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9香港爱国教育启幕

2009-06-28戴平

凤凰周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身份青少年香港

戴平

日前,本港的“薪火相传国民教育活动系列委员会”宣布,将于6月19日至23日组织逾500人的交流团访问北京,而该项活动由香港教育局资助、薪火相传委员会的7位执行主席赞助,获学校推荐的学生只需支付1000元。预计5天的行程里,参访学生将与北京市中学和民族大学等学生交流,拜访解放军部队,参观卢沟桥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礼等。

该委员会正是香港特区政府应国家主席胡锦涛“让爱国爱港的光荣传统薪火相传”的期待,在中央各部委的支持下,筹备一年后,于今年年初正式成立的本港最大规模国民教育平台。而500学生访京,是这一平台今年将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中的第一个。

而此前一个月,本港刚刚宣布,香港国民教育中心国情教育基地落户深圳,此后香港中小学生将被定期组织到中英街开展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港府今年5月遴选30名中学生,参加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计划于今年8月举办的“少年航天员体验营”,赴北京航天城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与仿真训练。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个特别年份,针对香港青少年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悄然拉开大幕。这也将是自香港回归后,尤其是2003年后港府不断加强青少年国民教育运动以来,本港爱国教育的最大一波高潮。

2003年成重要分水岭

“记得那天,全体师生一起站在操场,面向国旗肃立,然后红色的五星旗随着国歌缓缓升起。当时除了新鲜感,剩下的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1997年7月1日,在10岁的陈新邦记忆中,他和许多人一样,还未厘清“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等概念,就跟着香港重回祖国的怀抱。

但现在,陈新邦当然明白升国旗的意义。回归后,香港许多学校都增设了升旗礼及公民教育科,学生从此要多应付一门背诵资料的科目。阿邦背着背着,直到升上高年级,一点一滴累积了爱国情怀。

阿邦代表典型的香港新一代。60周年国庆在即,香港中文大学于月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身份认同方面,有49.3%受访人表示自己是“香港人”多于“中国人”,这是该项数据首次少于五成水平,表示自己是“中国人”多于“香港人”的受访者则有38.2%,也创此项调查开始以来的新高。另有调查显示,“新陈代谢”的代际交替是这一变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从前香港青年人那种“不中不英”的尴尬、含糊身份,近年已明显地趋向明朗化。

香港仁爱堂田家炳中学校长戴希立忆述,“国民教育”一词,是在回归前后才在香港广泛应用。由于在殖民地时代,政府根本不鼓励认识祖国,公民教育委员会的活动仅限于推动公民意识,例如人权和法治,造成香港只有公民教育而没有国民教育的奇怪局面。“这就难怪回归前后,所有调查都显示年轻人和学生不了解祖国,认为自己是香港人多于是中国人,对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及国歌更毫无认识。”

不过,与外界的假想或有出入的是,香港政府针对青少年加强国民教育的重要分水岭与其说是1997年,不如说是2003年。

回归初期。为了保留原有制度及法律形式,特区政府除特首董建华之外,基本上是原班人马和平过渡。初时,当局并未特别强调对国家民族的认同,这甚至令一些市民以为英国殖民体制仍在运作。

当时,虽然不少学校都有举办大大小小的内地交流团,让学生有机会踏足祖国,但这些交流团的内容大同小异,通常都是游览内地著名景点、参观内地企业、到内地学校与当地学生交流。数天行程匆匆忙忙、蜻蜒点水,香港年轻学生以“中国人”自居了几天后,又回复了那种“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国人”的心态。

而在爱国主义教育阙如的同时,在一些大学校园,倒很容易从学生会的园地、学校墙报及各种宣传标语、海报中,强烈感觉到另一种思潮。许多激进学生经常在校园里传递亲西方的信息,同时不断批判特区政府跟随中央政府按《基本法》施政是不民主。

因此,到了2003年,便出现了一些中学生连《国安法》条文都未看过,就贸然参加“七一游行”、反对“23条”立法的情况。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常务副会长黄均瑜更举例称,在特区政府全面展开“23条”立法的咨询时,一家公立小学的美劳课上,老师竟然向小学生教导如何制作反对“23条”立法的宣传图片。

这些现象给当局留下深刻印象。之后有官员反思认为,那时从教师到学生都存在国民教育不足的问题,而这些后果是政府的教育政策不足造成的。

事实上,2003年之前,港府教育局从来不明确要求公营学校和私立学校在国庆日及重要日子升挂国旗,只是采取鼓励态度。以2002年为例,全港1100多所公营中小学,只有60%的学校在国庆日悬挂国旗。

此外,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于2003年进行了一项“香港中小学国民教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受访校长及教师都表示,教师本身的国民教育培训也不足够八成多受访者表示在校进行国民教育遇到困难。

