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包法利夫人悲剧的实质

2009-06-25王晓君

管理观察 2009年35期
关键词:李健吾包法利道尔

王晓君

摘要:浪漫的天性和美丽的外表与其说是包法利夫人骄傲的资本,不如说是摧毁她生活乃至生命的武器。平淡安宁并不是人人都向往的生活,透过包法利夫人一次次狂热追寻爱情的失败,不难看出包法利夫人所要追求的那种幸福感,本质上是不存在的。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存在,包法利夫人在对自己和生活的绝望中走向毁灭。

Abstract: Romantic nature and beautiful appearance are cruel weapons, which destroy her living and end her life, rather than proud capital. Perhaps everyone is longing for high-spirited life of passion, not a dull life. Through the fanatical pursuit of love of Madame Bovary,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 happiness of Madame Bovarys pursuit is non-existent. Living on her despair of herself and life, Madame Bovary is dying.

关键词:理想爱情物欲绝望

Key words: Ideal LoveMaterialism desperateness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1821-1880)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后被世人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夫人出嫁之前的闺名)是一个漂亮的乡村姑娘,是父母唯一的孩子,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有这些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似乎都可成为其今后跨入幸福婚姻的条件。然而事情远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爱玛不仅没有因此获得幸福,反而因此坠入无法自拔的幻想中,向往的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在这无法跨越的横沟面前,爱玛一再沉迷,在潇洒浪漫的烟雾弹生活中,耗尽了自己的所有。当残酷的现实铺陈在她面前时,剩下的只是对生活的绝望,进而将包法利夫人推向死亡。

一、幸福的幻想

年轻、漂亮、有知识的爱玛向往、追求理想中的爱情,原本无可厚非,只是这样的追求如果驰骋在漫无边际的原野,不免会让人迷茫,从而失去自我。爱玛耽于幻想,对自我没有足够的控制力,19世纪中期的法国,贵族的一切仍旧活跃于世,浮华的生活依旧是许多女人追求的主题,搅扰了众多虚荣浮躁的心。那个时候,“法国的女子教育由教会主持,一般妇女没有机会受到正式教育。”①P17爱玛十三岁时被父亲送进了修道院,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爱玛的父母希望漂亮聪颖的女儿接受教育后,可以找到较好的夫婿,虽然有些人指责爱玛父母的异想天开,“自命不凡,自己无法涉足上流社会生活,却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把她送到附近一个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他没想到,这反而毁了女儿一生。”②

人的愿望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差距,但父母期盼儿女有好的归宿是不可指责的。生活对某些人来说,无知也许就是幸福的。为卢欧老爹(爱玛父亲)所始料未及的是,教会的教育进一步发展了爱玛幻想的习性。正如作者在书中说到的那样,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她必须从事物得到某种好处;凡不能直接有助于她的感情发泄的,她就看成无用之物,弃置不顾,——正因为天性多感,远在艺术爱好之上,她寻找的是情绪,并非风景。”③P33和众多书中描述的修道院枯燥乏味的生活感相反,爱玛没有感到压抑,反而很喜欢那里的生活。听一个来修道院做女红的老姑娘讲故事,看她带来的传奇小说……一切的一切让爱玛整天沉迷在自我编织的虚幻世界中,在那里品尝着风花雪月,感受着浪漫温情,体会着心潮澎湃。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儒勒·德·戈吉耶由小说而发明了“包法利主义”这个名词,即“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当虚幻的世界面对强大的现实问题时,爱玛的一切设想终究被撕得粉碎。

