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之我见
2009-06-25章双承
章双承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有警世之举:一只鸡,一堆米,他先捉住鸡,按住它的头,硬迫它吃米,结果鸡不但没吃,反而使劲地把头往后缩,后来陶行知先生放开了鸡,让它自己觅食,结果鸡自己啄起米来。故事道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即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无及多少。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下面我就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谈点滴体会:
一、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开场白”,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采用故事导入法,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导入新课:兔妈妈有2个孩子,一天,它到菜地里拔了12个萝卜,它想考考2个孩子,于是就说:“我想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你们,我有3种方法,一是把12个萝卜平均分成2份,给你们每人1份;二是平均分成6份,给你们每人3份;三是平均分成12份,给你们每人6份,你们喜欢哪一种分法?”小兔刚听完,就争着要第三种分法。大家想想,小兔的想法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兴趣高涨,经过讨论都认为三种分法是一样的。我接着问:“为什么呢?”这一问,便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渴望解开其中的奥秘,为其学习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二、制造悬念
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悬念,学生才能生疑,才能要求释疑,才能产生求知欲,才能激发兴趣。创设悬念,不仅仅在课的开始,而应在教学中的全过程通过不断设置悬念、揭示矛盾,使学生的兴趣持久保持。例如在教学“推导长方形周长公式”时,在学生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后,我出示了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要求学生自己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有三种方法:①8+6+8+6,②8×2+6×2,③(8+6)×2。我在肯定这三种方法后,提问哪种方法好?为什么?这样创设悬念,使学生的兴趣始终能够保持积极兴奋的状态。
三、运用媒体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激发学生兴趣带来了契机。它能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且音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因而在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能引起他们的强烈注意和极大兴趣。多媒体那优美的乐曲、动感的画面能够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一课时,我出示了一道找错题,上面配有实物,带有小朋友的朗读,学生在听朗读时个个聚精会神,不一会儿就找出了错误。在这里,同龄人的声音和一个可爱的实物画面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思维特别活跃,很容易接受新知识。
四、动手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掌握数学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而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直径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先测量自己手中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然后测量直径,再组织学生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测量,学生从前面的三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中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最后我稍加点拨,学生很快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并自己推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五、组织讨论
课堂上的讨论,是思维的最好媒介,它可以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可以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例如学习“圆面积的计算”后,我让学生想办法计算校园老榕树树干的横截面积。有的学生说:“要砍倒大树才能测量半径,知道了半径才能根据圆面积公式S=πr求出横截面积。”另一些学生则提出反对意见:“砍树不是好办法,应该在不砍树的前提下讨论这个问题”。大家就此展开讨论并得出结果:先测量出树干的周长,根据圆周长公式C=2πr便可求出树干的半径,再应用圆面积公式就可求出树干的横截面积。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学到了新知识,还培养了动脑、动手的能力。
六、联系生活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我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值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七、体验成功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数学学习中,学生同样渴望成功,以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特别是平时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多给予关注。如果教师忽略了他们,他们的学习困难就会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就会对数学失去信心,成绩也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在讲到每一个知识点时,须紧紧抓住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份七巧板,并在课堂上自由创作,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画在纸上展示给全班同学。对那些学困生,教师要适时地多鼓励,多表扬,使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成功的愉悦之中,尽情体验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才会有兴趣,有了兴趣,学好数学才有可能。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多样教学方法,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