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访民围堵北大“精神病门”风波升级

2009-06-21周宇

凤凰周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精神病院精神疾病精神病

周宇

4月9日上午,北京大学的东,西两个门依然聚集着前来抗议的访民。警察和保安严密护卫着这里。东门附近,大批访民刚下公交车。就被早已守候在此的警察请走。于是剩下的访民转而来到西门继续抗议。西门口已经拉起了警戒线和护栏,两辆警车在此维持秩序。

一些访民手举上访材料,高喊口号,要求孙东东教授出来道歉。

从4月7日周二(清明节假期结束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北大门前就不断有访民前来抗议孙东东的言论。

根据大陆媒体报道,孙东东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司法鉴定室主任、北京大学卫生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司法精神医学主任医师,国务院、卫生部、教育部专家委员,卫生部《精神卫生法》起草小组的成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权益维护与自律委员会顾问,被誉为“北大法学院第一能言善辩之人”。

此前的3月23日,内地一媒体在报道一起与精神病强制就医(与上访无关)的案件时,刊登了孙的一段言论。孙认为,“对那些老上访专业户,我负责任地说,不说100%吧,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

孙声称,偏执型精神障碍属于需要强制的一类,因为它扰乱社会秩序。孙在采访中还就此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们为了实现一个妄想症状可以抛家舍业,不惜一切代价上访。你们可以去调查那些很偏执地上访的人。他反映的问题实际上都解决了,甚至根本就没有问题。但是他就没完没了地闹,你怎么和他解释都不成。于是舆论开始关注这些人的权利是不是得不到保障,这实际上是缺少基本的精神卫生知识。”

孙的观点在医学界并不缺乏支持者。不愿透露姓名的司法精神病学专家称,尽管他本人正在致力于从司法角度保护精神疾病患者,以及上访者的权益,但是就他所接触的案例,确实有大量的上访者存在精神偏执的症状。

另一上海某精神病医护人员亦对孙的观点表示赞同“如果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上访,工作生活什么都不顾了,那么可以认为这样的‘老上访专业户的确多数是有问题的,他们通常比较偏执,具备精神病的易感性。(如何界定‘老上访专业户则是另一个问题)不论是因为精神病而上访,还是因为曾经受到迫害或是因为上访而变成了精神病,对于精神病人来说,就需要进行治疗。住院治疗就是治疗渠道的一种,并且通常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治疗。”

但大陆的评论界和访民们显然不会这么认为。也没有人认为孙的言论是一个医学问题。有评论者质疑孙东东作为“官方聘用的专家”的职业伦理,访民们则担忧,孙的言论是一个危险的开端,或将导致更多的上访者被关进精神病院。

孙此后的道歉,丝毫未能平息北大门前的抗议。

找孙东东做鉴定

赵桂荣是4月7日上午听说孙东东的“99%说”的,当即决定去北大找孙东东。这一天,是赵的丈夫被关进精神病院的781天。

以前,赵也经常去北大,不过,是为了邮寄上访信。许多访民认为,在北京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寄信给中央领导人,信件被扣押的几率要小很多。

赵是黑龙江省的访民。丈夫因为企业改制等问题上访,并于2007年2B被关进精神病院。赵试图以家属身份将她的丈夫从精神病院接出来,但没有成功。

赵桂荣从不觉得自己的丈夫患有精神疾病。丈夫在精神病院期间,还曾托人给赵传话,叮嘱赵上访时要注意保护自己_千万不要也被关进精神病院。

2007年“两会”期间,赵再次进京上访,希望能把丈夫从精神病院放出来。但这一次,她也被相关工作单位在“接谈记录”中判断“似精神异常”。但赵声称,写下这一“接谈记录”的“接谈人”根本就没和她见面。当时因为人多,根本没有一一会见。

4月7日,赵桂荣决定去找孙东东做鉴定自己是否有精神病,按照孙的“99%说”,赵应该是有精神疾病的,但赵自认为还算正常。

几天来,想找孙东东做鉴定的访民络绎不绝,包括浙江访民詹现方。

1998年,詹开始举报村支书的贪污行为,并声称握有足够的证据。2003年,詹开始进京上访。此间,詹三次被送进精神病院。但詹对《精神疾病司法技术鉴定书》给她的判定并不接受。

2009年4月7日早上8时多,詹现方成功地进入了北大,并找到挂着“司法鉴定所”牌子的办公楼。詹要求找孙东东为自己鉴定“都说我们99%是精神病了为什么不敢给我们鉴定?”

另一男性访民也找到了这里,并要求鉴定“如果鉴定出我真的是精神病也就好办了,这样我杀人就不用负责了。”

未被接受的道歉

4月6日,孙东东通过中新网发表致歉声明。声明称“……一些内容因我语言表述不当,引起一些争议和误解,对此深表遗憾。如果因这些内容伤害了一些人的感情,在此我诚恳地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歉意。也衷心地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法定程序解决自己的问题。”

但在致歉声明发表后,对孙的“围剿”并未结束。有民间组织正在发起签名活动,要求取消孙东东医师资格和卫生部专家资格。

孙北大教授外的另一身份——《精神卫生法》的起草者,也遭到质疑。有评论担心孙的思想会“直接渗透到法律当中,通过法律作用于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如果他将老上访户都当成精神病人来看待,在法律中规定可以都进行强制治疗那么,这些上访户不但合法的诉求再也无法得到满足,而且人身自由也无法得到法律保障,进而,每一个公民都可能生活在一个被公权力当作精神病人的恐怖氛围之中……”

