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
2009-06-24马晓东
马晓东
历史学是研究人和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过程的一门人文学科。因其人文学科色彩浓郁,所以一般人都懂得一些历史,都读过一些历史。因此,在许多人眼里,历史有趣,历史好教好学。 但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发现历史作为一门学科要真正教会却是相当难的。
一、历史学科是抽象的
原以为历史是非常形象的,所以经常在心中为学生记不住一些简单的问题而烦恼、生气。经过长时间的比较和反复思考,我突然意识到历史在比较形象的同时也是非常抽象的。
历史是已经过去的史实,它不可以再现,不可以 重钩,而且历史没有一般的逻辑公式和模式去套。由于是已经过去了,甚至有些历史已经经历了数千年数万年,所以后人根本不可能亲自经历和体味。因此,在历史研究领域,越是白发苍苍者往往越权威。因为浩如烟海的史料必须去阅读、思考然后才有发言权,而自然科学绝对不会是这样。因此,历史不能亲自去实验、不能随意进行假设、不能亲自经历、也不能简单地进行一般的逻辑推理。同时,历史又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许多方面,历史的发展往往又是纵向的发展与横向的联合同时进行。因此,历史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是很抽象的,这是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现行历史教科书加剧了历史学的抽象
现行历史教科书力图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面面俱到,却处处蜻蜓点水。教科书一般重政治、轻人文;重阶级分析、轻生产力分析;重知识结构、轻情趣描述。历史被剔除了血肉,只剩下骨头。所以现行教科书抹杀了学生的思考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纯粹的灌输,因此历史往往变得很抽象,干巴巴的。教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又不愿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地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行,这是目前历史教学难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三、学生历史背景知识匮乏,阅历、情感等不合拍往往加剧了历史的抽想行
学生往往受个人阅历、情感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加之对庞杂的历史背景
知之甚少,所以对有些历史问题难以设身处地地进行感知。这样,缺乏了感性的认知往往只剩下理性的东西,难道历史不抽象吗?按照现行的历史教材,每一节课涉及到很多知识又需要把前后的知识融会贯通,所以历史教师备课量很大、上课也很辛苦。教师往往使出浑身解术来把高度浓缩的、模糊的知识稀释后明确交代给学生,而学生往往不买老师的帐。因此,历史教学实际上是教育者自己将自己逼到了死角和夹缝中,出力不讨好。
四、历史教学呼唤课程改革
基于以上原因,历史教学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增加教学的自由度,增加学生的自主性,所幸的是国家已经开始实行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已在部分省市试点。新教课书大大压缩了教学内容,突出了重点,增加了大量的材料和观点,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淡化了一些死知识点,这将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历史。
五、几点思考与想法
将教学变成一个开放的体系,将教学变成开放的体系,重要的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更自由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展开教学,而不是以完成任务来展开教学。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教师的角色仅仅是引导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每节课都有较死的任务,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每节课都有较死的任务,而且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每节课都有较死的任务,而且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以六段式教学模式为主。新的教学方式应该不要求有模式的东西,而是根据知识需要自主自由地安排教学,要么是对背景的详尽交代、要么是对过程的详细描述、要么是对结论的精辟概括,总之,一切应该根据学生知识的需要来安排。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段历史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一课的内容都要深入地研究,看以什么为突破口,而不是完全按照教参的要求去做。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思考,只有广泛地 占有材料、深入地进行思考、对比、归纳、概括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否则教师只会变成教书的工具。
由美国大片想到的,近年来,美国好莱坞拍了大量反映历史问题的大片,比如《拯救大兵瑞恩》、《泰坦尼克》、《珍珠港》等,美国人往往通过一两个典型人物、通过一个主线将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以人物和事件来开展,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而中国导演所拍的历史大片则要有的一定的历史知识作支撑,否则看起来比较吃力反映了东西方导演不同的风格,我们很难厚此薄彼。那一个人都无法把浩繁的历史重构出来,所以西方导演选取一个角度再现历史,这种做法似乎更明智、更距具观赏性。我们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否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呢?
由谈话内容所想到的,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谈话节目层出不穷,而且很受观众青睐。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体系,以某个话题来展开谈话,即可以一切邀请同一学科的老师参加,也可以邀请同学参加,请学生主持,大家就某一个话题共同讨论,这样学习讨论的空间很大因为是谈话方式,所以尽管是一个话题,但很有可能由这个话题引向另一个话题,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很多的长处,这是公认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搞,而且应该长期坚持,有些研究性课题本身也是长期性的研究过程。但是我认为中学生就是中学生,而不是研究生。如果一味强调研究而不总结就等于本末倒置。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应该形成一种思考的反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方法,这才是最关键的。
六、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建立纵合教育评价体系,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原来的单一教育评价体系已很难适应,应该建立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能关注学生在历史思维和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开展教学,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与分析,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的搜集各种材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尽快建立校本课程,按照目前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各学校应建立自己的校本课程。要将德育目标课程的加以渗透其中,要将教师也作为校本课程的加以开放和利用、课程开放者要有的放矢、民主的、科学的意识等等。
建立学分制,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的管理,这样就可以使那些真正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总之,我们应该时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进行改革,永1停歇地进行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相长,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