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驻华大使的中国故事

2009-06-28陶短房

凤凰周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洛德科克老布什

陶短房

日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犹他州州长洪博培(Jon Huntsman)担任美国驻华大使,这令外交界大跌眼镜。洪博培在与中国打交道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会说流利的中文普通话,曾任美国贸易副代表,其本人和家族都与中国有商业联系。但另—方面,洪博培又被视为共和党的明日之星,已担任两届州长,据报有可能成为奥巴马在2012年竞选连任的对手。

因此有媒體认为这有些阴谋论的味道,奥巴马选择他,既实践了要让共和党人进入自己政府的承诺,又为2012年大选消除一个潜在对手。但无论如何看待这一选择,这多少都已经清晰地向中国表明,美国的对华政策两党一致。

中国官方对此作出谨慎乐观的回应。中国外交部证实,美方已通过外交渠道正式就这项提名征求中方意见,中方正按照有关程序和国际惯例进行处理。外交部说,中方希望美新任驻华大使能为促进新时期的中美关系发展和两国人民的友谊发挥积极作用。

在此之前,奥巴马已经选择华裔的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长,骆家辉出任商务部长,选择同样享有中国通之誉,能讲流利汉语的盖特纳担任美国财长。分析人士认为,现在再挑选洪博培出任新任驻华大使,凸显奥巴马意识到,要真正处理好对华关系。就要启用那些真正了解中国思维的人。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每位驻华大使背后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中国故事。

三位不叫大使的“大使”

尽管中美正式建交于1979年1月1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开馆日是1979年3月1日,但早在1973年5月,中美就互设联络处,联络处主任级别之高,是许多派往一般国家大使都不能比拟的。

第一位驻华联络处主任戴维·布鲁斯来头不小,1949年出任驻法大使,后相继担任过驻西德、英国大使,由他出任首任驻华联络处主任,可见美国政府对美中关系起步看得有多么重要。布鲁斯是情报官出身,曾作为战略情报局观察员跟随观察了诺曼底登陆,也正是他的一纸评估报告,促使艾森豪威尔总统决然终结了杜勒斯时代。

然而布鲁斯和中国的渊源却并不深厚:就任之前,他曾接受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一次类似“口述历史和感想”的长篇访谈,在访谈中他提到中国的次数居然是零。就任前他唯一和中国的直接接触是在1970年,充当美国和北越和谈的首席代表,才有机会接触中国外交官。

正因如此,当他1973年3月抵达北京筹建代表处时,是抱着一种“当代马可·波罗”的心态,情报官的本能让他迅速在北京外交圈建立起人脉,并从加拿大大使斯莫尔等资深外国驻华外交官那里,学会许多和中国人打交道的办法。

布鲁斯对周恩来总理评价甚高,对周举止得体、幽默放松印象深刻,并对其每天工作18个小时、十分疲倦但思维丝毫不乱钦佩莫名。多年之后,他还对自己可以与这位“同时代最杰出政治家之一”频繁接触、共事感到庆幸。

布鲁斯到达中国时,中国尚未对外开放,因此他对中国物价水平之低深感诧异,“在北京饭店吃一顿鱼子酱大餐,所花的钱简直不值一提”。他努力和各界人士建立更多的接触,如国家体委主任王猛等还积极向赵元任等著名旅美学者了解“中国的学问”。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很难接触到中国社会的更多层面,这令他感到沮丧,甚至称“中国人仍视我们为野蛮人”,甚至说“我在中国任期内没结交到一个中国私人朋友”。对于中国人对西方的屈辱感和敌意他也印象深刻,认识到“和中国打交道充满困难,必须小心翼翼”。1974年9月2日他离任时感言:“我全家在中国生活得非常愉快。”

离开中国后他继续担任诸多要职,但与中国的关联度似乎不多,暮年撰写了一本《紫禁城之窗》,收录其在中国期间所写日记,在美国对华外交圈中口碑甚佳,但2006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引进中文版后,在中国却并未引起强烈反响。

继任者老布什和布鲁斯的风格完全不同。老布什后来回忆,自己之所以选择中国而非英,法,是因为“更有挑战性”,中国正在崛起,美中关系的前景对全世界关系重大。老布什最有名的就是“骑自行车了解北京”,他经常和妻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北京的胡同,由于当年“外宾”稀少他们曾引起中国老百姓的关注和围观。后来老布什坦承,他之所以整天在北京街头骑车,是因为那时中国上层政治斗争激烈,他经常“无人搭理”,但这种独特的体验却让他受益匪浅,“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据说他是第一个参观秦始皇兵马俑的“外宾”,以至于里根总统访华时曾开玩笑称“那些兵马俑应该对那个外国人(老布什)很熟”。

