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谷歌的“中国式陷阱”

2009-06-23陈益锋

中国新时代 2009年12期
关键词:李开复总部百度

陈益锋

李开复的突然离职,为谷歌中国穿上了“国王的新衣”,这一跨国公司重新陷入了困顿与迷茫

不可否认,Google是全球市值最大的lT巨头之一。但在中国市场,这一被称为“谷歌”的跨国公司始终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霸气和锐气。

四年前,一场颇为轰动的官司之后,“明星职业经理人李开复带领Google风风火火地开始闯中国,并张扬地赋予了这家跨国公司一个全新的中文名称。四年之后,李开复的个人影响力依然不减当年,而谷歌中国却没有火起来,依旧在百度身后打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的《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称,谷歌的中国用户忠诚度在持续下降。中国网民首选的搜索引擎分别为:百度{市场占有率77.2%),谷歌(12.7%),搜搜(3.1%),搜狗(2.4%),雅虎(1.6%)。

一路走来,李开复率领的谷歌中国为了改变“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绞尽脑汁。从g.cn简短域名的推出、“谷歌”中文名字诞生、亲历亲为在中国招募高技术人才,到谷歌在中国推出的天气搜索、短信搜索,甚至还有针对中国独特的“春运”的搜索等产品,但是,这些举措并没有起到期待的效果,反而深陷各种负面的漩涡。

早在2009年夏季,中国有关部门公开指责谷歌在搜索结果中显示色情内容,随后谷歌数字图书馆的“版权门”事件又引发了一轮不小的争议。如果在谷歌中文网站搜索“谷歌+门”,就会得到很多关于这家跨国公司负面消息的搜索结果,其中包括“牌照门”、“地图门”、“词库门”、“纳税门”等等。

其实,最让谷歌中国元气大伤的是9月7日,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的宣布辞职,随着这一灵魂人物的离去,谷歌中国顿时黯淡失色,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人才危机。

因为李开复离职后,谷歌中国启用了“新帅”——-刘允和杨文洛。单从知名度上看。谷歌中国的新帅被公众和客户所接受尚需时日。业内分析,临阵换将,除了会动摇军心外,更意味着对前任政策的更改,新策略的酝酿和N多的不确定。李开复的谷歌中国?

九十年代末,作为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在中国受到了全中国的瞩目,并在中国树立起创新、阳光、明朗、开放的形象。2000年,李开复被调回微软总部之后,借助互联网平台仍然保持着与中国学生的沟通,并引起轰动。

回顾李开复的个人职业生涯,这位职业经理人带给谷歌的不仅仅是CEO的角色。

李开复对于谷歌中国,更如同一名公司的明星代言人,他的离去,让谷歌的中国形象--F子变得迷茫。目前谷歌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领军灵魂人物的缺失。从这一角度上说,是李开复成就了谷歌中国而不是相反。实际上,在李开复接掌谷歌中国之前,面临本土搜索企业百度的重重压力,谷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乏善可陈,甚至有人认为其将走上像雅虎在中国一样的归宿。李开复进入谷歌中国后,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实施本土化战略及改进服务,不断提升了市场份额。

按照李开复的计划,2006年是谷歌的“创业年”;2007年是谷歌的“产品年”,主要开发谷歌中国的产品;2008年被定义为“普及年”,因为2008年谷歌的市场份额和使用率在提升,曾经因为谷歌网络不稳定而流失的客户回来了一大批,并且逐步改变了用户“Google不好用”的思维定式。遗憾的是,李开复所期待的2009年谷歌“盈利年”并没有如期出现,反而戏剧性地大逆转,给了自身沉重的打击。

可以肯定地是,没有了李开复,谷歌的中国时代要开始重新书写。中国的搜索市场似乎再现一家独大的产业格局一一百度依然独霸江湖。英国路透社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谷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无法动摇百度的领导地位。因为在全球最大互联网市场的中国,谷歌仍在为品牌认同度而奋斗,中国当地的市场主导者仍是百度公司。

