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思考试,曲折走过20年

2009-06-26

环球时报 2009-06-26
关键词:雅思考试托福雅思

●本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 ●本报记者 胡 笳

2009年,雅思考试(IELTS,国际英语语言测试系统)迎来了自己的第20个年头。这20年中,雅思考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英语水平考试,转变为全球范围内参加考生人数最多、增长最快的测试之一。而在中国,雅思带来的则是整个留学形态的转变。它使中国人的海外留学梦摆脱了“精英教育”的束缚,变得更加平民化。“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雅思考生人数最多的国家。”英国文化协会考试部中国业务总监史哲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08年,全球有120多万人次参加了雅思考试,其中中国考生约有26万。“2001年以来,我们的考生人数已经增长了5倍以上”。

2000年前,七成考生为移民

在20年前看来,雅思考试能有今天的成就简直不可想象。“1987年,ELTS考试进入中国大陆。当年全国只有一个考点,仅不到50人参加。当时我还是上海师范大学一名在读研究生,对这一新兴考试只是有所耳闻。”北京新航道学校校长胡敏告诉记者。1989年,ELTS考试正式改革成为IELTS,这一由英国文化协会、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和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署三方共同合作管理的考试,正式开始运作。当时,大部分有志于出国留学的中国人正陷入狂热的“美国留学梦”。集体学习英语,参加美国的语言测试——托福,成了那一代留学生的集体记忆。由于当时承认雅思成绩的外国机构不多,中国人对雅思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因此,主要针对英联邦国家的雅思考试在中国并没有很快火起来。“在1989年到1998年的10年间,雅思考试还处于一个漫长的预热阶段。”胡敏告诉记者。

1999年,随着雅思考试获得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移民局的认可,国内的雅思考生逐渐多了起来,民办培训机构也注意到了这个市场。同一年,新东方学校开办了自己的第一个雅思培训班,并因此成为第一批开设雅思培训的民办教育机构。“那时报名参加的学员,大部分都是为了移民去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新东方的雅思项目主任何钢告诉记者,当时新东方一个月只有一两个雅思班,每个班也就五六十个学员,“一直到2000年前,70%以上考雅思的人都是为了移民”。

很快,雅思遇到了第一次特殊的“机遇”。2001年,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赴美签证政策大幅缩紧。一时间,中国人去美国留学的难度陡然增加。一些渴望出国留学的学生不得不把目光从美国移开,转而关注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英联邦国家。从那一年起,雅思考生人数大幅增加,全球超过了20万人,中国突破5.7万。“2001年,北京成为全球最大的雅思考试中心,”胡敏告诉记者,从那时起,雅思培训的学生中,移民和留学的开始各占一半,本科毕业生成为雅思考生主体。

2006年,中国的雅思考生再一次激增。那也是托福考试大改革的一年,口语成为托福的必考项目,传统的语法考试被取消,主观题在托福试题中大量出现。习惯了旧托福考题的中国考生一时无法适应,纷纷放弃新托福,转而参加较为熟悉的雅思考试。对此,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常务副总裁周成刚表示,“其实,2006年的那次托福考试改革,很大程度上是来自雅思造成的压力”。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雅思项目主管耿耿告诉记者,2006年时,中国的雅思考生还仅有13万,而到了2007年,雅思考生一举突破21万,进入2008年,达到26万,如今这个数字差不多已经是托福考生人数的两倍。“尽管我不知道托福为什么要改革,但我确实发现,托福考试在经过改革后,它的考试形式越来越像雅思。”史哲明笑着告诉记者。

获美认可雅思吸引更多考生

“雅思这些年发展之所以这么快,其实是时代给予它的机遇。”周成刚告诉记者。和10年前相比,中国人收入增长很快,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出国留学的机会。“20年前,人们去美国留学不仅为了更好的学术氛围,也为了美国院校可以提供的高额奖学金。然而,雅思考试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耿耿说,和美国相比,英国的学制短,费用也比较低。此外,英联邦国家的签证政策也比美国开放很多。“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是移民国家,英国最近放宽了签证政策,通过雅思考试去英联邦国家留学的几率要大很多。而且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很多学校不要求GRE等资格考试成绩,这也让更多成绩不那么优异的考生可以到海外留学。”

目前,雅思在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考试,得到了6000多所机构的承认。过去,中国的雅思考生主要去往传统的英国、澳大利亚留学或移民,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去法国、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地。此外,在美国,已经有2000多所院校可以接受雅思成绩,其中包括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关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和科学学院等8所常春藤联盟高校。但美国学校对雅思考试的认可程度标准不一,有些学校的本科和研究生都认雅思成绩,而有些只是本科认可或者研究生认可,比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这样的顶级院校只在研究生录取时才会参考雅思成绩。耿耿说,美国高校承认雅思学历,为雅思吸引了更多中国考生,“从目前看,八成以上的中国学生都倾向去美国。一旦他们考完雅思没能顺利申请到美国的学校,还可以再申请到其他国家。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选择。”

