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实施传统文化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2009-06-25陈思
陈 思
摘要: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的厚重足以让我们了解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思想,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己任,通过有效的途径让学生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为此,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把握与理解,浅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了大语文思想的影响,是我们每位教师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课程改革大语文传统文化语文含量文化含量课程资源课型研究重读经典熏陶感染
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语文课的语文含量,适度增加文化含量
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三年的学习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渠道还是课堂教学。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标准》语)要更新理念,更要落实在教学实践上,“锁定语文能力培养这一核心目标,以‘阅读教学为‘抓手,实实在在地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要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改变人生。”(钱梦龙语)因此,我们在课改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提高语文课的语文含量为主要阶段目标,从几个方面对课堂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1. 确立诵读教学为基本教学形式。
明确不论何种文体、课型,每节课必诵读,灵活运用各种诵读的形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体现“读”的层次性、目的性。
2. 品关键词、句,赏精彩段,培养语感。
对重点段落、精彩词句读和品,在揣摩、赏析、品味中感受语言运用的精妙。
3. 因文悟道,披文入情,落实三维目标。
整体感知——局部探究——回归整体,在披文入情的过程中,通过诵读优化学生理解语文的过程,落实三维目标。
4. 结合单元主题,适度增加文化含量。
如名人、伟人生活、人与自然环境、民间文化、古诗文等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对文本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度的拓展。
5. 丰富课堂实践活动,提高语文能力。
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开发、挖掘课程资源,激发兴趣,培养感情,丰富积累
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为此,在实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结合教学实际对课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坚持国学经典诵读,培植民族文化基因。
利用每天的语文早读课开展10分钟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三字经》、《笠翁对韵》、《百家姓》《弟子规》等,和谐的音韵、琅琅的书声唤醒着沉睡已久的传统文化意识,植根在我们血脉中的古老而又最有生命力的文明感染着所有的教师与学生。
2.整合教材内容,提高学习情趣。
在教学实践中,或读写结合、或主题整合、或课内外相融,对教材内容的安排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同时从课外选择一些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难易适度的文章进行补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三、 加强课型研究,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融为一体
依据语文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确立不同的基本课型,目的是为了强化语文实践,将语文实践作为教学主线,即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同时可以使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在对语文教学的任务有较为全面认识基础之上,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1.阅读扩展课。每周固定一课时,落实自读课本、报刊杂志、名著等的阅读,以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同时开展阅读交流等活动。
2.写作指导、实践课。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写作能力为目标,创设情境,读写结合,拓展视野,激活思维,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和年龄特点,指导、实践、评改。
3.口语交际课。每节教读课课前3分钟说话训练,单元口语交际专题训练。
四、倡导重读经典,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面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缺失,面对语文教育回归民族化的道路,每一个具有责任意识和民族精神的语文老师都不会无动于衷。如果语文教师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感情,没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怎么能够能把古今中外经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怎么能够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因此,笔者认为,重读经典,悉心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是我们今后坚持语文教育走弘扬传统文化这一民族化道路的关键所在。
五、优化环境,营造氛围,使学生浸润在民族文化的熏染中
笔者认为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使校园环境充满朴素的书香氛围,有利于学生浸润在传统文化的光辉中成长。因为学校文化是学校通过校园环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因素,它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应该在绿化、净化、美化校园中突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通过环境的营造使学生受到熏染。如在教室及楼道的墙壁上张贴古今中外名人画像、对联、古诗文名句等书法作品(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陋室铭》等等),墙报上定期开辟“中华传统文化快餐”一角,建设班级图书角。黑板报、宣传栏、讲座海报等使学校增添了文化气氛,这些都会使学生在学校特有教育环境中得到情操上的陶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把弘扬传统文化做为己任,结合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的把它融入到实践当中。让学生逐渐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因为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是熔铸在我们血脉中的“根”。◆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标准》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