布什对北京烤鸭的痴迷更是名闻遐迩。1995年老布什夫妇金婚大典,烤鸭成为醒目的主菜。他的儿子,同样痴迷烤鸭的小布什总统就任当天,《纽约时报》和《华盛顿时报》等媒体都刊出布什一家和中国烤鸭的故事。在美国华人餐饮界,一直传说着老布什引进北京烤鸭师父的故事,而老布什经常光顾的一些中餐馆(如休斯顿的姚明餐厅),都不约而同地增加了烤鸭这道菜。

当然,老布什和中国真正的情结远不止于兵马俑和烤鸭。他的名言是“我就任驻华联络处主任以来的34年,唯一的不变就是永远在变”。他就任总统之际正逢中国和西方关系陷入低谷,未能有太多作为,但卸任后却赶上关系逐渐回暖,他几乎年年访华,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或干脆度假,最多的一年(1996年)来了4次,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他对中国的积极态度影响了众多美国政客并被认为是其子小布什总统对华政策逐步趋向积极的重要因素。作为美国奥运代表团荣誉团长,他和小布什总统同时抵京出席奥运,更被认为具有强烈象征意义。

最后一任驻华“准大使”托马斯·盖茨的经历则较为与众不同:他曾任职海军,长期在国防部担任高级职务,和中国的第—次“直接接触”充满敌意——他大力推动U-2侦察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战略侦察计划。这种飞机由台湾飞行员驾驶,在上世纪60年代频繁刺探中国大陆领空,并被中国导弹先后击落5架。

尼克松总统上台时他早已从国防部长任上退休多年,成为JP摩根的CEO,但他选择加入尼克松外事顾问团队并担任主席。这个团队在1969年提交的报告,被认为对尼克松下决心和中国改善关系意义重大。然而盖茨及其团队对中美关系的作用历来颇有争议,一些学者坚持认为他们工作不力,对中国“斯诺上天安门城楼”,“接见查理·卓别林遗孀”等一系列外交暗示反应迟钝,以至于基辛格不得不冒险作秘密中国之行。

盖茨到中国就职已是1976年4月14日,此后不久中美开始频繁高层互动,作为“准大使”的他作用反倒下降,以至于他本人尚未离职,新任的正式大使伍德科克已经抵达北京(这与外交惯例相悖),因此他曾被戏称为“最轻松的‘大使”。

各具特色的前三任

伍德科克被国内许多学者称为“最后一任驻华联络处主任”,实则并不确切,虽然他在建交前便常驻北京,负责与中国进行建交谈判,但当时的联络处主任仍是“最轻松大使”盖茨。他之所以在北京待了很久,以至于产生如此误会,是因为中美建交谈判实在困难重重。

伍德科克是工会领导人出身。谙熟中国当时流行的“无产阶级”思维,这让他成为美国谈判代表团的“王牌”,他被认为“善于和中国领导人沟通”。在最棘手的台湾问题上,他四次紧急会晤邓小平,一方面充分表达美国立场,另一方面认真聆听中国立场,并向各自政府准确阐述:并最终推动卡特总统放弃对台湾的承诺,令其有足够勇气与中国建交,而不顾国会庞大的台湾游说势力。

伍德科克与邓小平,黄华等中国领导人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邓小平曾积极评价他对《中美联合公报》的贡献。1979年1月邓小平以副总理身份访美,伍德科克在9天行程中全程陪同,打破了国际通行的外交礼仪。1981年里根在大选中曾一度表示要“恢复与台湾正式关系”,伍德科克异乎寻常地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批评里根“言辞不当”,这同样打破了外交惯例。

里根上台后伍德科克几乎第一时间收到离任通知,他临行前表示“将带着永恒的、美好的回忆回国”,并称“我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充满乐观和信心,中国必将取得更大成功”。他在临行时建议中国政府不要轻易攻击里根,并应立即派要员前往沟通,中方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收获理想效果。

伍德科克离任后和中国渊源不解,他大力反对美国对华贸易限制措施,认为“害人害己”,支持给予中国永久最惠国待遇。有趣的是,他本人是工会主义者。而工会恰是最坚定主张限制对华贸易的团体。他的第二任妻子莎朗·托西是为美国驻华使团工作的护士,两人在北京相识,结婚,因此他曾称北京是其“第二故乡”。

由于工团领导人出身,伍德科克素以直言不讳出名,邓小平曾评价他“言语坦率准确”。而他对中国的好感,也并不妨碍其对看不惯的事提出批评,如他对中国许多城市建设缺乏规划,造成巨大浪费和破坏,就多次提出尖锐的不同意见。伍德科克2001年初在家乡密歇根州去世,BBC当时曾评价称,他是历任美国驻华大使中“最能得到中国官方信任的一位”。

