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内部可持续性创新动力模式构建

2009-06-23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14期

彭 荣

◆ 中图分类号:F270.2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而可持续性创新动力模式的建立是企业长久生存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分析创新需求的产生因素入手,进而分析保证创新活动持续进行的管控机制的建立,最后提出可持续的“生态型企业内部创新动力模式”。

关键词:创新需求产生 创新管控机制 创新可持续性 创新动力模式

当今世界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竞争与发展,为了竞争就需要创新,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变革、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本文将对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作系统性的思考,着重分析管控创新活动的相关机制的建立,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创新活动的持续性。

创新需求的产生

熊彼特早在1912年就开始对企业内部产生创新需求的原因进行研究。他认为创新需求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企业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和企业家精神。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提倡以及我国政府在市场中的定位,使得我国企业创新需求的产生因素较之熊彼特时期有很大不同。

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企业,每个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又不同,在综合各种情况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促使企业产生创新需求的“五力模型”(如图1所示)。此模型将“五力”分别归纳为内部因素(含驱动力、牵引力)及外部因素(含压力、拉力、推动力)。从内在因素分析企业自身,其中驱动力体现的是企业创新需求产生的原动力,牵引力体现的是创新需求产生的非“经济人”因素,起着方向性的作用;从外在因素分析外部环境,其中压力是迫使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拉力体现出企业的创新行为对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而推动力则体现出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对企业创新需求产生的促进作用。

管控创新活动相关机制的建立

为保证创新活动的持续顺利进行,需要建立企业内部的管控机制。管控机制包括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创新活动的支持系统,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

(一)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企业创新系统是指企业为了更有效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推广新的知识和技术而形成的企业内部创新网络系统,其运行关键取决于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是调节器,机制到位,就会对企业各成员的行为产生有效协调、约束和激励,从而使创新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决策机制。决策手段与创新成本有很大关系。企业创新系统的决策是充分利用因特网等现代综合信息技术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是并行工程环境的群体决策模式。它通过专家们的协商与交流,共同解决单一专家无法解决的问题,减少决策中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和主观性,增强决策的理性和科学性,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益。

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必须基于团队的激励而非个体激励,其方式应由外部激励转为内部激励,着眼点在于要使组织目标不断内化为成员的内在需要,培养成员与组织共存、共荣的群体意识,将成员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形式上,要能够促使成员之间高度协作,共同超越,为完成组织的总体目标而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分配机制。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是激发成员积极性的关键所在。企业创新系统各成员的合作创新比一般经济活动更为复杂,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价值大小很难界定,而且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很难确定在交互作用的创新活动中成员各自贡献的大小。因此,在分配时必须遵循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相对称,与成本分担相联系的原则,使成员间的权、责、利相统一,进而确保创新目标的实现。

协调机制。协调即要使企业创新系统中的每个人的行为步调一致。为了实现创新目标,需要进行内外协调、上下协调、左右协调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等。要完成这些协调,除了指挥者本身要有很高的影响力之外,被指挥者还要理解指挥者的意图和实现目标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指挥者在平等的基础上,经常以不同的方式向被指挥者解释共同的利益,消除分歧,使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协调起来。

(二)创新活动的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是指能使企业创新活动持续进行的相关人力、物力、财力等组织资源相互作用形成的体系,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企业家(群体)的支持。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企业家(群体)。有两个条件决定了如果没有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群体),就不会有企业的创新:每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经过培养和训练,其创新能力的释放必须有外在的力量,这都有赖于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群体);每个人的创新才能呈散射状态,只有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群体)才能使这些创新思维指向同一个方向,从而产生很强的创新效能。

企业员工的支持。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需要员工的积极参与,需要让他们理解到创新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为此,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帮助员工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与创新意识,进而获取他们的支持。定期举办讲座或学习班,分享创新知识,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行业发展状况及面临的竞争压力;建立工作小组,在不同工作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努力实施创新,改进工艺,提高效率。

跨部门团队的支持。一般而言,创新团队由四层人员组成:团队领导,是具有新产品开发经验的技术人员或营销干部;团队队员,主要有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产品开发等专职人员;团队外围支持人员,主要有法律事务、公共关系、广告策划等非专职人员;利益有关各方,即分销商、零售商、广告商、最终用户等企业外部人士。

持续的财务支持。创新带来的短期收益不足以弥补创新成本,因为其收益体现在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阶段,这就要求企业高层对创新收益期要有足够的耐心。企业应使创新资金在企业的销售收入中保持一定的比例,即使是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也要优先保障对创新的资金供给。企业要逐渐提高创新资金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日益雄厚的资金保障。

组织架构的支持。起支持作用的组织架构系统要求在组织设计上运用好富有“弹性”的设计艺术,坚持目标导向的设计原则,在组织结构上采用矩阵制的组织结构,在组织形态上设计成扁平型组织,以权变的组织架构来适应持续创新中因周围环境变化而造成的某个创新环节中断的情形。

(三)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

所谓保障机制,即能与运行机制、支持系统相互协同的制度设计、文化建设及组织管理方式的整合,主要包括:

组织制度设计。用制度规范创新活动是保证其连续性的核心要件。在设计具体的创新制度以前,需要确立有利于创新的企业财产所有形式,利益分配方式,管理者与员工的权责管理及规定管理方式的相关制度。制度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责任制度的建立,它要明确规定岗位与责任、责任与权利、权责与利益三方面管理的具体内容。同时,风险共担机制也要纳入组织设计范畴。

创新文化建设。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这可以通过舆论宣传为导向来进行;改变过去以实现高质高产为榜样的做法,代之以树立在创新方面取得成就的榜样;创造充满创新气氛的开放环境,提倡挑战性思维,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员工的竞争能力。

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即将人放在核心的位置,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要在企业内部培养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培育共同的企业文化意识,形成敬业、进取和宽容的合作氛围;在企业内部运用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进行柔性管理,给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更多的授权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使创新的潜能和天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学习型组织就是能在学习上保持持久的优势并有持续创新能力去不断开创未来的企业组织,包括共同愿景、自我超越、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和系统思考等五项内容,使企业内部形成学习、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主要是为企业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顺利进行创新而设立的,其重要一环就是互相交流学习,在交流中产生创新的思想,使成员时时处于思维创新的状态。

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

评价反馈机制包括评价机制、反馈机制以及评价与反馈相互作用带来的企业自身修正行为。评价从绩效、成本、机制运行健康度等方面进行。反馈是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对象,以及将环境、创新需求变化反馈给管控机制。此机制的建立使原来单调缺少变化及适应性的“串联”创新路径演变成富于变化的“并联”创新路径,将前文分析的各模块合理地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真正意义上可持续的“生态型企业内部创新动力模式”(如图2所示)。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单个创新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企业整个创新活动的终止。创新带来的利润经过分配又有一部分流入“支持系统”重新参与“创新生态系统”循环,并为其他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如果创新带来的利润为零甚至为负,则需要回到“创新需求产生”阶段重新解读输入系统的内外部信息,并及时将解读后的信息通过“评价反馈机制”反馈给“管控机制”,从而使“实际的创新活动”更加合理可行。可见评价反馈的建立能够使创新活动及其参与人员行为得到及时的评价,并及时修正“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环节,以节约企业资源,增强创新效率,使创新活动显得更理性科学,更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华新.企业创新系统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

2.金永红,张列平.建立企业创新系统的前提条件.企业活力,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