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戏曲
2009-06-22郭俊臣
郭俊臣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戏曲是我国的国粹,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无形的财富。戏曲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其蕴涵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灵魂、精神、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所以,我们应努力将它传承下去。
请你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以“我眼中的戏曲”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思路点拨】
面对这个题目,同学们似乎会觉得戏曲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其实不然,放眼今天的艺术界,有很多的艺术作品都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比如现今的流行音乐中就有许多作品添加了戏曲元素,形成了一股音乐界的“中国风”。由此可见,戏曲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
就本作文题而言,题眼为“眼中”,所以我们在写作中应着力于写自己对戏曲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
选材时,从时间角度考虑,可以写传统的古代经典戏曲,也可以写现代流行音乐中的戏曲元素;从内容角度考虑,可以写京剧、晋剧、黄梅戏等。总之,只要选取自己所熟悉的,并且自身能够有所感悟的戏曲内容来写即可。
在立意上,要力求出新,但求新不是猎奇,而应是从生活中探究新问题。就“我眼中的戏曲”而言,应多注意这样思考:戏曲是不是常见却没引起我们注意,是不是我们注意了却不以为然,是不是我们对戏曲没有认识到一定的深度,对戏曲我们是不是有更新的认识角度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写出自己对戏曲的第一感觉和感想,或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确立有意义而又新颖的主题。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
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大惑而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羊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地痛苦地徘徊,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迷丽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不可动摇的基础。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选自《贾平凹散文》,有删节)
写作借鉴:
本文和《安塞腰鼓》一样,都是对西北地区文化的赞美和歌颂。本文以其沉郁、浑厚的语言风格为我们讲述了秦腔犹如“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它是令人狂喜、激动、雄壮的,是秦川人以其独特的方式抒发内心世界的途径,因而秦腔具有令人流连、令人赞叹不已的风韵。作者注重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秦腔的艺术感染力,如在秦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的时候,选取“高兴”时和“痛苦”时不同的唱腔来表现秦腔的艺术力量。另外,文章用词准确,如结尾处“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中“只有”“也只能有”“只有也只能有”等词语的准确运用,增添了语言的表现力。
【现场作文一】
我眼中的戏曲
苗云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是老年人比较喜欢的一种文艺形式。我国有很多剧种,各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风情,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说实话,我以前并不喜欢这古老的艺术形式。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我很少接触戏曲。我最喜欢的是影视文化。现在的年轻人大都追求“In fashion”(时尚流行),早就忽略了戏曲的存在。不过奇怪的是戏曲却吸引了外国人的眼球。许多外国人都喜欢上了中国戏曲,尤其喜欢中国的国粹——京剧。在一些电视节目里,经常能看到老外学习戏曲的镜头。嗨,别说,他们学得还真是有模有样的。有实在学得不好的,就在脸上抹几道油彩,摆摆唱戏的架势,也算是过过戏瘾。你说,就连外国人都这样热衷于中国的戏曲,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却不学戏曲,可真有点忘本啊。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时时能受到戏曲的熏陶。我曾听过陶喆的一首《苏三说》,我起初对于“苏三”这个名字很陌生,到后来才知道这是戏剧里边的一个人物。“苏三,在那命运月台前面,再上车春天开始落叶,转接间话断了线,离台北南京是多么远……不在乎爱情里伤痛在所难免,一个人去一个世界……”对于歌词我有些不求甚解,不过我觉得,现在的流行音乐中融入戏曲元素,是既丰富了流行音乐也发展了戏曲。
渐渐地,随着流行音乐中“中国风”的盛行,越来越多地接触了戏曲,由此对戏曲的认识多了,我发现这些戏曲元素给流行音乐增添了许多的文化底蕴,使其更具有了民族特色,更有味道了。从此,我迷上了这些融合了戏曲元素的流行音乐,也喜欢上了中国的戏曲。
戏曲永远是我们国家传统的民族文化,是艺术的瑰宝,让我们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吧!
点评
作者就戏曲谈了自己的感受与认识,从本不喜欢到受到戏曲的熏陶后改变了对戏曲的印象,最后点题,发出号召,呼吁今天的人们要学习戏曲,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全文首尾连贯,过渡自然,感情真挚,叙述条理,语言也较为顺畅。
【现场作文二】
我眼中的戏曲
高敏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一曲动人的旋律,引出一段动人的故事。
——题记
黄梅戏是我们家人的最爱,这缘于爸妈的相识与相爱。
25年前,爸妈各自生活在两个小镇,彼此相隔千里而互不相识,正是一次偶然的黄梅戏演出,使他们相识相知到相爱,最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开始了艰苦而又幸福的生活。而那曲当年让他们相识的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也伴随着他们走过了25年的风风雨雨。
听妈妈说,他们刚结婚时,家里很贫穷,只有一间低矮的小屋,小屋还几乎四面都透风。爸爸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工作,家里的农活全靠妈妈一个人做。那时妈妈每天都是独自面对黑夜,妈妈很怕黑,当她恐惧的时候就拿出家里唯一贵重的东西——收音机,永不厌倦地听那曲黄梅戏,回忆着爸爸在家时他们一起唱戏的情景。妈妈说,那是她最幸福的时光,黄梅戏让她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就是那曲《夫妻双双把家还》伴随爸爸和妈妈度过了最艰辛的岁月,无形中也筑起了他们那段甜蜜、辛酸而又幸福的回忆墙。
如今,那曲黄梅戏依旧时时在我家响起,但已不再是从收音机中传出,而是从我们一家人的嘴里唱出来的。我们家不再是那破旧的四面透风的小屋了,妈妈与爸爸也不再千里相隔,他们得到了组织的照顾,我们一家得以团聚了。去年,姐姐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开始了大学之旅。我也将要向中考冲刺,相信我也会以优异的成绩为那段旋律增添一个美妙的音符。听,此刻,我们一家人又共同唱起了那段经典的黄梅戏,以此来纪念我们一家过去那艰辛而又幸福的生活旅程,来祝愿我们家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今,旋律依旧,美好生活依旧,但那段旋律将伴随着我们一直走下去,直到永远……
此时,我要感谢那段黄梅戏。那和谐的乐谱,那永恒的旋律——是我的最爱。
点评
作者围绕一曲黄梅戏引出的父母的爱情故事来叙述,借此表现戏曲“是我的最爱”的主旨,构思比较巧妙,选材新颖,立意深刻。那曲黄梅戏是文章的感情线索,文章层次清晰。另外,文章还始终围绕着和谐的家庭关系来写,主题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