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推销
2009-06-22刘仁
刘 仁
不到8点,武汉市武昌区某超市门前,在地方知识产权局挂起的“专利进社区”横幅下,十几个发明人扛着样品,拎着模型,在一排桌子上布置现场,准备再一次向公众(潜在的客户、期待中的合作伙伴)展示自己的“绝活”。有高效蚊香,有能旋转的窗户,有全新概念的立交桥设计模型,还有更复杂的化学工艺,没有钱造不出样品的,只能摆出个专利证书……他们大多上了年纪,一身简朴,但干净利落,浑身透着执拗劲儿。
9点,超市营业,闲居在家的老头老太多了起来。只要有人路过,有人好奇观望,他们就兴奋起来:“高效蚊香,专利产品,一盒可用两个月……”,“您看,这种窗户……”,他们卖力地向最多的人介绍这个“好东西”,一如他们执著地相信这是最好的技术,最管用的产品。蚊香被三三两两地买走了一些,旋转的窗户在不停地转动演示,立交桥的模型引来了一些路人目光的逗留。
用专利术语来界定,他们都属于个人发明人(非职务发明)。他们彼此相熟,都是凭着兴趣爱好,一头扎进自己的领地钻研问题发明创造的人,可能手捧多个专利证书,但大多入不敷出,生活拮据,严重的甚至妻离子散,远走他乡。他们不被外人理解,却彼此惺惺相惜。
蚊香的发明人是一个退休了的科技工作者,老先生有自己的研究所,能够小批量生产,但即便如此也还需要自己拎着产品四处兜售,还需要把专利技术紧紧握在手中以赢得信任。他曾经尝试转让专利或者和别的生产厂家合作,但都谈不到“好价钱”,他认为出价太低,自己的心血被低估了,不值。
一盒小小的蚊香尚且如此难以推广,就更别说要在建筑、化工领域运用的新技术和产品了,就算拿下了专利证书,技术确实具有独创性,也可能因为后期开发、配套技术、环保要求等各种原因缺乏经济性,不被看好,而只能永远躺在个人发明人的手中。
这样的活动针对性不强,他们似乎也不抱什么希望。“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只能什么都试试。”他们辗转于各个交易中心和展示现场,执拗地期待伯乐的出现。中午活动结束,他们开始交流信息,明天还有一个社区举行展示交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