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宜都市工业发展的调查
2009-06-21周茜
周 茜
摘要:宜都是宜昌地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均为第一的市,三大板块六大产业是宜都的工业格局,化工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有不菲的成绩,这与宜都的天时地利人和有若不可分离的关系。但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宜都同样面临着和全国部分地区类似的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宜都工业问题对策
0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尤其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更是着力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而工业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笔者满怀对家乡的热爱,对本市工业的发展状况作了重点调查,藉此提出对家乡有建设性的建议。
1宜都工业发展现状
截至20008年12月,宜都市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3.58亿元,同比增长42.3%;实现工业增加值44.17亿元,同比增长23.8%,规模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均位居宜昌县市(区)第一。
宜都工业园区功能分区
1.1三大板块:
1.1.1以陆城十里铺为中心包含姚店、枫相树等村,以惠宣、长江等为代表200公顷发展陶瓷、机械:
1.1.2以东阳光为主体和中心300公顷发展电子材料、医药:
1.1.3以枝城沿江等村为中心,以湖北宜化、华新水泥、鄂中化工为代表300公顷发展化工、建材:
1.2六大产业:化工、建筑材料、电子医药材料、纺织、机械、热电。这六大产业是本市发展速度最快,协调发展最好,科技含量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亮点。
1.2.1化工医药业。园区已形成年产50万吨合成氨、70万吨复合肥、2万吨精细化工产品、2400吨医药制品的生产能力,其中复合肥产量全国第一,是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2006年就已实现销售收入17.4亿元。化工医药产业在其规模优势上已自成特色,以精细化工、成品医药为重点,合理发展高浓度化肥的产品格局已形成,宜化楚星、鄂中化工、东阳光医药等化工骨干企业的聚集、辐射效应逐步显现。
1.2.2建材工业。园区已形成年产360万吨水泥、400万件中高档卫生洁具、350万平方米中高档墙地砖的生产能力。水泥产量在全省仅次于黄石,卫生洁具产量在长江中下游第一。宜都市丰富的石灰石资源、陶土资源有利于建材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引进华新国家“双高一优”项目后,加速了市内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今年年初在水泥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宜昌公司是华新唯一赢利的企业,可见水泥建材在宜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惠宜陶瓷公司现拥有九大类五十余种产品,产品畅销美国、法国、南非以及国内二十多个省市,深受用户好评。其中“惠陶”是全省陶瓷行业中唯一被为湖北省著名商标的品牌。
1.2.3新型电子材料。已形成1500万平米化成箔、5000吨精铝、3000万只PTC电子元件的年生产能力。宜都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其主要是东阳光化成箔、新京都电子两家公司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科研开发优势突出、集聚效应明显、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化成箔、精铝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同行业最高。
1.2.4能源工业。宜都市煤炭生产能力达到70万吨,东阳光热电项目上马后,可以就地转化,自我消化,规划建设180万KW热电联产项且可望成为宜都市新的优势产业,并带动水电行业的发展。
1.2.5机械工业。目前,已形成年造船8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主要企业有清江船业、江南船务公司、东阳光长江机械设备公司。由于宜都市处在长江与清江的交汇处,造船业可以充分利用三峡工程建设后长江航运复苏的机遇,扩大规模,占领市场。
1.2.6纺织工业。以湖北清河纺织股份公司为龙头的市内纺织行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品种、质量有了较大改善。湖北清河纺织公司90%以上的纺纱设备达到省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无结头纱的比重提高到100%,远远高出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其精梳纯棉纱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
2宜都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宜都工业园存在的问题
2.1.1工业分区明显但选址尚有不足,园区管理规划也有不足。例如枝城兴发工业园距离居民聚居地太近,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镇上主要过境公路之一从园区中穿过,交通较为拥堵。
2.1.2产业的规模优势和集群效益不够突出。本市工业园虽然在功能上分区,地域上集群,但没有完全达到合而为一,同类企业的内部竞争削弱了部分对外竞争力。
2.1.3技术工艺引进的多,自主创新的少。大多数企业从外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此举虽然方便简洁,但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2.1.4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资源能源浪费比较严重。例如纺织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延续传统生产,搬花拣杂均为人工操作,且由于其工资水平低,工人积极性有限,人员流动性大,影响生产进度。还有个别建材类陶瓷生产还是老式锅炉烧水供汽供热,煤资源消耗很大且污染较大。
2.1.5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大气污染。本市工业重镇枝城,化工工业多聚于此,每日烟灰飞扬,当地人戏称之为“光辉(灰)枝城”。其直观的后果就是导致枝城的房价较同类地区偏低。
2.2本市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2.2.1进一步做好园区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软硬环境建设等招商引资配套工作。首先,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必要条件,给予相关的政策优惠,减免税收,免费供地等。其次,引进企业和项目时,要充分了解情况,高产值低污染的企业优先考虑,并给予其优于其他企业的政策。再次,规划、选址要科学,居民聚居地或者过于偏远的地方不适宜建厂。
2.2.2重点发展工业园内现有的四大优势产业和两大传统产业,大力扶持骨干企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发展壮大以核心企业为支撑、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专业化分工水平高、功能配套完善、带动作用强、管理先进的“4+2”产业群,实现工业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
2.2.3加强产业聚集,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推进产业集群,不仅是单纯的产业空间集聚,而是根植于地方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各种正式合作关系和非正式交流的社会经济网络。加强相关产业之间的专业分工,延长产业链,尽量减少同产业内部竞争,加强合作,提高整体对外竞争力,最大限度的发挥集群优势。通过集体性组织使各利益方协同作用,实现互利互惠,并逐步形成本地化网络,加强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活动的交流互动,这样既能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又能使企业深深扎根于此。
2.2.4企业自身必须从长远着手,全力推动自主创新,发展创新型管理企业,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一是坚持科技创新,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坚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提高生产水平,对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必须进行科技改造。三是重视科技创新源头建设,大力支持和鼓励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推动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四是不断更新管理理念,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打造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向心力和活力。
2.2.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园区。企业对于陈旧的设备和落后的工艺要及时更新和改进,提高生产水平,主动担负社会责任。政府要加强监管,对于污染极其严重的企业和项目要及时关闭或勒令整改。从资源利用、能源消耗、废物利用等环节切实做到节能减排,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消耗量、循环利用废弃物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园区。
3结束语
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他们的发展都离不开工业。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脊梁;是地区发展的灵魂;是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助推器。随着当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竞争激烈的加剧,不管是国家还是地区,我们都要时时注意工业发展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找到合适的策略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工业的发展水平,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