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009-06-25张绍红
张绍红
摘要:当前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方向。本文在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求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关键词:人文素质传统文化教育理工科大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在世界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弱化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就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谈谈自己的看法。
1.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1.1人文素质缺失
人文素质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内在品质,包括良好的知识结构、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等,表现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核心,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理工科大学生却存在人文素质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人文知识匮乏。很多理工科的学生虽然精通数理化,但对人文知识却知之甚少。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专业知识,造成了人文知识的缺乏。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等方面没有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平。对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反应冷淡。不少的学生没有完整读过中国四大名著,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文学常识都不具备,审美能力低下。
心理素质脆弱。有些理工科学生存在性格上的缺陷,如孤僻、任性、自私、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心理承受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遇上生活不顺、学习困难,便产生沮丧、自卑、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甚至容易走极端,缺乏应有的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在高校中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自杀、伤人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道德修养滑坡。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历来重视礼节、礼貌。大学生本应很好地继承这些优秀传统,却不懂基本的礼仪规范,语言粗鲁,举止庸俗。上课迟到、旷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
1.2人文素质教育薄弱
我国的人文教育,在古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下功利化了。就业率高的学校受到家长与学生的青睐,使学校更加重视专业课的教育,更加重视与就业有关的学科。用人单位注重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看似不能给用人单位带来经济效益的人文素质。高校迫于学生就业的压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培训,考研考公务员,获取各种证书。人文学科被视为冷门专业,高校为了突出所谓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就压缩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例,降低学分。一些学校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数量少品种单一,甚至国家教委反复呼吁开设的如“大学语文”等人文课程,也以课时紧张,师资有限等各种借口而被取缔。人文学科的师资条件和科研经费等问题也常常成为制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
人文素质教育不能直接产生物质经济成果,所以有人认为:科学技术是真才实学,而人文科学是“空头理论”。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误导,致使一些理工科学生排斥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现在的经济危机,大学生知道只有学好专业课才有可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虽然开设了一些人文课程,却有很多学生不重视,迟到、缺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现象时而有之。不重视导致本来就很少的人文类课程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透视出我国当前在教育理念方面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即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
2.理工科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伟大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中化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依据。优秀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激励着我国人们前进,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根植于本民族沃壤中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本国的传统文化承担着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重任。在我们国人心中都知道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可弃之,可实际生活中却并非如此,存在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遗失和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缺失的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一位大学教师李昭新在自己的文章中指出,在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五种精神尤其需要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刚健自强的进取精神、仁人君子的崇高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
3.挖掘传统文化宝藏,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要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改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就必须唤醒我们传统文化记忆,从中吸取积极有益的成份,融汇到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发展人文素质教育。
3.1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一个明确的高教改革方向。如世界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办学宗旨所说的那样:“我们需要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创造更好的联系,其目的在于把二者融合为一种以科学和人文学科为基础而又不削弱一方的广泛的人文主义,从而能从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所形成的障碍中找出一条道路来。”所以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全面素质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育观念上,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融合;在教育目标上,由原来着眼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单一目标,转变为着眼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双重教育目标,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在教育内容上,把传授科学知识、锻炼实际技能与人类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
3.2调整课程结构,加强传统文化学科建设
高等教育“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人才的知识结构单薄。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使一些高校的学科设置,教学内容过分注重实用性,表现出功利性取向和短期行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合理设置科学、人文课程。我国高校大都开设了传统文化的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主,但由于学时少和大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开设传统文教育的基础课,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华文化原典选读》这样的必修课。另外,开设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专题讲座和研究性讲座。
3.3发挥课堂教学作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中,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引导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帮助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多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由想象,努力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接受优质的人文知识,也能进行深入的人文思考,最终获得切实的人文修养。
人文知识并不等于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体之行之,知行合一,才成为人文精神。社会实践是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堂”,是培养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努力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主要包括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与考察、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们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把对人文知识的体验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
3.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优良校园人文氛围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潜移默化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可以在校园主要干道及主要活动场所设置高雅的人文景观,在校园内设置高水平的传统文化宣传画廊,在教学楼的教室走廊里悬挂文化名人的画像及语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人文氛围浓郁的育人环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
高校要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读书会、优秀古诗文朗诵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各种校园文化都蕴含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因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依赖的两个车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爱因斯坦说过:“学校教育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专家。”当今高等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复归,已形成一股世界潮流,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教育界也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逐步形成共识,这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董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2000.
[2]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概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