他的继任人恒安石是第一个拥有汉语姓名的美国驻华大使,也是第一个出生于中国的美国大使。他1920年6月1日出生在山西汾阳,父亲是传教士,汉学家,曾任汾阳铭义中学校长,1940年恒安石曾任北京辅仁大学附中教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被捕入集中营,关押在山东潍坊乐道院,1944年5月在中国农民张兴泰、王道文等帮助下成功越狱,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恒安石是历届美国驻华大使中和中共打交道最早的一位:1945年抗战胜利,他作为盟国被解救人员代表,曾参观淮北解放区,受到新四军4师师长张爱萍的接见。里根任命恒安石接替伍德科克,本意在于“纠偏”,但身为中国通的恒安石很快意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并在两国高层的沟通中起到积极作用。恒安石任上最大贡献,是促成中美《八·一七公报》的达成,这一公报至今仍对两国关系起到重要作用。

和前任不同,恒安石卸任后继续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他不但经常出席中美关系研讨会,还积极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并出任南大一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培养了大批精通英语、熟悉美国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的中国青年人才。

洛德恐怕是“前三位”中最复杂的一位。他有一位华裔妻子、颇有名气的小说作者包柏漪,又是基辛格秘密访华之行的高級随员,素有中国通之誉。他于1985年11月上任之际,是中美关系最好的时候,因此各界原本对其抱有很大希望。

和几位“准大使”深感和中国社会沟通不便相比,洛德时代中国开放程度已经较为宽松,因此他们夫妇可以接触更多中国朋友,“包柏漪沙龙”一度名闻遐迩。1988年6月,洛德未履行手续便进入北大,出席“周三自由谈”,与数百名学生自由讨论,引起中国官方不快;1989年2月,老布什抵京访问,在长城饭店举行招待会,洛德将方励之等几人列入邀请名单,并在布什获悉前便透露给媒体,结果引发中美关系的轩然大波,最终迫使布什提前将洛德调回。

洛德是第一个在离任后攻击中美关系前景的美国前大使,他在1989年后的一段时间内多次发表所谓“中国政府过渡论”,认为中国现政府只是“过渡阶段”,将被“更开明领导人”所取代,因此美国无需过多重视美中关系,而应做好直接和新领导人打交道的准备。他并曾多次指责美国历任政府对华政策太温和。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洛德的态度再次发生变化,奥巴马上任后他曾多次表示,应重视中美关系与合作,并称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支持奥巴马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战略。如果说,此前的几位大使和“准大使”,其对华基本态度始终如一的话,洛德则经历了前后两次明显的变化。

两位“老资格”

也许是恒安石的成功引发了美国总统对“老资格”和中国通的兴趣,洛德之后的两位驻华大使均出生于中国。李洁明1928年出生于中国青岛,父亲是美孚石油的职员。李洁明曾在中央情报局工作长达28年,是老布什任驻华联络处主任时的随员,1981-1984年任美国在台协会驻台北代表处代表,是第一个先后任职海峡两岸的美国大使。

李洁明提前赴任,原本有老布什政府试图弥合洛德所制造的裂痕之意,然而这位中国通却是个坚定的反共主义者,他上任伊始就曾给布什政府发电,在长达9页的电文里指责布什政府向中国“献媚”。在他任期内中美关系陷入低谷,他后来也曾坦言对中国政府缺乏好感。然而作为职业外交官,他在职期间还是较忠实履行了老布什政府“保持与中国沟通”的政策,但在离任后,他却长期以“台湾代言人”身份活跃在院外。

但李洁明并不赞成将经济与政治挂钩,也不赞成对华实施更严厉的高科技禁运,他也是为数不多、坚决反对美国向中国出口卫星禁令的政客。2004年后,针对中国在达尔富尔等问题上的海外指责声音渐高,对此他不以为然,对抵制北京奥运他也持批评态度。

李洁明有典型美国政客“公事公办”的作风,在任上中规中矩,不会做出洛德那样冒失的行为,其给布什的电文一直被列为绝密,但在卸职后,他却会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声音”说话,他既批评过大陆,也批评过台湾并表示并不在意东道主是否当他是老朋友。他的回忆录《中国通——亚洲冒险、间谍与外交生涯九十年》2004年完成,被认为是历任美国驻华大使类似作品中可读性最强的一本。

芮效俭同样出生于中国,他的父亲曾在南京金陵大学任教,他本人直到1950年才随父回中国,被认为是司徒雷登后对中国最有感情的驻华大使。芮效俭通晓中文,曾担负情报工作,1959年在驻香港总领事馆工作,1962年又被派驻台北,是唯一在两岸三地都任过职的驻华大使。

1978年,芮效俭被派任驻中国联络处副主任,是伍德科克最得力的助手在促成中美建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中美建交后他被任命为驻华使馆副馆长,是建交早期的重要美国驻华代表,1981年离职转赴泰国,1991年,他赴任驻中国大使,为中美关系的“第二次正常化”起到开拓作用。