22岁的福建女孩黄茜就从雅思考试中获得了更多人生机遇。在浙江大学读二年级时,黄茜第一次参加了雅思考试,当时,她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然而,6.5分的成绩却意外帮她成为了浙大与香港大学的交流生。大学四年级时,黄茜又参加了一次雅思考试,这次她的目标是美国前15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尽管这次黄茜的雅思成绩达到了7分,但该大学并不接受雅思考试。“我深信自己的英语沟通能力在中国学生中是很优秀的。而且,请注意我的雅思考试阅读和口语成绩分别是8.5/9分和7.5/9分,这个分数在中国学生中是一个非常高的分数……”黄茜给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招生委员会写了一封信,试图说服对方认可自己的雅思成绩和英语能力。她的努力让她最终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录取。

在亚洲其他国家,雅思考试境遇大相径庭,比如雅思在日韩比托福知名度低。由于考试时间较短,且被很多外国学校认可,最近几年日本参加雅思考试的人才多了起来。韩国也是如此,韩国雅思考生的成绩不太理想。成绩显示,韩国人的英文口语仅达到基本沟通的水平,不够流畅易产生误会。韩国《朝鲜日报》不无遗憾地说,韩国人的英语教育热情高涨,但留学或移民英语测试水平处在世界最下游。

在欧洲国家情况又有所不同,近年来,德国人的雅思成绩一直比较好。据德国雅思考试分部的官方消息,2008年德国考生增加了15%。目前,德国14个城市的考点每年提供36次考试。但德国人对雅思考试的热衷引起一些教育界和文化界人士的忧虑。他们认为,像欧洲其他许多语言一样,德语正面临着英语的“大举入侵”,使德语英语化。

雅思让留学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

如今,在雅思的推动下,中国的海外留学正逐渐摆脱“精英教育”的烙印,成为“大众教育”一部分。留学教育的平民化,也让更多留学生选择了回国。周成刚告诉记者,20年前留学海外的中国人大多是当时最优秀的人才,他们在国外很容易受到认可。如今中国的留学生多了,一些学业并不很理想的学生也有机会出国受教育。但这些学生留在海外继续深造、工作的机会,就没有前辈那么多了。此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国内的物质条件比欧美落后很多,很多留学生宁可在国外刷盘子也要留下。“如今这样的生活差距正在抹平,而中国迸发出的机遇比国外又要多很多。”周成刚表示,这可能就是最近几年出国的中国留学生几乎都选择了回国的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雅思考生也出现了低龄化趋势。据记者了解,如今雅思考试的主流仍然是大学生,但中学生占的比例正不断增加,目前已经占到考生总数的近1/3。“雅思考生的年纪越来越小,而考试人数则越来越多,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考生的平均成绩并不高。”耿耿告诉记者,在2008年雅思官方统计的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排名中,中国雅思考生的平均成绩排在倒数第六,其后五个国家都来自中东地区。对此,史哲明解释说,考生的平均成绩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他说,雅思考试的排名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而有些国家的考生显然占优势。“比如从语系上看,法语和英语更为接近,据我所知,西班牙语中有30%的单词都和英语一样。此外,在新加坡、印度、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英语已经是第二语言,中国内地的考生和他们比也不公平。”史哲明说,中国考生还有一个习惯,就是重复考试。“常常有考生毫无准备就来考雅思,只是测试一下自己的实力。复习了一段时间,他们还会再考。这无形中也拉低了中国考生的平均分。”

“实际上,中国考生的雅思成绩正在逐步提高,”史哲明说,很多人认为中国人的口语可能最弱,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考生的听力和阅读成绩很好,口语一般,最差的科目反而是写作。此外,中国学生在一些方面非常擅长,比如获取基本信息点、记语法和词汇的能力,但中国考生往往喜欢猜答案、预测考题。“我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我建议他们把机械的背诵都忘掉,花更多的力气来真正提高自己使用英语的技能。可喜的是,雅思正在影响中国本土的英语教学方式。”史哲明表示,很多培训机构和英语教学机构正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沟通和使用,帮助学员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胡敏也表示,国内的四、六级考试,甚至研究生考试的英语部分都在受其影响,“雅思考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英语测试系统的一个风向标”。▲

猜你喜欢

雅思考试托福雅思
雅思考试费2020年调整为2170元考试日期已发布
雅思考试费明年涨至2170元 考试日期已正式发布
雅思新增两个考试日期 即日起可在线报名
雅思新增两个考试日期 即日起可在线报名
2018首届托福中国年会在京举行
雅思新增“成绩描述及提升建议”
英孚成“小托福”官方考点
1850元
雅思、托福成绩首次成自主招生报名条件
雅思6~9分成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