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落实 跟踪整改 高位推动县级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
2009-06-25江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江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为进一步推动我省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精神,省政府下发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做好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省级综合督导评估的通知》,建立了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这一重要举措实施以来,我省教育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教育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一、基本做法
经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制定了《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评分细则》。各县(市、区)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做好接受省政府督导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每年开展自查自评,设区市政府对所辖县(市、区)进行了复查复评。
自2006年起,我省每年对随机抽签确定的20个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开展省级综合督导评估,并将督导评估的结果作为政府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获得优秀等次的前三名,省政府授予“江西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并分别给予30万元的奖励经费;对不合格等次和问题较多的县(市、区)进行重点跟踪督导,限期整改;对问题严重的,根据有关规定,予以通报批评或给予县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相应的行政处分。三年来,共有上高县等10个县(市、区)先后获得省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南丰县等10个县(市、区)先后获得省政府的通报表扬。
(一)把督导评估的着眼点放在推动县级政府全面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上
督导评估工作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县(市、区)的党政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文件精神,认真研究和掌握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分细则,全面审视近几年来的教育工作,总结成绩和经验,找出差距和不足,并亲自挂帅抓紧进行整改和补课。各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明确了责任,消除了过去那种认为“教育工作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事”的认识,在党委、政府的统筹下,加大了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力度。这种高位推动,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诸多问题的解决。
(二)把督导评估的着力点放在推进县域内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上
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分细则紧紧围绕县级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在领导职责、经费投入与管理、办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管理及各类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将评估的指标与评分依据尽量予以细化和量化。评分细则强化对县、乡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的检查,使县级政府的教育工作全面体现在县域内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上。
(三)把督导评估的方法放在求真务实上
一是组织精干队伍,培训评估业务。抽调省督学及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督导评估组,并实行区域回避制。同时,聘请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劳动厅、省人事厅(省编委)有关处室负责同志担任评估视导员。对抽调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评估组成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评估办法和技巧,并对个别特殊情况统一衡量标准,以减少组与组之间评分差距。二是创新工作机制,严防弄虚作假。在监察部门和新闻媒体监督下随机抽签确定被检县(市、区),对受检单位比较关注的抽查当天受检乡镇,改为每天早晨出发前30分钟临时随机抽取,避免了一些地方临时“应对”和弄虚作假的可能。三是坚持评估标准,突出检查重点。一方面,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实事求是,全面评估;另一方面,依据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新形势,突出评估重点,对尚未接受评估的县(市、区)形成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四是重视意见反馈,狠抓评估整改。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成绩和亮点,给予充分肯定;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向县政府主要领导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通过“回头看”的方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督促,狠抓整改工作,主要针对督导评估时指出的相关问题的整改情况,特别是对补拨的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督查。
二、主要成效