芮效俭离任后直至退休,一直在美国国务院外交部门工作,被认为是美国外交圈最重要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2001年退休后的他加入基辛格事务所,继续从事与中国相关问题的研究。芮效俭被认为是“实干家”,尽管公认他对中国事务谙熟,对中美关系的恢复,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却很少留下其工作和努力的痕迹。

回归职业外交

芮效俭之后,美国驻华大使似乎回归职业外交范畴,是否“中国通”变得仿佛不再重要。

1996年2月上任的尚慕杰是律师出身,资深参议员,来华前和中国并无深刻关系。当克林顿竞选获胜,邀请他出山时,他声称只接受“有挑战性”的驻华大使一职,当他获得任命后表示“仿佛充电一样”。

此前并不了解中国的尚慕杰有其前任不具备的优势,即没有成见,他在国会时曾多次附和针对中国的提案,但上任后却积极促成中美领导人多次互访,并尤其注重“培养两国民间感情”。为此他曾坦率指责中国官方媒体对美国“报道存在偏见”,也曾直率地指出美国政坛对中国“缺乏起码的常识”。

尚慕杰曾在克林顿访华期间安排后者赴西安和村民座谈,自己也曾应邀观摩中国农村基层选举并走访特区:他也曾为江泽民,朱镕基的访美提供公关建议,指出“中国领导人应对外展示亲切、亲民形象”,要注重公关效应,甚至声称为让美国国内多了解中国情况,不惜“被打得鼻青脸肿”。“中美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这个有建设性的提法,据说也是尚慕杰的发明创造。

尚慕杰是戈尔副总统的密友,和白宫关系密切,被称为“唯一可以直接和白宫随时打电话的大使”,也是第一个国会出身的驻华大使,这些都为他的工作带来许多便利,基辛格曾说“我不知道在促进美中关系方面,还有哪位大使工作做得比尚慕杰更为出色和更富有激情”。他曾坦承美国对华外交“犯过4次大错”,也曾直言批评“两国论”。尚慕杰在离任后闲居,但仍关注中国事务曾在“李文和案”等多次事件中为中国辩护。

尽管如此,尚慕杰曾被称为“最不值得羡慕的大使”,因为在他任上发生美国军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事件,使得美国大使馆被示威围困。1999年7月1日,尚慕杰离任,为表示对中国的念念不忘,他特意将在华收养的一只土猫带回国,结果仅两天后就因踩到猫背而摔落楼梯,导致左臂骨折,这只可怜的猫也以“尚慕杰猫”名噪一时。

尚慕杰之后的普理赫为退役海军上将,曾任职海军35年,并担任过太平洋司令部总司令和中国的交道最初是在剑拔弩张中开始,就任驻华大使时退役仅半年。在其任职期间,中美双边军事交流有了重要进展。

刚刚卸任的雷德大使则被认为是在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外交官,他1974年便任美中贸易国家委员会驻华代表,1982-1984年又任职美国驻华使馆。他曾作为律师在香港居住18年,被公认为中国法专家。

如果说尚慕杰的“不被羡慕”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国际风云变幻,他本人在美中关系上的重要性仍被广泛关注和称道的话,后面两任则更“不被羡慕”,因为他们尽管尽心尽职,在其任上美中关系也向好的方向发展,但这一切更多被归功于两国高级领导人,或具体职能人旯而大使仿佛被“遗忘”了。

不过,这一切有可能从洪博培这里发生改变。洪博培现年49岁,2001~2004年曾任小布什政府的美国贸易副代表,老布什当政期间,1992-1994年曾担任美国驻新加坡大使,他还曾在台湾担任摩门教传教士,在那里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中文普通话,他的7个孩子中有一个是从中國收养的。此外,洪博培还担任过Huntsman Corp公司的CEO,这家化学品跨国公司是他的家族建立的企业,在中国有业务。

洪博培在担任美国贸易官员时曾协助进行中国开放市场以及加入WTO的谈判,2006年率团访华时会晤了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他们在中国加入WTO的谈判中曾是谈判对手。分析人士认为,这些经历意味着处理贸易问题会是他的强项。由于中国是主要对美出口国,也是美国国债的大买主,在现阶段,贸易和经济问题最有可能主导美中关系。

犹他州《盐湖城论坛报》援引洪博培的弟弟、彼得·亨茨曼的话说,奥巴马和洪博培在中国问题上看法非常一致。而中美关系能否真如洪博培在接受提名时所说,将被推向新的高点,也值得关注和期待。

猜你喜欢

洛德科克老布什
不是每个问题都值得回答
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开放日活动在京成功举办
各界政要送老布什最后一程
老布什的服务犬将帮助受伤士兵
老布什再次被控性骚扰
草根艺术家
外公的节日
新殖民视角下《六号染色体》的后殖民解读
虱子
好朋友都是“助产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