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2009-06-24武淑敏
武淑敏
新课程注重学生个体发展,提高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它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并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受益的基础。因此,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古人云“知书达理”,认为把书读好,知识丰富了,就能明事理,同样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仅靠几册课本,仅靠几节语言课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语文教学只有从培养能力入手,把课内与课外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一、课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教师的引导,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追求更有效和更有能力是人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就是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1、师生合作锻炼能力
过去的语文教学是常常靠师生问答来推动的,教师总是高高在上,提问又总是围绕课文内容进行的。于是,学生只要读懂了课文,基本上就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失去了探究学习的机会。因此,学习语文、学习语言只是浮光掠影,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始终在机械、被动地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纸上谈兵。语文教师应该明确一点,学生学习的过程一方面是暴露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自学地以有效的方法给学生营造足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初步构建“自主、探究、合作”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听能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因此,语文课上尝试着放开手,凡是学生能记的,凡是学生能做到的,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使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例如:教学汉语拼音时,大胆的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课上学生们拿着声母、韵母卡片在教师里做“找朋友”的游戏,看谁找的朋友多,大家自由练习拼读,共同摸索拼读的规律,教师也加入其中。师生互教互学,兴趣盎然。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此时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一节课下来,不仅大量练习了拼读,而且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了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习的能力。
2、教师引导提高能力
夸美纽斯指出:“师傅并不用理论去耽误他们的徒弟,而是从早就叫他们去做实际工作:比如他们从锻炼去学锻炼,从雕刻去学雕刻,从画图去学画图,从跳舞去学跳舞。所以,在学校里面,应该让学生从写字去学写字,从谈话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学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这样以来,学校就可以变成忙于工作的工场,凡是努力获得了成功的学生就可以体验到一句成语的真理,就是:我们同时形成了我们自己,也形成了我们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方法,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如《鸟的天堂》第二课时的教学,选择描写榕树的两个自然段作为训练点,训练学生描写事物静态的能力时,删去体现榕树特点的几个词语,要求学生阅读、思考、议论这样做“行不行”,其实就是向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学生在思考完成这个任务时,就要思考删去的词语在语言中的作用,这时,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被有力地激发了;接下来他们就要通过阅读、思考、议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明白作者是抓住榕树的特点描写它的静态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有了感受和领悟;然后,学生又在默读、听读、齐读等语言实践中,巩固了这种认识,并向语言感受能力转化,这在理解写树叶特点那个自然段时,已经有所体现。这个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学生同时学到了作者忠实于事物本来面目的求实精神,也受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熏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有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一定会养成课上自觉动脑筋的好习惯。
二、开展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课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课外阅读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应课外阅读中得到拓展延伸,良好的课外阅读能使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倍增的效应,不但有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课外自主学习是教学活动的延伸,要求学生运用已经习得的方法和规律,自觉地、主动地阅读课外读物,这正是他们运用学习方法形成能力的重要一环。
1、介绍好书,激发阅读兴趣
应针对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向他们介绍图书时,或用几句精练贴切、富有诱发性的语言激发其求知欲,或向学生娓娓讲述文章中的一段引人入胜的情节,或饶有趣味地介绍文中的一个人物,用扣人心弦的解说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把他们引入一个无比瑰丽的书的世界。书读出了新意,课外读书学有所获。
2、背诵名家名篇
当代学者程千帆说过:“背诵名篇,非常重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他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远。”程先生的话很有道理,让学生背一背经典名著,可以不求甚解,但求熟读成诵,作为一种可以终身去感悟、理解、受益的文化储备,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全面发展会大有益处的。名篇的推荐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的拓展延伸结合起来,把课内的基础学习与课外的阅读结合起来,宁精勿滥,注重实效。
3、注重摘记有关内容
学生读书后,总会有值得记录的内容,这时引导他们把趣味成语、歇后语、格言警句、文辞优美的片段,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材料库”,随着时间的推移,“材料库”里的东西会不断得到充实,当需要它的时候,它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来。
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让所有的孩子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