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创新问题与课堂教学
2009-06-25陆长艳
陆长艳
摘要:我们都知道: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 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99年6月)考虙创新问题,不能抛开素质教育去谈教育创新问题, 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问题.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必要性紧迫性严重性双刃性可行性
治学的最高境界在于乐学,学生唯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而持久的兴趣,才会达到乐学的境界。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7个动: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
一、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一个电脑+国际互联网的时代早已到来,一个数字化的世界来得非常快,所有的生活现象都被转换成了数字,通过网络来不断传输.但是,我们看到的电脑软件和硬件,有多少不是美国生产的,更为严重的是电脑软件,它不仅仅只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现在网络的信息大多来自西方,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化,实际上信息化是西方国家文化侵略的一种方法,我们不要认为电脑好玩,它也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网络中有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但绝没有清明节,也没有端午节和春节。中国人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处于两难的境地。不进吧,自己封闭自己,在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发言的地方,被拒于世界大门之外;进去了,软件和硬件是人家的,主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是人家的,于是我们就会在价值上让位于人家,因为我们的技术不如人家。
二、教育的紧迫性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我们花钱学电脑,上微机课,教学生学电脑,可是我们学的是什么呢?是学微软公司的操作指南,Word如何使用。我们想过没有呢?今天操作指南的学习者就是明天微软公司的客户、消费者。我们实际上是在花钱为美国微软公司培养下一代的客户。这可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是现实的问题。可以这么说,国际市场上卖的东西,是人家已经淘汰了的东西;生产线上的东西,是人家即将被淘汰的东西;图纸上的东西,是人家在思想上已经淘汰的东西。所以,创新问题是中华民族的迫切问题。
三、教育的严重性
近百年来,中国基本上没有世界性的发明创造。当今世界100项重大发明没有一样是我们国人创造的,小到打火机、电灯、电话,大到汽车、飞机,连联想、方正、金长城等名牌电脑的主机都是进口的,我们连科技转化的生产能力都不具备,更不用说创新了。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从教育开始。
四、教育的双刃性
教育有双重功能:开发人和窒息人。教师是“园丁”,培育花朵;也可能是“刽子手”,将刚露头的新枝剪掉。
不少教师上课目中无人,不把学生当人看,课堂教学中扼杀学生灵感的情况比比皆是。老师在课堂上不会肯定学生,他没有赞扬学生、鼓励学生这个习惯,老师只顾自己滔滔讲,甚至想不起回答完问题的学生还一直站着呢。更有当学生的回答和老师“钦定”的答案稍有出入的时候,老师马上当着全班同学大声喊:“请大家注意,该同学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是什么什么”,于是以后上课,谁都不敢抬头,怕被提问。而西方教育总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从不在课堂上批评、挖苦学生。西方的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很多,但是前者说过了后者绝不又说,他的发言肯定与前者不同,否则就不发言,尽管回答的问题是肤浅的、没有道理的,老师从不批评,总是说:“你回答的这个问题很好”,“你真是有水平”,“感谢你纠正了我的一个错误”。 西方的教育观念是鼓励讲自己的想法,讲别人没有讲的。在他们看来,错误和失败是自然现象,是自然过程,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有重大发现的。而我们的教育是不允许失败,不允许学生说错话。如果说错了,就会受到羞脣,学生无地自容。学生处于这样环境中还会有什么创新思维呢?
我们有的老师在接一个新班的时候,往往先用最难的题目考学生、然后讲深奥的内容给学生听,说是先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殊不知,这样做一是打掉了学生自信心,二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对老师的迷信。按新教育理念二者都不可取。
五、教育的可行性
创新首先从教育着手。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改变教育阻碍青少年发展的状况。
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核心是一个“思”字,让学生独立思考。没有观念的更新就没有改革的深化,还要有教师执着的实践,教师必须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反复的探索、不断的反思、研究、比较、创造。教师是教育实践的操作者、教育实践的反思者、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大胆地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怀疑名家,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怀疑老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只有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他的创新思维能力才到得到发展期,解难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并且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深刻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一个“活”字
“活”就是打破条条框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引导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我教给你,也不是我启发你,而是我与你教跟学双方做到和谐、民主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生推动教师。教学相长。
1、开端要“活”
“活”的开端能先声夺人,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活”的开端要创设情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事例导入法”、“承上启下导入法”“旧知翻新导入法”“材料引入法”…... “活”的目的,是要吊起学生的胃口。
2、引导要“活”
首先教师掌握教材要“活”,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讲授内容要“活,不拘泥于教材。课堂上设置问题要“活”,要收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效果。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活”。评价学生要“活”。 教材时间安排要“活”。保证学生有动脑思考的时间、动手练习的时间。
3、主体要“活”
一节课,教师只是个导演,学生是主角。学生的情绪、状态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满堂灌”是强迫学生用别人的眼睛去看,别人的脑子去使自己变聪明,结果是大多数没有知识。
4、结尾要“活”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一节课收尾要讲究艺术性,要学生下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一种悬念、一种回味、一种思考。使学生课后还在品味课上的内容,从而期待下一节课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