百度成功的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本土文化的充分利用,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搜索结果。百度一位发言人曾说过,“同谷歌相比,百度与中国文化更为协调。”

其实“本土化”曾是李开复为谷歌中国提出的解决方案,并得到总部放权,亲历亲为在中国招募高技术人才。但是谷歌中国的市场收益却难以奏效,以谷歌总部的战略部署来看,李开复在实施战略上是优秀的,但在把握开发中国市场的经营上不得不被视为失败。

业内分析,与百度相比,谷歌的广告业务模式以及产品创新似乎总是慢半拍。例如广告竞价排名上,谷歌一直沿用在美国的做法,将竞价排名与百度明确区分,而百度将两者混在一起,且不论百度的做法得当与否,但它对广告客户的吸引力更大。此外,百度似乎更懂得如何利用搜索工具,通过贴吧,知道,百科等社区巧妙地把用户留在了自己的网站上,大大增加了网站流量。明星团队的瓦解

业内一直把谷歌中国的萎靡不振归咎于“本土化”问题。“谷歌的创始人从未踏上过中国土地。而全球CEO第一次访华也还是在2007年”。有评论这样说,中国市场的商业潜力和商业开发似乎相当长时间没有引起谷歌管理层足够的重视。可以说,这一种商业缺失的背后是两种文化体制的碰撞和较量。

2005年,李开复高调地出任了谷歌大中华区总裁,负责旗下中国业务的扩张。此时,谷歌中国所组建的第一代明星高管团队正式诞生:李开复——大中华区总裁、周韶宁——大中华区联合总裁、王怀南一一原亚太区市场总监。三位此前均效力于多家大型跨国公司,有深厚的管理背景和人脉基础。当时,整个业界对于谷歌以及背后的明星团队寄予了厚望。

但好景不长,据悉,谷歌总部对中国区的放权有限,谷歌中国从公司战略到产品研发都需要向亚太区、加州总部逐一请示。中国区很多本土化建议并没有得到谷歌总部的支持和认可。这似乎是跨国公司所遭遇到的普遍问题——如何按照本土的方式生存,同时又保证总部没有异议,这也成为谷歌中国管理层曾经最为头疼的问题。

沟通机制的困难导致谷歌中国出现第一次人才危机,即王怀南和周韶宁在2006年的相继出走,这无疑给了满怀憧憬的谷歌和李开复当头一捧。

李开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总部沟通是最大的困难之一。”他说,虽然和总裁埃里克有10年的私人交情,“但埃里克不可能因为私人关系来给我放权,谷歌中国也不是一个独立公司,比如总部说任何时候能用总部技术,就必须用总部技术。当然,最重要的是谷歌中国要做出一定成果,这会让我们在总部有相当的信誉和话语权。”

2009年3月,在谷歌推出音乐产品的新闻发布会上,李开复兴奋地称,这意味着谷歌总部对中国的放权。同时,李开复本人还收到了总部派发的未来四年期权——每年可以获得千万美元的收益。这让外界相信。李开复在谷歌中国四年的坚持,似乎已经看到了曙光。但接下来的戏剧变化就是李开复的宣布辞职。李开复表示,自己离职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睡得并不踏实,总是处于焦虑的状态。离职后,自己睡得格外安稳。

按照李开复的说法,即是他自己想离开谷歌了,“我在一年前的8月就有了创业的想法,今年6月份我生病躺在床上的时候,想到生老病死,于是大彻大悟,决心创业。”借用他新书的一句话说,就是“FoIlow my heart(追随我心)。”

随着李开复的离去,谷歌中国再一次被推进了危机的漩涡。一位业内人士感慨,某种意义上讲,拥有美丽光环和优秀技术的谷歌不是输给了百度,而是输给了自己。

猜你喜欢

李开复总部百度
RAYDATA总部办公室
Robust adaptive UKF based on SVR for inertial based integrated navigation
Bloomberg欧洲新总部
Adobe总部改造
百度年度热搜榜
成功来源于不经意间的努力
Dave&Bella办公总部
百度医生
“病”变的李开复
“病变”的李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