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盖曼笔下的孩童成长圣地
2009-06-24王小萍
王小萍
今年1月26日,美国图书馆协会官方网站正式宣布英国幻想小说作家尼尔·盖曼的《墓地的故事》(又译《坟场之书》)荣获了2009年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该书由哈珀·柯林斯儿童图书出版社出版,由戴夫·麦基恩插图。评奖委员会对该书的评价是:作为一道甜美的、将谋杀、幻想、幽默和人类向往融为一体的大餐,无名氏·欧文斯的故事是用一种魔法式的、鬼魂萦绕心头的散文方式叙述出来的。一个被古老的杀人团伙定为屠杀对象的男孩逃进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墓地,被那里的鬼魂居民保护并养大。
尼尔·盖曼创作颇丰,尤其擅长写科幻、奇幻小说。主要获奖作品有《星尘》(1999年,获创神奖)、《美国众神》(2001年,获雨果奖、星云奖、布拉姆·斯托克奖)、《卡洛琳》(2003年,获雨果奖、星云奖)。《卡洛琳》被制成动画片后,一个月之内就获得了近七千万美金的票房。在科幻、奇幻创作方面的专长使尼尔·盖曼拥有了无数读者,并被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赞誉为“装满了故事的宝库”,《文学传记辞典》也将他列为十大后现代作家之一”。(北汉王,尼尔·盖曼,百度百科2008-10-03)
《墓地的故事》体现了后现代作品常有的拼接特征和奇幻小说的无限幻想力。说它拼接,是作者承认一开始是从第四章开始写的,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能否完成,是10岁女儿的好奇推动他往下写着。故事以谋杀作为开局、穿插和终结点,杀手只出现三次,从而保障了故事的焦点可以集中在波德(无名氏“Nobody”缩写名叫波德Bod)从蹒跚学步的男婴成长为一名魔法高深的少年能人的过程。这可能就是该书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大奖的原因。它拥有了少年文学作品的普遍特征:母题是成长,少年的成熟过程中必须经历磨炼。作者的灵感源于23年前居住在英国时的偶然经历。当时两岁儿子骑车惟一安全的地方就是当地的一块墓地。盖曼看着儿子快乐地玩耍,被人间以外的宁静氛围深深打动。在鲁德亚德·吉卜林著名的孤儿被野兽养大的《丛林之书》的启发下,他萌发了写一部无家孤儿被墓地精灵收养的故事。
说这部作品奇幻,因为它颠覆了人们对墓地的一般认识,把以往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令人恐惧、凄凉的墓地变为了孩子成长的宁静圣地,从而使小说拥有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吴何有,玄幻与魔幻、科幻、奇幻的区别,百度百科2009-06-12),如:采用多种方法将残酷的现实与奇异的幻景结合起来。小说中人间与墓地环境的颠倒就属于这类,作者经常变现实为神话、梦幻、荒诞;出场人物来去蹊跷,死人可复活,鬼魂能与世人对话。正如纽伯瑞评奖委员会主席罗斯·微·特列维诺所指出的:“在这个美妙的、缓慢的故事中,一个叫无名氏的孩子、一个杀手、一个墓地与一些死人是一个完美的拼接”。
该书从构思到完成花了20多年的时间,几经提笔停笔的反复,盖曼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后来在朋友和专家的建议指导下,盖曼终于完成该书,媒体将该书誉为其经典之作,说它在轻快、有趣中掺杂着瞬间的恐怖。全书共分八个章节和一个插曲。每一章节波德都长两岁,直到16岁返回人间。主角是被追杀的男孩。吸引读者的不仅是探询谋杀的目的,还有人间孩子怎样在阴间鬼魂的保护下成长的问题,这正是该书在奇幻创作方面的突破。在盖曼笔下,墓地是一个宁静和谐的社区。鬼魂们有长幼尊贵之分、也要做慈善,对遗孤充满了同情和爱。因此,他们收养保护这个婴孩,教他法术。人间与阴间的景象颠倒真正体现了作家的创作初衷,即: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只有墓地能还人一片宁静。
