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携手走过风雨
2009-06-26王小月许益明
王小月 许益明
古城镇江从来就是博爱之城,善良的镇江人民从来就不吝惜他们真诚的爱心。这一年来,镇江人民的心与灾区人民始终紧紧贴在一起。一种震撼,一种温暖,久久激荡在我们心底。
历史永远无法忘记这一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一刻,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地震,山崩地裂震及千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湮灭。这场巨大的灾难,如狂野的魔兽般撕痛着四川,撕痛着中国,撕痛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时光流转到一年之后,这场大灾难带给我们所有人的心灵伤痛正在慢慢愈合。那一片片废墟之上,家园正在重建!自从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全世界华夏儿女与灾区群众血脉相通感同身受,爱心和支持源源不断涌向灾区。
古城镇江从来就是博爱之城,善良的镇江人民从来就不吝惜他们真诚的爱心。这一年来,镇江人民的心与灾区人民始终紧紧贴在一起。一种震撼,一种温暖,久久激荡在我们心底。
农技专家:希望灾区土地上早日收获累累硕果
农时不等人。对于地震灾区来说,争分夺秒抢农时显得更为重要。为帮助四川绵竹灾区尽快恢复农业生产,进而走上高效农业发展之路,从接到援建任务开始,镇江市农科所的农技专家们原本就很忙碌的脚步变得更加匆匆。刘照亭就是这些忙碌的身影中不可或缺的一位。
去年5.12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刘照亭便和同事们一起冒着余震,多次赴绵竹灾区考察。等到去年11月份,当由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通过专家评审,经江苏省发改委批准后,作为示范园办公室主任兼基建财务组长,刘照亭更是全身心扑在了灾区。从示范园选址,到项目基础建设,再到苗木种植……他和同事们小心翼翼地推进。
“园区建在绵竹市九龙镇,那里属丘陵地带,各方面条件和我们的句容相似。”“我们设想把咱们家乡的草莓、葡萄、梨子等名优水果品种,还有发酵床养猪等先进技术全都介绍过去,帮助当地农民群众致富……”提起示范园建设情况,刘照亭如数家珍地介绍了起来。示范园总规划面积5000亩,辐射面积将达50000亩。目前,占地300亩的核心区大部分基础建设工作已经完成,分管理培训区和科技示范区两大功能区。今年2月上旬,刘照亭和同事们便专门从句容调集了一大批草莓、葡萄等种苗送往绵竹,带领当地30多名参加培训的农机人员和农户种植。
刘照亭说,尽管面临着不少困难,但看着家乡运去的种苗长势较好,自己和同事都很欣慰。刚刚从灾区回来没几天的他,手头正忙着准备几天后重返绵竹的相关事宜。“没办法,时间不等人!这次和我一起去的还有两个畜牧方面的技术人员,发酵床养猪项目建设进度也紧着呢。”
救援工人:赶在5·12前,让孩子们搬进去
38岁的毛正辉,是镇江建工建设集团公司板桥项目部经理。自从去年9月进驻灾区绵竹市板桥镇,他便和同事们一起坚守在帮助当地群众重建家园的第一线。从去年11月底正式开工算起,用半年多时间,建成一所幼儿园、一所小学和一所卫生院,是他们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不久前的一个深夜,当我们拨通他的手机时,毛正辉正在千里之外的工地上忙碌。接到来自家乡镇江的电话,毛正辉显得很高兴,他说板桥镇最近正在下雨,持续不断的降雨,对建设者来说无疑是一场艰巨的考驗。
比天气更难应付的是连续工作带来的疲惫。“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在超负荷工作,工作时间全都在10小时以上,不过最累的还是一线的农民工兄弟……”毛正辉心疼地说,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人,每天上午7点半到晚上6点半是正常工作时间;晚上常常要加班,有时要持续到深夜11点才能结束。
好在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工程目前已完成一大半,特别是幼儿园和卫生院都进入了后期装修阶段。板桥项目部的工作人员也从今年3月份高峰时期的400多人减少到如今的300多人,很多人因此得到了回家休息的机会,而留在板桥的工作人员也得以轮流加班,工作量有所降低。
“当地文化部门经常送电影到工地,当地群众和学生也来慰问演出,当地政府还打算把我们加固后住过的原幼儿园建成纪念馆……”毛正辉动情地说,尽管工作非常辛苦,但大家都很卖力,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建的不是普通的房子。这里面寄托着镇江人民与灾区群众的深情厚谊,我们有幸成为了“桥梁”。
“我们有300多人在加班加点,一定能按照原计划,赶在5月12日前,让孩子们搬进去……”毛正辉自豪地说,他们所援建的幼儿园和卫生院不久就能完工并交付使用,而小学最迟也将在今年7月建成交付。看着灾区板桥每一天都在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毛正辉和同事们非常欣慰。
消防官兵:希望你们更加坚强
汶川大地震发生3天后,我市24名消防官兵奔赴灾区救援。一年即将过去,他们中有些已经退伍,有些还在坚守着岗位。但他们的心依然和灾区人民在一起,他们的共同心愿都是:灾区人民一定要更加坚强!