二、命运的感慨

母亲去世后,爱玛回到父亲身边,在乡间过起了平淡的生活。正在万念俱灰之际,遇见了查理,即包法利先生。爱玛幻想着幸福近在咫尺,爱情触手可及,但随着婚姻生活的开始,一切化为灰烬。细水长流的婚姻生活,在追求浪漫激情的包法利夫人来说,是这样的无聊与煎熬。可在包法利先生的心目中,他是多么感激上苍为他安排的第二次婚姻。他深爱着包法利夫人,尽管被福楼拜说成是一个人行道一样呆板的人,但他仍旧以他最大的极限去爱着自己的妻子。他风里来雨里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挣钱养活家庭,看见妻子闷闷不乐,以为生病,先是看病,再是举家迁徙。在爱玛分娩之前,包法利先生感到自己“太幸福了,再也憋不住,站起来,搂住她,摸她的脸,叫她小妈妈,想同她跳舞,于是半笑半哭,尽他想得起来柔情蜜意的戏言戏语,说个不停。他想到生孩子,心花怒放。他现在什么也不缺了。他经历到全部人生,于是坐在人生一旁,悠然自得,尽情享受。”④P82天性愚钝的包法利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去爱着爱玛,但这远非爱玛所需,她感慨自己为什么结婚,伤心为什么会嫁给包法利这样愚钝的人。

生活于已为人妇的爱玛而言,总是有太多的不满与遗憾,她所企盼的生活,就像夜空中盛开的烟花一样,绚丽多彩;就像烟雾弹留给人们的虚无飘渺一样,朦胧美好。她不甘心就这样生活下去,依旧盼望着生活的涟漪,渴望着爱情的降临,恰巧那时遇见了永镇年轻的文书赖昂,可是赖昂显然和爱玛渴求的爱情相差甚远。在爱玛看来,爱情“应当骤然来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仿佛九霄云外的狂飙,吹过人世,颠覆生命,席卷意志,如同席卷落叶一般,把心整个带往深渊。”⑤P94就在她渴望闪电般爱情之际,罗道尔夫这个风月高手粉墨登场,爱玛不假思索地走入这个人的怀抱。在这场爱情游戏中,爱玛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希望,她“对他一味倾倒,自己也是一个劲儿癫狂;一种极乐世界,她待在里头,昏昏沉沉;这类似一种酒,她喝得醉醺醺,灵魂泡在里头,皱成一团,好像克拉伦斯公爵,泡在马尔法兹酒桶里一样。”⑥P181

耽于爱情的遐想,挥霍无度,最终在各种债务账单的压迫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爱玛与包法利的婚姻中,真正的受伤者是包法利先生,他深爱着妻子,背负起沉重的账单,在得知妻子所做的一切时,依旧爱着妻子,甚至想把自己变成罗道尔弗。包法利夫人的一生正如包法利最后说的那句话一样简短——“错的是命!”⑦P334

三、无路的爱情

包法利夫人并没有意识到和罗道尔弗的交往只是一场爱情游戏,“他们伟大的爱情,从前仿佛长江大河,她在里面悠游自得,现在一天涸似一天,河床水少,她看见了淤泥。她不肯相信,加倍温存。罗道尔弗却越来越不掩饰他的冷淡。”⑧P161正如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所说的那样:“过去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它已经过去。但是女人从来不知道幕已落下。总还想演个第六幕。那戏已是夜阑人散,她们却还想演下去。要是她们如愿以偿,每一个喜剧都会以悲剧而告终,而每一个悲剧也都会变成闹剧。”

遭遇冷淡后的包法利夫人,开始反思这场婚外情。她原以为丈夫可以通过给人治好跷脚而一举成名,始料未及的是那人却因此丧失了一条腿。包法利先生对自己失望之极,可妻子不但不安慰心惊胆颤的丈夫,反倒越发怨恨起来。她再次投向情人的怀抱,丝毫没有一点内疚,反而觉得理所当然。这场爱情游戏以罗道尔夫的退出落了幕。

对于罗道尔弗来说,包法利夫人是一个不错的情人,但他并没有将她视为终身的伴侣。在罗道尔弗的心中,也许压根就没想过要找一个终身的伴侣。他追求的是不断变化的生活,不想为一个女人所羁绊。而包法利夫人说到底还是一个追求理想婚姻的女人,她希望在这份爱情中得到永久的安慰,希望永远可以和罗道尔弗这样缠绵,因此,在爱情的新鲜期过后,罗道尔弗便拂袖而去,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给包法利夫人所想要的安慰。当爱玛试图抓住那些即将逝去的恋情时,反而失去得更快。如王安忆在重读《包法利夫人》时写道的那样:“忠实的写实就是这样不留后路,它消灭了温情的感伤主义挽回局势的些许机会。现实生活不会顺应爱玛的幻想,有所改变,她不注意它还好,一旦注意便是迎头一击。”⑨

