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教学,不要矫枉过正
2009-06-24翁伟炯
翁伟炯
摘要关于运动技能教学的争论,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焦点与热点。它既是教师所困惑的问题,又是专家所重点研究的课题。从“淡化技能教学”到“注重技能教学”,难免会有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的趋势。本文试从实践的角度加以理性分析,力求探讨如何把握体育技能教学的度。
关键词体育 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 运动技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争论。这些争论不仅表现在理论观点上的分歧,也表现在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不同认识。尤其是关于运动技能教学的争论显得更为突出。体育教学的直接依据是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体育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既没有对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作出严格的规定,也没有学习每个运动技能的具体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这对于长期依据“体育教学大纲”从事教学活动的体育教师来说,难免会觉得无所适从。当学术上论争的问题与实践中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纠缠在一起时,使我们原本激情投入改革的一线教师陷入迷惘,这对改革的继续深入是十分不利的。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学习、领会课标的精神,关注技能教学的客观性、实效性。避免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切又回到老路上来。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和基层的教研员,需要作理性的实践和思考,不能一味被专家们的不同观点的言论所左右,更不能做“墙头草”随风两边倒。
一、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技能再认识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界定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作为手段,这些技能是实现健康目标的主要载体,离开了技能,体育教学就失去了目标实现的基础。同时,动作技能是人类知识的一种特殊形态,离开了技能教学,体育教学也就失去了作为学科存在的意义。体育技能是体育这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位,是我们体育学科的精髓。可见,体育技能的教学在体育新课程中仍然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之一。但是由于新的体育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技能教学的理念也必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我们体育教师需要做的是,在教学中注意方式、方法,注重教学过程,在兼顾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智慧投入,提高课堂的生成性。从而促进技能教学的深刻变革。
二、正确把握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技能教学的度
(一)加强技能教学的过程化
当技能作为教学的目的转变为教学的手段后,我们的体育教学活动关注的已经不是技能学习的结果,而是技能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体现。运动技能的教育价值,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性得到充分激发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品质,因此艺术化的教学是运动技能价值实现的必要保证。例如篮球技能的教学,从情感因素来看,学生对篮球运动是从它作为一个游戏或比赛的整体来认识的,在学生看来,孤立的单个传球、运球或投篮技术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篮球游戏或比赛过程中才能体验和感悟到每个技术环节的要领、方法和作用;从篮球教材隐含的教育价值来看,篮球运动所能培养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协作精神等也只能来自于学生主动参与下的游戏活动中。当然体育教师必须对每个运动技能隐含的教育价值和情感因素作出正确的判断,例如不能为了磨练学生的意志而损害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事实上多种多样的体育技能所隐含的教育价值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必须根据各种技能的特点和功能在价值追求上有所侧重,并通过多样化的技能教学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防止技能教学的竞技化
学校,并非是运动训练基地,因而无须履行严格的竞技运动规则。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教学目标定位应在突出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要防止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技术规范和技术细节的训练式、成人化的情况发生。要防止单纯追求运动技能的教学而使课堂单调、沉闷、乏味,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营造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如在急行跳远教学中,教师首先从助跑教起,而助跑的步点又是助跑的必教环节,实践中单靠几节体育课让学生准确踏上起跳板是不现实的。学生在快速助跑过程中,一旦接近起跳板时就会本能地放慢速度,怕踏不上起跳板或犯规,形成一种心理障碍,扼制了学生在快速助跑——起跳的跳跃技能的发展,出现了教师教不会、学生学不会现象,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练的积极性。为此在急行跳远教学中,教师只要把起跳技术和快速助跑的节奏传授给学生,起跳板改为50厘米或100厘米的起跳区域,目的就是发展学生在快速助跑中的水平跳远能力,并采用多样的教法手段和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学练中体验和掌握急行跳远技能。
(三)关注技能学习主体的差异性
体育新课程在肯定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性的同时,也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生活条件、运动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在技能学习中会表现出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上的差异,他们不可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从事某一技能的学习,也不可能在经过同样的学习努力后达到同样的学习结果。如前滚翻:从学习该动作意义出发,学习前滚翻的最终意义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而低头和团身是进行自我保护的关键。这样运动技能教学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给运动动作提供了一个人人都必须达到,也是人人能够达到的底限。对于运动水平高、身体条件好的学生,可以根据运动技能动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高和培养。另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很难全面理解体育活动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很难有端正的态度自觉的行为。但他们模仿能力很强,对于各种体育活动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将各种简单的运动技术动作的学习融于充分的乐趣、活泼生动、具有新奇的气氛的,以游戏为主的过程中,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因为身体条件和爱好不同,对不同的体育项目有着不同的选择,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体育特长。教师不寄希望于学生喜欢每个体育项目,但是希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三、理性看待体育技能教学
关于体育技能教学的争论似乎还硝烟未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体育课程标准作为
绝对权威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实际双方都要作适当的调整与适应。首先,学校体育是一个实践性特点最为明显的学科,在实践中,再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没有实践体系来支撑,只能是空中楼阁,新课程标准“淡化”运动技术技能的观点虽有前瞻性的新颖理念,但缺乏中国体育教学的实践检验和本土化过程,由于实践中的不可操作,反过来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质疑的行列,理论的科学性和先导性往往就被淹没在这种质疑声中。其次,强化运动技术技能在目前学生运动技术技能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非常重要,然而,这并不能成为摈弃或者排斥一些新的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效的教学内容的理由,有些体验性的游戏往往技能性不强,但它独有的教学环境和手段,使得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领域具有独特的调适学生心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功效。因此,我们应尝试从不同角度考察体育课程标准实施情况的做法,不必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目标的偏离而失去对课程标准的信心;也不应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目标的偏离而全盘否定新课程的创新意义;更不能以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为由就要重蹈覆辙,走回头路,那将是历史的倒退。
参考文献:
1.吴键,关于体育新课程目标争论的原因分析与思考 《中国学校体育》2007。2
2.季浏,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 《体育教学》2006。2
3.周修旺,体育新课程技能教学的理念及实施策略 《体育与科学》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