势,更好地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不过,笔者以为,以上的做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期进一步推进和实现名著“真”阅读。

一是阅读时间的安排和保证。“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这是我们在阅读时间上的基本思路。为了保证全体学生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我们可以采用集中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上阅读时间的保证,带动了学生在课下的阅读。

二是阅读效果的检测。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保证阅读效果,同时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开卷检测的方式。检测题可涵盖作品的各个方面,涉及作品的细节,并根据测试题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分值,从5分到20分不等,学生可根据知识实际的读书情况和理解能力,选择100分题来答,所得分数记入平时成绩。

三是阅读氛围的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首先是书籍来源的保证,目前主要是学生自备书籍,课间、饭后,学生能够做到自带书籍,安静默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全年级、全班参与读书活动,可有效促进心理环境的优化。同时,很多家长不能认识到名著阅读对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为除课本以外的书都是杂书,不但不支持孩子阅读,反而横加阻拦。因此,我们还要注重与家长沟通,力求使家长成为良好阅读氛围的促成因素。

四是阅读交流方式的设计。要努力实现多向、多层次的交流,如: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可采用的方式很多,摘抄、写读书心得、知识竞答、开卷测查、课堂讨论等,层次高一些的还有撰写评论、专题讲座、网上交流等形式。

在异彩纷呈的现代文化潮流中,学校语文教育应当坚持一种对经典文化、传统优秀文化的尊重和倡导,以帮助学生在复杂的文化潮流中找到适当的精神支点。而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对学生能否真正阅读名著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说,现行的名著考查题让学生回归了真正的阅读,能积极引导学生从头至尾细读名著。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愿名著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滋养生命的营养。

猜你喜欢

名著考查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