包法利夫人重病一场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生活。她暂时放开了心中的那份渴求,习惯了没有罗道尔弗出现的日子,但这并不代表遗忘了逝去的一切。一旦受到外界的某种刺激,这种埋藏在心底的思念洪流仍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莱昂,这把由包法利夫人胸中燃烧的熊熊火焰,最终焚烧了她。福楼拜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他看来,“激情成不了诗,……你对某一事物感受越少,你越有能力把它照原样表现出来。”⑩

四、绝望的生活

包法利夫人走向死亡的导火线是因为债台高筑,但其悲剧发生的本质在于她对生活的彻底绝望。包法利夫人深知和罗道尔弗、赖昂之间的狂热不是理想爱情,但就是无法自拔,她迷恋肉体和感官的快感,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这样的生活表面上是激情,实质上却是枯燥,只是这样的枯燥似乎比平淡生活的无聊包装得好些罢了。

包法利夫人把情人作为理想的寄托物,试图在情人们身上找到自我所追寻的理想爱情,可不仅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加速了她的毁灭。“从美学悲剧性看,她的本质就是自我保存和自我超越的欲望。”11追求更好的生活本无可指责,但置一切于不顾,那就颇为自私,作为社会中的人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要对自我的整个社会关系负责。包法利夫人的随心所欲,丈夫和孩子全部搁置于角落,她忘记了妻子和母亲的责任,试图和自我的命运抗争,无奈总是一次比一次堕落得更厉害,只有死亡的弥留之际才感受到“一切欺诈、卑鄙和折磨她的无数欲望,都和她不相干了。”12 P304

理想与现实是一直缭绕在人们的脑海,我们在追求理想的同时,总是被现实的各种难题而击退,尽管不是每个理想都可以成为现实,但是那些脱离了现实的理想,在成为人们幻想的同时,也宣告了其泡沫的本质。也许只有在美好的童话故事中,我们可以目睹灰姑娘变成美丽的白雪公主,但在以物质为终极目标的现实世界里,灰姑娘成为白雪公主几乎就是不存在的,可这并不妨碍我们想象自己成为白雪公主,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就在于她把这种想象诉诸于不可能实现其梦幻的现实。福楼拜将自己对现实的这种厌恶和绝望培植在包法利夫人身上,从而最有力地实现了对残酷现实的表露。◆

注释:

①(法)福楼拜著. 李健吾、何友齐译.福楼拜小说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9.

② 刘丽琼.戴着镣铐跳舞——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追求[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

③ (法)福楼拜著. 李健吾、何友齐译.福楼拜小说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9.

④ (法)福楼拜著. 李健吾、何友齐译.福楼拜小说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9.

⑤ (法)福楼拜著. 李健吾、何友齐译.福楼拜小说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9.

⑥ (法)福楼拜著. 李健吾、何友齐译.福楼拜小说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9.

⑦ (法)福楼拜著. 李健吾、何友齐译.福楼拜小说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9.

⑧ (法)福楼拜著. 李健吾、何友齐译.福楼拜小说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9.

⑨ 王安忆.残酷的写实——重读《包法利夫人》.读书.1999/11.

⑩ (法)福楼拜.1852年7月6日致路易斯·科莱函[Z].

11 郑洁玲.理想转嫁与现实超越——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J].唐都学刊.2006/5.

12 (法)福楼拜著. 李健吾、何友齐译.福楼拜小说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9.

猜你喜欢

李健吾包法利道尔
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李健吾
朱自清让学生转系
听李健吾谈《围城》
理解一个窝囊废
——谈《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医生身份设定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包法利夫人》赏析——人物多样的爱情观
韩石山先生谈李健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