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体温为什么是37℃
2009-06-24
中外健康文摘B版 2009年3期
无论是住在北极冰天雪地里的因纽特人、栖身于非洲草原上的肯尼亚人,还是住在北京四合院里的中国人,把温度计放在他们的舌头下,量出来的结果都是37℃左右。为什么人们的外貌、身体情况千差万别,体温却是清一色的37℃?
人类把体温设定在37℃,是进化的选择。因为要保持一个恒定的体温,必然要选择一个产热和散热最容易平衡的点,在这一温度时,机体活动所产生的热量最容易与机体散失在环境中的热量平衡,也就最容易保持体温的恒定。当200多万年以前人类刚出现在非洲时,白天的平均温度在25℃以下。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当人类的体温超过35℃时,打猎这类活动所产生的热最容易发散出去。也就是说,是人体自身新陈代谢水平和地球环境温度之间的平衡,决定了37℃这一恒定体温。
人体对体温的调节是非常精确的,体温只要比正常值有0.5℃的变化,就会让你感到不舒服。如果体温比正常值上升或下降了1℃,你就可能需要赶快去挂急诊。那么,人体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
这是因为人体内有一套产热和散热的自动调控装置,它由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和皮肤、内脏的许多温度感受器组成。当人感到冷或热时,信号由神经系统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控“司令部”很快下达指令,使有关系统如肌肉、内脏器官、皮肤、毛细血管、汗腺等全部启动起来,各司其职,有序地进行体温调控,尽量使体温保持在恒定范围。比如,当环境温度下降和寒冷刺激时,肌肉就会收缩发抖(打冷战),使产热增加;天热时,人体就会排汗,利用水分蒸发来散热。
当然,人体的这种调控能力是有限度的。所以,当患感染性疾病或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时就会发热,因为这时机体的体温调控装置已力不从心。
摘自《家庭保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