港府力推国民教育

2003年后,香港從政府到民间都经历了一轮反思和检讨,青少年一代的国民教育由此进入积极阶段。

2004年,香港民政事务局辖下公民教育委员会和青年事务委员会合力成立国民教育专责小组,制订在校外推广国民教育的计划。同年10月1日起,小组推出“心系家园”电视短片,每天在本港三家中文电视台傍晚新闻报道前播放。

同年,在教育统筹局的资助下,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成立“国民教育中心”,举办了不少针对教育者群体的培训,如开办“国民教育领袖培训班”。

香港历史悠久的青少组织学友社,则在2004年至2006年每年都举办专门针对中学生的“国民教育计划”。该社于2004年9月进行了一项覆盖全港80多间中学共3600多名中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调查”后,开始致力于推动香港“学生界国庆筹备委员会”(简称“庆委会”),因为“现在各界别都有国庆筹委会,惟独没有学生界的庆委会,为了让中学生能在实践中去建立国民身份认同,建议在政府推动下,由民间组成学生界庆委会,使同学们在筹办国庆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国民身份”。

组织大中小学生赴大陆参访,在这个阶段成为重要的课外教育形式。这一时期,除学校自发组织外,由政府牵头主导并提供赞助的参访活动大大增加,活动内容相较于早期的游览景点、学生交流,加入了更多红色元素。

这些“红色旅游”到回归10周年的时候达到历史高峰。以2007年“香港青少年红色之旅陕西行”为例。5天行程中,150多名香港中、大学生参观了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枣园、王家坪革命遗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革命领导人故居,并参加“香港青少年纪念八一建军节”军民联欢晚会,听取“延安革命历史讲座”。

与此同时,“红色之旅江西行”则在革命圣地井冈山启动,该活动共计组织700多名青少年参加,是香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红色旅游参观团。

当时,国家主席胡锦涛到港出席香港回归10周年庆典,首次引用了“国民教育”这个概念,明确表示要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国民教育,并提出“加强香港和内地青少年学生的交流,让爱国爱港的光荣传统薪火相传”的期待。

之后,香港特区政府立即定出计划响应。行政长官曾荫权在当年度《施政报告》中首次提出,除了认识《基本法》外,还要进一步深化身份认同,明确“国民”身份认同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而非泛指的“中国人”身份。

2008年,曾荫权在新的《施政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为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决定再拨2000万元港币作为推动香港国民教育的专项基金。具体说,就是增加香港小学生、青少年及中小学老师到内地学习及交流的机会,受惠人数也由现时的5000名扩大到每年3.7万名。

此外,前文所述2009年初成立的“薪火相传”国民教育平台即在当时决定筹建,该平台获中央和本港政府支持,致力于协同各志愿团体的力量,以便更具策略性和有系统性地推动全港青少年国民教育。

国民教育成效明显

青少年的两地交流有成效么?

香港青年动力协会早前访问了400多名12岁至30岁的青年,了解香港推行国民教育的现况及青年的接受程度。调查发现,香港青年普遍对国民教育“受落”(意即“乐于接受”),受访者逾90%认同唱国歌,乐意参与升旗礼,87%乐意接受国民教育课,约70%更希望多点接触国民教育。

就读华英中学中七学生刘倩盈于去年12月赴北京交流10天。她忆述,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天安门广场近距离观看升旗仪式,看到国旗随着国歌冉冉升起,内心十分激动,一直抑压的民族感情也随泪水抒发出来。

刘倩盈坦言,自小在香港长大,过往甚至只认为自己是“香港人”。但经过10天交流后,亲眼看到祖国的强大,如到航天中心了解航天事业以及到圆明园等了解过去历史,现在对“中国人”身份深感自豪。

屯门区家长教师会联会主席孙曼丽清楚记得,她曾在九七回归以前,问香港的小朋友:“你是哪个国家的人?”结果大部分回答:“香港人。”香港并非一个国家,学生们竟称自己为香港人。但近年有些学生开始称呼自己为“中国人”,孙曼丽认为,这是因为现在的公民教育已加入国民身份认同一环,通过正规课程与课外活动的培养,现在的学生对国内的事务无疑比以往更关心了。

不过,对于国民教育的具体形式及内容,本港教育界及政界也—直存在多种讨論。

有立法会议员认为,国民教育应该与意识形态教育分离。如陈淑庄曾指出,不能只是沉溺于辉煌成就的宣传也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国家的问题,“不是增多了7倍多的学生到内地交流,就代表会多了7倍的港人爱国。国民教育中若没有批判性的思考,我们难以憧憬将来,亦难以对过去作出反省。”

前文所述学友社在2003年后的调查中亦有结论,认为2003年后青少年开始对于身份认同保持更开放的心态,“与前一年的社会动荡及争拗有关”。在他们看来,社会争拗与政治争拗不同,“政治争拗会导致中学生对‘中国人身份的怀疑:相反,当社会上的矛盾得到处理及释放时,随着社会气氛的改善本港中学生对中国人身份显得更为接受及认同”。

猜你喜欢

身份青少年香港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跟踪导练(三)(5)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香港ifc商场
香港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