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2009-06-28王力
王 力
[摘 要]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美国次贷危机经由世界货币美元传递发展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在这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新探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可以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指明方向。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 金融危机 改革
作者简介:王力,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在读硕士。
一、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1976年签署的牙买加货币协定所确立的,它以国际货币多元化和浮动汇率制为主要特征,是一种不稳定、不完善、不适应金融全球化的体系,特别是当金融危机发生之时,该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和其协调的局限性尤其显得突出,从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尤其显得必要。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各国采取何种汇率制度没有受到任何约束,全球汇率制度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架构。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处于绝对地位,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以中东国家为代表的资源输出国位于体系的外围。
在现行体系下,美元具有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美元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中的比重达到2/3左右。外围国家实行出口导向和鼓励FDI流入的增长模式,积累储备,鼓励对中心国家的出口。与此同时外围国家的大部分外汇储备又以投资于美国金融资产的形式回流美国,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经常项日逆差不断扩大。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框架结构决定了世界性的两极对立:对于国际货币国家来说,本币可以无限创造,或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等融资途径来解决国际支付问题,但外围国家则必须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否则就会发生债务和支付危机。
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仍然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保持国际货币清偿力和适度增长。美元作为世界性交易和储备的国际本位货币,面临“特里芬难题”的挑战。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牙买加体系下的美元被赋予了世界通货的特权,却不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解除了对美元发行和汇率调整的约束。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元越来越处于冲突的状态:一方面美国通过扩大贸易逆差获取更多国外资源和财富,客观上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全球贸易和各国对国际储备资产的需求,另一方面美元发行量的扩大引起美元的潜在贬值危机。
在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波及到全球金融危机的讨论上,西方学术界,政界将美国金融风暴仅仅归因于金融监管、华尔街的贪婪,或者美国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的必然性是由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所决定的,同时也是美国过度利用这个体系缺陷为本国经济服务的必然结果。
这次由次贷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次贷风险”开始从资本市场传导到货币市场,从一级市场风险推向二级市场,也由美国主要通过商品贸易和货币交换传导到相关国家和地区。而传导这种风险最简易、最迅速、最有效的办法是:美国充分运用美元作为世界交易和储备货币的“特权”,通过美元贬值,将风险释放和转嫁到全球,这种影响的后果还不仅仅限于次债,同时会扩散到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肌体。
与美元的强势地位相比,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本国的经济开放程度,经济规模,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一般选择钉住汇率制,被动地依附于美元等少数几种货币的汇率。
这种汇率制度的缺陷是汇率缺乏弹性,且极具脆弱性,汇率水平难以反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主要国际货币汇率的波动也会诱使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汇率发生过度波动。加之美国可以会同其他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控制汇率水平,并通过外汇市场把危机传播给发展中国家,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外汇筹备和国内市场遭遇很大的汇率风险。
与此同时制度缺位导致监管不力也是这次金融危机在全球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IMF的功能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独立性,被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操纵,不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从而制约了国际金融机构作用的发挥。二是缺乏一种有效的监控机制,对走向危机的国家进行早期预警,并提供条件宽松的贷款尽可能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其次,缺乏协调的“超国家”配套制度。在日益深化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加深,局部的金融风险常常会转化为系统性风险,但由于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存在协调的“超国家”制度。各国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又常常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虽然IMF和WB能够承担部分角色,但其绩效却很差。为此世界各国间协同战略无法有效实施,协作性利益也无法取得。
三、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展望
美元本位仍将存续较长时间。当今世界还没有哪种货币可以挑战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这是与美国经济在全球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分不开的。从目前看,美元的实质地位并未受到损害,美元汇率还会走强,金融危机后,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它将重新回到国际竞争力排名第一的位置,继续充当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并不只是一个经济的范畴,而是由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间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综合实力所决定且需经过长期博弈而完成。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将具有长期性,且充满摩擦和矛盾。全球货币竞争将加剧。美国金融危机给世界上有实力的国家,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元、欧元和日元为了稳固或开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货币竞争趋势将会更加激烈。但国际货币多极化的格局在短时间内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自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确立以来,美元在占有霸权地位的同时,也一直处于下行的发展态势中。欧元已成为美元最具潜力的竞争对手。IMF统计显示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例从1999年的71%下降到2007年底的63.9%,同期欧元的比例从17.9%上升到2007年底的26.5%。欧元在国际交易中越来越有话语权,欧元区的发展前景极其广阔。多极化、货币区域化、竞争化将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显著特征,它同时也鲜明地表明了世界政治格局由美国独霸向更为均衡的方向发展。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力度需要加强。虽然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IMF还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贷款机制,以增强反应速度、将贷款与条件性脱钩,但次贷危机的爆发依然对IMF提出质疑:首先IMF失败的预测危机的爆发;其次IMF有限的资金规模对于危机救援而言微乎及微。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实施多边监测职能,IMF必须加强和具有监管职能的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对经济现象的解释不能使用分析表象的方法,需要寻找这些现象背后的实质性原因,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这次金融风暴的根本原因,也是近二十年来世界金融危机频发的制度性根源。
国际货币体系本质上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反映,是各国经济实力的较量和博弈下的结果,其变革需要漫长的过程。从短期来看,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维持。因此,很多政策的选择仍需要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框架下进行,但多极化、货币区域化、竞争化将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显著特征。
参考文献
[1]吴桂华,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J]江西社会科学
[2]梁曙霞,经济危机形势下的国际货币体系[J]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