故事的另一吸引人处是叙事对话中穿插的幽默。首先是取名。众鬼魂为了避免来自人间的伤害,最后给孩子起名为“无名氏”,英文“Nobody”的意思是没身份、不起眼的人。没有人愿意叫这样的名字,只有像波德这样不识人间烟火的孩童才会接受,并毫不忌讳地把名字告诉他碰到的第一个人间女孩丝卡莱特,令对方大笑不止。在交谈中,波德和丝卡莱特都对对方生存的世界产生了浓厚兴趣。丝卡莱特对波德不知道年龄,也从未过过生日感到奇怪。波德一岁六个月刚会走路时就逃到了墓地,怎么有机会过生日呢?而丝卡莱特又怎能理解他的经历?波德对人的分类的猜测也让人忍俊不禁。代课教师卢佩斯库小姐问他人分为几类?波德不加思考地说:“有活人,有死人”,看到对方不满意,他又试探地添加说:“还有猫?”这个在墓地里成长的男孩儿,除了能区分死人和活人之外,惟一能见到的生灵也就是那些偶而闪现的猫了。
墓地作为波德的理想成长地和学校可谓是盖曼的奇想。他笔下的墓地同真实的人类社会相仿,波德在其中学习、成长并了解到人情冷暖,学会了感恩和爱。从墓碑上所刻的名字和生卒年代中,波德学会了识别英文字母、罗马字母和数字;然后是魔法防身术的练习,包括隐身术、滑翔术和梦魇术(一种左右别人做噩梦的能力)。这些本领使他抵抗了人间学校大孩子的欺负和杀手杰克的追杀。墓石下死者的生命之谜也成了波德学习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最好教课书。在探索最早到墓地安身的死者时,波德发现凯尔特人先于罗马人到过这里;在游历各墓穴时他又发现死者因生前的身份不同在死时得到的归宿也不同。有的墓穴建在所谓的圣地上,而身份地位低下的人则被葬凡人之地的角落里。于是墓地就有了普通坟、墓室和高贵的陵墓之分。波德还发现,高贵的人不一定总是友好的。宴请过他的美国第33届总统和中国皇帝在关键时刻弃他而逃。而被错打成女巫的丽莎·罕普斯特克却在他腿摔伤后善良地为他疗伤,于是波德发誓要攒钱为丽莎买一块墓石,好让她有个名分。
尽管血案只是支撑故事主线的点缀之笔,探询波德一家被杀真相也是读者放不下此书的原因之一。盖曼设置的这一悬念非常成功。杀手杰克假装要协助查找真相而接近目标,最终丝卡莱特查到了血案的报道,而波德也了解了自己的身世,决心复仇,并在监护人和墓地所有鬼魂的援助下杀死了杰克。
从以上的创作技巧来看,《墓地的故事》的确是盖曼历时20余年反复打造出来的上乘之作。虽然有人质疑以血案开篇是否适合少儿阅读,但由于作者对谋杀做了冷处理,而把重心放在了波德成长的历程上,使书读起来并不像一部谋杀探案集,血案只是起到了营造悬念和制造紧张气氛的作用。波德与鬼魂的对话使读者轻松了解到很多英国的历史与文化。在盖曼笔下,墓地魔幻地变成了宁静、祥和的孩童成长圣地,而人间却充满了屠戮、欺诈和羞辱。空间上的颠倒虽然只在奇幻故事中才会出现,但盖曼也许想从某种角度表明:现实世界还不足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和谐的空间,有时他们碰到的人还不如墓地中的鬼友好。
总的来看,《墓地的故事》被接纳为童书并获奖对业界有些震撼,因为魔幻、奇幻小说均属于畅销书之类,在盖曼之前,只有英国女作家罗琳曾获得过成功,但她并没有被授予纽伯瑞奖。魔法的应用虽可以帮助势单力薄的少年暂时战胜恶人的挑衅,起到一定的渲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给他们以智慧。因此,此类小说往往因过分恐怖或离奇极受孩子们的欢迎,却不受成人的欢迎。然而盖曼的墓地传说是以英国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对人间与墓地的反差描述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写鬼魂收养孤儿是想构筑一种奇特的童话,对波德的刻画逼真可信,波德的成长也典型地反映了美国成长小说的模式——少小离家、历经磨难、总有先知般的领路人指导、最终磨砺成人、开始新的旅程。基于此,《墓地的故事》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它在惩恶扬善方面可谓偏于传统,但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了大胆的奇幻、魔幻手段。盖曼还经常应邀朗读自己作品,与青少年甚至成人读者都有广泛的接触,了解他们的喜好。值得一提的是,盖曼对中国的《西游记》有着深厚的兴趣,他已几次造访中国采集民间传说,而他下一部书将写中国,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