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止高中生写作“亚健康”

2009-06-22李新地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09年19期
关键词:亚健康错位状态

李新地

一、写作“亚健康”状态:青春的阴霾

按照医学界的说法,“亚健康”是指身体虽然没有患病,却出现生理功能减退、代谢水平低下的状态,也叫“第三状态”。殊不知,高中生的写作也存在着“亚健康”状态。之所以说这种状态是“亚健康”的,是因为高中生在写作态度和水平方面确实有不健康、不阳光的倾向,但又不能武断地认定就是完全不健康的。

1.倾吐与失语

倾吐与失语是高中生写作的两个表达极端。倾吐,顾名思义,就是高中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朦胧的恋情、玄幻魔幻、武侠等)讨论起来会洋洋洒洒。然而,在平时作文训练及考试作文中,他们却无话可说,写作文如挤牙膏,这种倾向谓之“失语”。

2.伪个性化与大众化

伪个性化与大众化是高中生写作的个性两极。高中生写作中有一种怪状:消解大于建构,矫情大于内涵,虚假大于真实,否定大于赞美。这种文章表面看很个性很成熟,实际上缺乏真性情、真思想的内涵,被称之为伪个性化。与此相反的是还有一些高中生为了完成作业应付老师,就人云亦云,照搬模式,千篇一律,这就是令人头疼的大众化倾向。

3.伪伤感与真冷漠

伪伤感与真冷漠是高中生写作的感情两极。高中生一方面忧伤寂寞盛行,自哀自怜成风,悲秋伤春成瘾,曲折隐晦泛滥;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和人文情怀,变得冷漠,甚至是冷酷。前者因为过多的自我情感宣泄与无病呻吟被称为伪伤感,后者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情感迷茫谓之真冷漠。

总之,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渐熟期,在写作中本该体现出对自然亲近、对社会负责、对他人友好的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可是,高中生写作呈现的却是青春的阴霾,处于“亚健康”状态。探究其成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还青春以阳光,还写作以健康,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成因:乱花渐欲迷人眼

造成上述状态的原因很复杂,其中社会文化的迷离、文学教育的苍白、青春期的心理错位是致命的三点。

1.社会文化的迷离

社会文化的“迷”。21世纪的中国,文化更自由,更开放,呈现多元化状态,尤其是网络文化的兴起,使生活在向虚拟世界快速迈进。“上帝死了,我就是上帝”成为时代的宣言,在精英文化被网络文化消解的同时,大众文化以一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战略迅速走红,让精神家园成了欲望的废墟。社会对文化的宽容和放纵让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既新鲜、兴奋,又不免陷入迷茫焦虑。

社会文化的“离”。未经时间考验的流行文化,让人眼花缭乱,侧目而视。

青少年正是在这种流行思潮的熏陶下,他们的文化心理早熟——对拜金(名、权)同情,对失信谅解,对浮躁接受。非但如此,他们自己也成为了流行的主导。当下,很多教育家对文化背离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忧心忡忡。其实,无须惊诧,社会文化的“离”是社会文化的“迷”的必然结果。

2.文学教育的苍白

语文教学有多项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文学教育。文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阅读和写作是其相辅相成的两翼,阅读是接受文学的熏陶,而写作则是情感的宣泄。这说明阅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但是,在基础教育功利化、社会文化开放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阅读已经退化为纯感官的“快餐”,高中生的写作“亚健康”状态充分暴露了文学教育的苍白,是当今文化和教育的宿命。个性觉醒、自我张扬,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尚未从考试中解脱出来的青少年,用反叛和颠覆的勇气去坚守那以自我为中心的所谓的自由写作。

对于高中生来说,写作还有另一层更为深远的意义,就是通过倾诉、表白宣泄情感,进行自我塑造。自我塑造是在个体和社会文化的“合力”中形成的内在造型,这种造型同时受到文化、风俗、习惯等传统内容的塑造。这意味着,不存在独立于真实文化之外的心灵体验。写作主体是作文的灵魂与生命,过分张扬的个性和毫无节制的自我迷恋只能滋生虚假的情感、功利的思想和伪圣的语言。正是在迷离的社会文化和苍白的文学教育这两块“肥沃”的土壤中,滋生出了高中生写作的“亚健康”状态。

3.青春期的心理错位

从高中生写作的“亚健康”状态来看,青春期的心理错位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心理时间上的错位,他们习惯上把自己定位于成人的角色,忽视了自己未成年的特质。二是心理空间上的错位,他们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或藏匿于玄幻之境中,忽视了作为学生的“象牙塔”属性。三是心理判断的错位,他们误解了“批判”“宽容”等常见词汇的辩证意义。总之,不管是哪种意义上的错位,都是对既定的真实的青春期心理的逾越。

三、解决方法:心病还需心药医

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成因,自然是要从产生的源头着手。高中生的写作有两大源头——生活与书籍,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实现生活和阅读的回归,是高中生写作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1.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首先就是回归社会。一切写作都是为了“诗意的生活”,写作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写作的一个重要职责是通过写作实践使高中生成为一个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人。狭义的写作实践是与写作活动密切而直接相关的活动,广义的写作实践就是社会实践。写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以这样理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提炼生活的要义,是精神层面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写作,如果不以“真、善、美”作为目的,那就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回归生活,其次就是回归生命,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生命本身就是哲学,对生命起源的追问,对生命现状的反思,对生命未来的探究,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本能。也就是说,回归生命能够让高中生从了解生命入手,激发对生活的兴趣,增加创造生活的动力。

2.回归阅读

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高中生来说,适时而有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让高中生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在阅读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高中生通过阅读,灵魂接受了美的熏陶,心理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化书卷气为吾灵气”,写出抒发真情、富有灵性的好文章来。

近年来,教育部颁发通知,要求高中生课外必须阅读《论语通译》《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谈美书简》等文艺作品。这无疑为“读什么”指明了方向。众所周知,这些文艺作品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对高中生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巨大的激励作用,这是有限的课本知识所无法代替的。文艺作品是形象的人生教科书,具有时代性、民族性、超越性和永恒性,它能使人增长知识、拓宽阅历、愉悦身心,能唤起人的高尚情怀和崇高思想,也能使人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从而改善情感状态,弃恶扬善,避丑趋美,净化心灵。

当然,有些优秀的校园文学如《花季雨季》《零下一度》《阳光季节》《自画青春》《校园紫贝壳》等,表现了当代中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及独特的感受、思索、追求和困惑,揭示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及其特点,阅读时可产生共鸣,甚至能从作品中悟出一些道理,获得一种信念,因此,高中生可以多阅读此类刊物。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自知、自尊、自信、自主、自制、自强以及乐观、豁达、进取、坚强、果断等品质,就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这也是写作中应当体现的内容。

猜你喜欢

亚健康错位状态
智珠二则
跟踪导练(一)
跟踪导练(一)
青年人群亚健康与肥胖的关系研究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群策“错位相减法”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错位相减法”那些事儿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
角色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