另有大陆媒体《东方早报》刊发署名文章,在分析了孙近年来的一系列言论后。质疑孙是“权力的奴婢”,并认为孙虽然道歉,但孙所依傍的公权力并未低头。

赵桂荣和詹现方也都看到了孙的道歉声明。从4月7日开始,北大的门卫就拿着厚厚一摞道歉声明,发给前来抗议的上访者。不过赵、詹都认为这从网络上下载后复印的道歉声明是假的,完全不能接受,因为上面没有盖公章。

“公权力”或是“奴婢”对访民们来说过于遥远,孙东东的现实威胁,却是极其危险的。访民们担心,来自“神圣的”北京大学教授的言论。将成为基层官员手中的利器。他们将据此更加理直气壮地将他们送进精神病院。

赵桂荣称,自己的丈夫已经因为上访住进精神病院,就等着自己通过上访救他出来了。一旦自己也被当作精神病人关进精神病院,就没有人救她的丈夫了。

4月2日前后,北京南站附近的上访村开始出现抗议孙东东的宣传品。一张A4纸的中间印着一个大大的“冤”字,以及孙东东接受访问的原文,上方是粗黑的大标题《上访的99%以上精神有问题》。有人拿到了这样的宣传品,没拿到的人则花一毛钱去复印。越来越多的人在传阅,愤怒的情绪在人群中蔓延,去北大抗议成为访民们最直接的想法。

除了去北大,访民们还剩下一个表达声音的重要渠道外国记者。上访村里总是有外国记者来拍照和收集上访材料。

4月9日,一批访民在北大东门的警戒线外冲-着周围的外国记者跪下,高举状纸和抗议信,要求孙东东出来。

大部分访民的抗议,收获的仅仅是驱赶。这并不能令他们满意,许多访民准备继续前往北大抗议。詹现方在进入北大的司法鉴定机构之后,对方向她推荐了三个可以鉴定精神状况的地方。詹已经去了其中的两个,一个声称自己只鉴定物证,不鉴定人的精神状况,另一个声称只接受警方提出的鉴定申请。如果第三家依然不能给她做鉴定,詹决定也回到北大门前的抗议人群中去。

截至4月10日,北大校方与手机关机的孙东东都保持高度沉默,不过,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主任邓海华同日对媒体澄清,卫生部并无“卫生部专家委员会”,只有一些相应专业领域的委员会或专家咨询委员会,但这些名单中没有孙东东的名字。无论孙是何身份,不当言论引起民愤甚至校门遭围堵,在大陆恐属首例。

不管不行吗?

孙东东的言论引起了陈仁(化名)有限的共鸣。陈仁是湖南一个副乡长,乡里为了防止乡民上访,几乎耗费了所有的精力。

陈仁所在的乡实行“包保”制度。维稳工作(主要是防止上访)被落实到每一个干部头上,由他们包某一个村或某一个经常上访的人。尽管陈仁和同事们口干舌燥地做工作,依然不时地有人上访,其中一些去了北京。

乡里为此花了很多钱。一个经常去北京上访的老汉,每次上访内容都不一样。最近的一次是去北京的国家信访局,问国家主席有没有批阅他撰写的对合作战计划。

为了接他,乡里4年间花去了40多万元。

在陈仁看来,上访者中有一部分患有精神疾病或偏执,是毋庸置疑的。一些人在上访中获得了成就感,以至于在家里呆不住,总想着要上访。

陈分析了他所接触的上访者,为自己的事情去上访的,基本上都是因为确实有委屈,并非为自己切身利益上访的。可能是好管闲事的人,或者是患有精神疾病。但陈仁认为,孙东东的“99%以上说”显然过于偏激。陈估测,上访者中至少有一半,精神是正常的。

时常丢下手头的工作去北京接人,陈仁感到很无奈。乡里能做的,只能是一边盯紧每一个人,尽力化解矛盾,一边做好随时去北京的准备,至于发展经济,那是沿海地区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但令陈仁无奈的并不是上访者中有人有“精神病”,而是为什么非得去北京接他们?

乡里并不愿去北京接上访者——陈仁私下也并不觉得有人上访就是不稳定。乡里的原则是,即使知道有人在北京上访,只要没有接到通知,就不去接。一旦接到通知,就必须当天出发,不惜一切代价将人接回来。

前述老汉最近一次被从北京接回来后,乡里不得不说服家属签字,然后将其送进精神病院。乡里为此还要每天花去100元住院费。

好在老汉的家人很配合。但老者的儿子对此感到奇怪“他上访,你们让他去不就行了,为什么乡政府非得花钱去接呢?”

陈仁无可奈何地说,没办法,上级要稳定。陈仁对国家出台《信访条例》,允许公民上访,同时上级又总是要求地方实现“零上访”感到困惑。

“到底让不让人上访呢?”陈仁说,“如果觉得老百姓的上访确实有委屈,就给他解决,如果觉得没道理,不管他不行吗?”

猜你喜欢

精神病院精神疾病精神病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流鼻涕
完形填空专练(五)
精神病
精神疾病康复护理注意事项
SCARED STRALGHT
齐拉西酮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的对比分析
精神病院的故事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一亿中国人有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