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再谈农民增收问题
2009-06-25周萍
周 萍
摘要: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以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并由此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农民增收带来的难度及现阶段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民增收
一、金融危机与农民持续增收的意义
以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并由此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各国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甚至出现国家性破产,如冰岛。身处世界经济之林的我国也不例外。工商业所受到的冲击首先直接在广大农民身上体现出来,在裁员失业的行列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大批的农民工。对农业的影响更是使一直以来就难以解决的农民增收问题变得更为艰难。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更是成为制约建设社会主义进程、影响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必须妥善加以解决。
二、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
1、相关制度建设滞后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任务诺思认为,制度的演进为解决复杂交换时的复杂方案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而它决定了经济增长。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无论是看似放开的户籍制度,还是一直以来受到各方面关注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再到日益显现弊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等,都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制约着现阶段农民收入的有效增加。
2、农业现代化步伐缓慢,基础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然而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却越来越小,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农业现代化步伐缓慢,基本仍处于传统农业行列。2003年我国当年创造的GDP中仅有15%是农村人口创造的。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显然尚未促使中国的农业产生实质性变革。由此也带来了从事农业的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甚至是停滞。据统计,我国农村目前仍有近3000万的贫困人口。
3、农民各项权利尚未落到实处
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同属一国公民,理应享有同等的权利。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特殊发展路径,致使广大农民未能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我们的公共财政名为公共,与发达国家相比,实际上未及农村,农民一直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建设农村,即所谓的“农村道路农民建”、“农村学校农民办”。
三、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危机的冲击,确保农民收入能持续增长,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大以工补农力度,加快以城带乡步伐
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展开的,工业、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的。长期以来,在以农补公、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下,我国农村、农业、农民为我们的新中国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此也带来了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民增收的缓慢,城乡差距愈拉愈大。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1952~1990年,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村获取资金8 707亿元,通过农业税收获取资金1 527.8亿元。1990~1998年,国家又从农村获取资金1.9万亿元。其中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流出的占32.8%,从农业税收流出的占48.9%,从农村储蓄流出的占18.4%。而建国以来我们的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总量却远远不足的,仅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6.5%左右。发达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水平却已经占到30—50%,即使是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约为15%左右,高于我国水平。
2、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落实农民各项权利,增加农民增收动力
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大量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却落到了农民身上,致使农民负担一直过重。如农民要承担乡村干部的部分费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费用等,各种乱摊派、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因此需要让我们的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公共福利惠及农民。
3、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农业为其不断输送有效劳动力,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也依赖着来自非农收入的增加。有关统计数字显示,1997~200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分别为4.6%、4.3%、3.8%和2.1%。呈逐年下滑趋势,200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4.2% ,而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增加和粮食价格反弹。当前户籍制度的松动也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也就有了每年年初、年末大批农民工外出的打工大潮。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城市经济和农村自身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农民个体素质的差距,却给这种转移造成了不小的障碍,从而制约着打工农民的进一步增收。
4、改革现行农村土地政策,进一步推动农地规范流转
农村土地生产率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现行农村土地政策的制约,曾经给中华大地广大农民带来无限希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要继续提高农村土地生产率,就必须改革现行农村土地政策,推动农地规范流转。
5、改革基层政府职能,增强其不断弱化的经济功能
给农村、农业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释放了巨大生产潜力、充分调动起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得乡村基层政府的经济功能不断弱化。尤其是一些基层政府官员的不作为和胡作非为,造成了基层政府政治腐败,引发广大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不断增加的上访事件正说明了这一点。
6、调整农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下,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要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庄佩芬.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快福建新农村建设[J].技术经济,2007,26(1):106—112.
[2] 杨灿明,郭慧芳 从农民收入来源构成看农民增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oo6(4):23—28.
[3] 郭正模.农民增收问题:理论分析与政策导向[J].社会科学研究,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