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快攻战术的应用及改进
2009-06-21黄增心
黄增心
[摘要] 以系统理论方法,结合发球区规则的修改,使原来2、3号位之间区域为主的快攻,增加了3、4号位之间区域为另一战术组织中心,构件新的快攻战术系统,从而使快攻战术在实战更加有效。
[关键词] 排球战术 快攻 站位
1 前言
排球比赛,网上的争夺一直是竞争的焦点。每球得分制的实施,使排球比赛的得分规律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得分即失分的规则,使得网上的争夺更趋激烈。分析各国球队网前的进攻,二传组织进攻的意识和打球风格不难发现,前排网前进攻战术体系,基本上都采用以4号位强攻为主,结合2、3号位快攻,并利用网长进行跑动进攻的组织形式。因发球区规则的修改,使得在5号位场地后区发球对2、3号位快攻战术的抑制,使快攻战术区域由原来的2、3号位增加了3、4号位场地。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归纳推理等研究方法。
3 讨论与分析
3.1排球快攻战术在比赛中的作用
排球比赛中,尽管强攻是得分的主要手段,但其进攻意图明显,组织时间长,使对方容易识破而组织拦网。从对2008年世界女子排球大奖赛前4名(巴西队、古巴队、意大利队和美国队)的强攻扣球和快攻扣球的统计中不难发现,不论是运用快攻最多的美国队,还是组织快攻最少的古巴队,快攻的成功率都显著高于以4号为主的强攻。美国队的快攻相对于强攻而言,比其它3支队更具有优势。
快攻是当接发球第一传或接扣球防守以及对扣球和拦网防起的一传球到位的情况下,从场中纵深向网上发动的短平快进攻战术配合。二传手与快攻手之间在时间、空间交点的配合上十分突出。3号位快攻战术的运用可以真正达到掩护4号位强攻战术的目的。由于快攻手是在踏跳上升期或腾空达顶点时,以飞快的扣、扫、截、削、吊等手法截击二传及时的“喂”球,迫使对方3号位拦网队员因无法从预判实攻的位置而又不得不被动的跟着起跳、腾空,稍慢的起跳节奏及会被快攻从头上突破拦网防线,不仅为配套进攻战术的变化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关键前提,还分担了主攻手繁重的担子,同时也切实的分散和增加了进攻点。对方拦网队员被迫“吸”跳时,他们在仓促间往往难以在网上完成良好的拦网手型和位置,有效的进行拦网;同时,对于快攻配合的强攻,也完全丧失了防御力,因此,常常造成易被突破的“一对一”单人拦网,甚至经常出现“空网”扣球的大好时机,彻底打乱对方拦网的部署和习惯的缓慢拦网节奏。
3.2排球快攻战术的结构和缺陷
快攻战术系统的基本结构,按快攻战术组织实施过程及其特点划分位三个子系统:接发球、移动及扣球。其中接发球主要体现为运动员之间的相对固定的站位关系,如5个接发球的M站位阵形、W站位阵形等。移动则主要表现为连接接发球和扣球的移动策略和移动路线,如“插上”进攻站术的前交叉、后交叉或假交叉等。扣球主要体现为战术组织中心(二传)位置和进攻区域的关系。特点,作为快攻战术的组织中心,二传位置处于2号位与3号位之间,二传运动员前方位宽阔的3、4号位区域,便于充分利用网长组织以3号位为中心的前快战术以及向4号位发展的平拉开战术,同时也便于组织2号位背快战术。
发球区规则的改变,不仅仅简单的扩大了发球区域,使球运行距离、运行时间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发球和一攻系统的结构关系,打破了原发球站位条件下形成的攻防结构平衡,使得在原发球区规则下形成的以2、3号位之间区域为战术组织中心构建的快攻战术系统出现了结构性缺陷。当前,快攻战术系统的结构缺陷,主要表现为5号位场地后区域发球对快攻战术系统的结构性抑制,对二传运动员移动路线的制约相对较为突出。
5号位发球对平拉开战术的结构性制约,主要表现为从发球方5号位场地后区域向接发球方1号位与2号位区域发直线球。对于这种发球,在组织快攻战术时,从接发球站位到二传位置再到4号位的距离较长,对传4号位平拉开球的技术要求很高,这些都将造成二传运动员很难向4号位传出高质量的平拉开球。
4号位平拉开在快攻战术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拉开拦网运动员防守区域,牵制拦网运动员的重要战术段。在比赛中攻、防双方其它条件均不改变的情况下,如果打不4号位平拉开战术,使快攻战术进攻仅局限于2、3号位区域,那么拦网运动员的防守站位就会向3号位靠拢,形成拦网防守的区域优势,快攻战术扣球成功率将大幅下降。
从快攻战术系统结构看,当二传运动员从4号位向二传位置移动或从5号位插上时,如果对方采用从5号位后发球区向1、2号位之间区域发直线球,由于球的飞行速度快,飞行时间短,二传运动员移动的距离又相对较长,将造成二传运动员很难迅速到达二传位置并有充分的时间组织高质量的快攻战术。对于强攻能力不强的球队来说,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所谓的“卡轮”现象,即相应轮次组织快攻战术十分困难,攻击力下降,造成连续失分。
3.3 快攻战术系统的发展与创新
从近几年排球比赛的实践来看,发球结构显然提高了攻击性,对一攻战术,特别是快攻战术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发球区规则的修改同时也为快攻战术的发展与创新开拓了新的空间。我们认为,针对5号位场地后区发球,快攻战术组织中心向3、4号位之间区域转动,可以有效的解决原快攻战术系统存在的结构缺陷。因此,以3,4号位之间区域位战术组织中心构建另一快攻战术系统,可以进一步补充与完善原快攻战术系统。
新的具有2个战术组织中心的快攻战术系统的建立,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与战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比赛中,对方发球后,二传运动员要向之相应的战术组织中心移动。与此同时,其余运动员则必须按照既定战术进行一传或跑动。因此,在快攻战术训练中,应重点加强运动员的智能和体能,提高运动员的战术配合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敏捷性。
另外,快攻战术系统的结构缺陷为发球与拦网战术的协同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加强发球与拦网战术的协同研究与训练,从整体的角度重点研究不同位置、不同方式发球与拦网策略的关系,为拦网创造局部战术优势,提高防反效率。
副攻手应根据一传的情况,对每一个球都要做好扣球和掩护的准备。而且要起跳快,下手快,多变路线,才能摆脱拦网。当然运用时间差,位置差等个人技巧,丰富快攻技,战术,则会锦上添花,取得好的效果。
4 结论和建议
快攻在进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亚洲队来讲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我国男、女排的传家宝,也是战胜欧美强队必胜的关键技术。快速进攻和跑动进攻,不仅是得分手段,也应对强攻起到掩护作用,所以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快”,只有快才能牵制对方的拦网和防守人的注意力,达到声东击西的目的,从而充分发挥快攻在实战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智平.排球快攻战术系统的结构缺陷与创新.中国体育科技,2001,(11).
[2]陈小蓉.体育创新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3]刘向羽.四号位平拉开球运行时间的最佳选择[J].体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