特勤中队的一级战士及班长何金权,参加了那场永生难忘的赴川救援工作。他说,当时部队里很多战士都积极报名参加赴川救援,最终共有24名消防官兵获批准,到达北川县灾区参与救援。在近10天的时间里,主要任务是抢救人员和物资,每天要绕很多路到达救援现场,几乎每天都是凌晨出发,晚上才回到帐篷里。有时接到救援任务,几乎就没有休息的时间……
何金权说,在灾区救援那几天,最令自己兴奋的是救出了被困100多个小时的幸存者朱定军,“他康复以后,还专程从四川赶来感谢我们呢!”救援任务结束后,何金权再也没去过四川,但他一直很关心四川的重建情况。不久前他从媒体上看到了北川要建地震遗址博物馆的消息,他表示自己以后一定会再去北川瞧一瞧。
与何金权一起参加救援任务的四川籍士兵周涛、干波等人现在已经退伍。我们通过电话,与远在四川的周涛取得了联系。周涛说,自己退伍后回到了四川家中,目前还在找工作。由于家离震中较远,并没有受到地震的太大影响。周涛说,他已经和同乡战友约好,今年5月12日,他们会去北川看一看,看看正在建设的新县城,看看那些坚强的灾区百姓,“希望他们坚强地走下去,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丽。”
公安特警:为地方治安稳定尽绵薄之力
我市是四川绵竹市板桥镇重建工作的对口支援城市,我市特警支队在去年7月26日至12月15日期间,先后派出3批40名特警赴四川板桥镇,帮助当地派出所维护重建秩序。
刘磊是特警支队三大队队长,也是最早从镇江出发,赴四川板桥镇维护重建秩序的特警队员。刘磊回忆刚到四川板桥镇的情景时说,那时救援工作刚刚结束,当地秩序非常混乱,诈骗、打架、偷盗等案件经常发生。
我市第一批赴川特警共20人,当时板桥镇损失很大,有1万多受灾群众,到处是残垣断壁,特警们刚到板桥时条件非常艰苦。当时是农忙季节,特警们除了巡逻、办案,还做起了收割稻子、帮助群众接电线等工作。地震后,板桥镇一直在下雨,特警们都是在泥地上搭地帐篷,雨不停,帐篷就一直泡在水中,衣服也无法干透,“很多特警水土不服,因为潮湿,全身长满了荨麻疹,痛痒难耐。”
如今,赴川的特警已全部从板桥镇返镇,但他们仍尽最大可能,帮助着灾区重建。板桥镇小学和中学在地震后合并为板桥镇学校,一至九年级学生的教室板房建在了一起,条件艰苦。特警们从四川回来后,牵线搭桥,使宝塔路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与板桥镇学校的学生们结对子,成为对口的帮助对象。虽然不在板桥,特警们仍然常常和板桥镇派出所的同行电话联系,询问四川重建家园的进展。
灾区学生:希望家乡越建越好
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对于陈明兴来说,是一生都无法忘记的日子,因为他是那场灾难的亲历者。灾难发生后,他远离家乡,来到我市,继续攻读未读完的学业。
地震发生时,陈明兴正在四川东汽技校上课。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正在上英语课。一堂课刚刚进行了十多分钟,他和同学们突然看到四周在晃,几秒钟后,他们感觉有一股强烈的震感,有人喊“地震了,快跑啊!”班级所有的同学同时向外冲去。他们跑到平地上,再回头看眼前的楼房在前后左右摇摆,已然成了一幢危楼,自己脚下的水泥地也有明显的起伏,学校喷水池里的水溅出了一米多高的水花……幸运的是教学楼是框架结构,才刚建成一年多,楼房没有倒塌,全校师生也都安全地逃出来了。