由于督导评估工作紧紧扭住“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育发展环境等方面,强化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查,把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突破口,“奖先促后”,在全省上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推动了我省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各地把迎接省检作为推动县域内各类教育发展的契机。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常委(务)会,专题研究教育投入、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改革等重大问题。党政主要领导对迎评工作做到了“三个亲自”,即亲自学习文件要求和评分细则,亲自审视教育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和查找差距,亲自抓整改;履行教育职责做到了“三多”,即对教育批示多,专题研究教育多,深入学校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多。如德兴市2008年的一次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解决教育问题就达16个;南昌市青山湖区四套班子2008年20多人次深入学校调研并现场办公。进一步制定完善乡级政府和县政府职能部门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教育工作列入考核指标体系,各职能部门都尽职尽责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县、乡和部门对教育工作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理顺关系,“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许多县(市、区)及时作决定、下文件,将执行较难的教育经费统筹和教师队伍统管权,在接受评估之前归口到县教育行政部门。九江县、景德镇市珠山区、铅山县等已将中小学校长归口教育部门管理。靖安县、修水县、高安市等已建立了教育经费核算中心,其他受检县(市、区)的管理体制也得到巩固和完善。南城县在2006年接受评估前夕,多方筹集资金442万元,使教师工资旧欠成为历史。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后,乡镇责任依然不减。石城县丰山乡筹措资金380万元搬迁中心完小。吉安县油田镇自筹资金716万元用于油田中学的新校舍建设。
(三)广筹资金,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
各地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投入上坚持向教育倾斜,深挖潜力整合资源,普遍采取财政拨款、增资增项、社会捐助、市场运作、土地置换等形式广筹教育资金,保证了教育投入的不断增长。同时,将教师地方岗位津贴、教师医保和住房公积金等单位负担部分列入县级财政负担,做到逐步到位。三年来,各受检县(市、区)共新增教育投入6.4亿元。其中:解决教师待遇6880.29万元,购置音体美器材、图书资料和教学仪器电教设备1.82亿元,校舍和校园容貌、环境改造资金1.73亿元,解决“普九”欠债1717.5万元,补拨所欠各种教育经费20021.815万元。如南康市、寻乌县等地教育总支出占GDP的比例,近三年每年都超过4%。
(四)对照标准,查漏补缺,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一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各地坚持危房改造与学校建设、布局调整、改造薄弱学校相结合,多方筹集资金并拨出专项资金新建扩建中小学校舍。高安市先后投入2亿多元,完成了校容校貌改造和校建项目94个;青山湖区投入1.3亿元,新改扩建学校26所;铜鼓县投资3300余万元,建成了山区寄宿制学校26所。南昌市东湖区统筹规划学校网点,投资6000多万元新建、扩建和改造学校。九江县结合灾后重建,筹集资金1.59亿元用于网点调整;于都县将督导评估时存在的6000平方米三类危房全部改造完毕;靖安县投入校建资金4980万元,新建校舍5.73万平方米,维修校舍1.86万平方米。全省乡村真正做到了“最好的房子是校舍,最好的环境是学校”。二是加强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三年来,各地学校装备有了较大改观。高安市先后投入3100多万元,用于添置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和计算机的装备;青山湖区近三年共投入2350余万元用于信息技术装备、图书资料和音体美器材配备,以及实验室改造、实验橱柜添置和教学仪器配备;赣州市章贡区拨付15.9万元为农村中小学配置20台钢琴;德兴市购置36台钢琴装配在中心小学和初中。三是积极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城区大班额现象有明显好转。德兴市投入4500万元用于城区教育网点调整项目建设;青山湖区投入6000多万元新建了京东学校;东乡县投入1.16亿元新建北港小学等学校;宁都县投入1500万元新建宁都四小,扩容宁都二小;井冈山市投入3000多万元兴建井冈山实验学校;新干县投入2500万元新建实验小学。
(五)师资配备受到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中小学教师得到比较科学合理配置,坚持按生源流动和教学需要调整教师编制,逐步缓解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逐步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业务素质都有明显提高。仅2007、2008年,各受检县(市、区)新招教师达4011人,充实了农村中小学和边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井冈山市在超编200多名教师的情况下,为解决急需学科师资,共调入和招聘教师62名。靖安县在教职工满编的情况下,优先招聘紧缺专业教师,补充本科学历教师32名。教师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清退在编不在岗人员和代课教师,公开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行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教师“支教带教”、新进教师主要补充农村中小学等措施,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会昌县清退代课教师246人;修水县清退68名经商务工的离岗教师。寻乌县开辟教师“双向交流渠道”,启动城区中小学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工程。
(六)统筹兼顾,全面提升教育整体水平
各地按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认真查找本区域整体教育发展“短腿”,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不断完善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机制,办学层次和质量得到了整体提高。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入学率进一步提高,辍学率进一步降低。高中教育得到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学校规模、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都得到明显提高。新干县投入1亿元,兴建了6000名学生规模的新干中学;东乡县先后投入6000多万扩建改建实验中学。学前教育得到强力推动,县级公办示范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不断改善,规模不断扩大,保教质量稳步提高。崇仁县投入800多万元异地新建高标准县级幼儿园,该园被评为市一级一类幼儿园;进贤县幼儿园投入1300多万元兴建一流公办幼儿园,带动了全县民办幼儿园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