陈明兴被家长从学校接回家后,看到家里的房子也成了危房,他们不敢住进家里,只好找些木头在田地里搭起了临时帐篷。十几天后,他和学校其他500多名学生一样,填写了转到江苏继续上学的登记表,出发那天,很多家长前去送行。
“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家,那是第一次。也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江苏镇江这座城市。”陈明兴说,由于四川与江苏之间有时差,他和其他16名同学刚到镇江技师学院时,时间和饮食上很不习惯,非常想家,总是忍不住经常打电话给父母,询问家里的情况。好在学校师生都很关心他们,学校为他们组织了很多活动,让他们熟悉新环境,还安排了心理辅导老师为他们排解困惑。
今年1月初,离开家乡快一年的陈明兴等17名四川学生回家过年。陈明兴说,家乡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援川建设者们没有回家过年,而是在当地修建学校、修建房屋,一派重建的忙碌景象。陈明兴说,自己刚到镇江时就像小孩子,只是听从家人的嘱咐,好好学习。但是现在,自己对人生更多了认识和思考,也增长了不少见识。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来临之际,陈明兴祝福家乡越建越好,也祝福自己能在第二故乡——镇江,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坚强母亲:短信,依然在支撑着我们母女俩继续前行
发生在句容一个普通家庭的关于地震灾难、关于爱和坚强的“天堂短信”故事,读来催人泪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认识了坚强母亲陈素文:丈夫在地震中遇难,她强忍丧夫剧痛,模仿丈夫口吻,发短信鼓励女儿复习迎接高考……
尽管对于往事不愿再过多提起,但陈素文毫不讳言,自己和女儿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戴林。女儿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父亲以前发的短信以及后来的“天堂短信”,一条也不舍得删。而陈素文则不但把丈夫发给自己的短信好好保存在手机里,丈夫留下的那部手机也当作宝贝一样珍藏着。
女儿的学费从哪里来?母女俩的生活怎么办?……这些过去从不需要自己多过问的问题,如今全都压在了陈素文的肩头。在离家20多公里的一家水泥厂工作的她,每天天不亮就出門,下班后再坐车一路颠簸回家,单位效益不太好,她每月工资还不到1000元。
“一下子经历了这多事,女儿成熟了不少。”提起今年19岁的女儿,陈素文言语中充满了自豪和欣慰。受父亲遇难影响,女儿改变了志愿,放弃外语专业,现在南京大学上学转攻生命科学。陈素文说,如今女儿懂事得让她心疼,不但省吃俭用从不要零花钱,而且还经常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安慰妈妈。“短信,依然在支撑着我们母女俩继续前行。”陈素文深知,仅靠自己微薄的工资,要供女儿上学,还要维持母女俩的生活,明显很吃力,希望能尽快找一份收入高一点的工作。
如今陈素文依然很关注四川灾区特别是丈夫工作过的北川县的重建情况。丈夫戴林当时参与援建的那条日产5000吨的干法水泥生产线正在渐渐成为实现。“听说就快要完工了,这是他的心愿,等到建成那天,我要代他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