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七宝镇“七宝”

2009-06-20宋治梅

消费导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七宝旅游开发建构主义

[摘 要]民俗学中的建构主义,即把民俗研究的对象作为因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文化的原因被建构或创造的事物来进行解释。七宝古镇作为上海的一处千年古镇,已被开发为深受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以建构主义视角观察这一古镇的旅游文化资源,会发现古镇的历史以及景点都是被建构出来的。

[关键词]建构主义 七宝镇 旅游开发

作者简介:宋治梅(1983-),山东德州人,上海大学文学院民俗学硕士研究生。

一、民俗学研究的建构主义视角

民俗学中的建构主义,是把民俗研究的对象作为因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文化的原因而被建构或创造的事物来进行解释。《传统的发明:苏格兰的高地传统》一文这样描述一种独立的高地传统的创造;“它是通过三个步骤完成的。第一步,首先发动一场对爱尔兰文化的反叛:篡夺爱尔兰的文化并重新书写苏格兰早期的历史,最终无礼地声称苏格兰凯尔特·苏格兰是母国,而爱尔兰是其文化附庸。第二步,人为创造新的高地传统,将其呈现为古老的、原创的和独特的。第三步,通过一个过程将这些新传统赋予历史上的低地苏格兰:即由皮克特人、撒克逊人和诺蔓人构成的东部苏格兰。”简言之,建构主义理论坚持认为一种传统是完全可以被建构出来的。

《传统的发明》一书中的归纳,被发明的传统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相重叠的类型:第一类是那些使各个团体(真实的或是虚假的共同体)的社会凝聚力或成员资格得以确立或象征化的传统,第二类是使制度、身份或是权力关系得以确立或合法化的传统,第三类则是使信仰、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得到灌输和社会化的传统。苏格兰人的高地传统的发明属于第一种类型,这是一种高层次意义上的大的民族文化的建构。社会的发展进步衍生出一些新事物和新现象,根据客观需要再增加一个分类成为必要:使具体的文化事项得以被大众所接受而实现其微观利益(如经济利益)的传统。在《“传统”与”发明”之间:当代民间文化研究的反思》中有发言称:近年来,神话人物或历史、民俗文化被当成一种“资源”来利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出于某种人类动机,文化事项的被建构是可能的,这样一来,建构主义视角对于民俗文化研究来说成为不可或缺,它成为我们理解大到民族文化传统、小到民俗事项甚或一处旅游景点的形成历程的必要工具。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七宝古镇之“七宝”

现在已成为游人们访旧怀古之胜地的七宝古镇,位于上海闵行区中部。据史料记载,古镇七宝约形成于后汉时期,宋初略显规模,鼎盛于明清两代。“七宝”镇名的来历,与陆宝庵有关。陆宝庵原名福寿庵,为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后裔陆机、陆云的家祠,原在靠近吴淞江的机山脚下,以后因水患而三移祠址,最后移至七宝时,大约是宋初之事。据《松江府志》、《青浦县志》记载:“七宝故庵也,初在陆宝山。吴越王赐以金字藏经曰‘此亦一宝也,因改名七宝。后徙于镇,遂以名。”古时“一剑霜寒十六州”的吴越王钱鏐或许不明此寺的来龙去脉,在游谒时想当然地把“陆宝庵”说为“六宝庵”,于是有了“此亦一宝也”的说法,寺名改为“七宝”,陆宝庵因而成了七宝庵,七宝庵自然就成七宝镇。

七宝镇有了“七宝”之名,好事者便凑满“七样宝”使其名副其实。对七样宝的说法历来不一,以氽来钟、飞来佛、梓树、金字藏经、玉筷、玉斧、金鸡这种说法较为普遍。当前,为了旅游开发,当地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这七样宝物进一步进行了梳理和演述,现在当地的旅游景点资料是这样介绍七宝的:

玉筷:相传古时候,有个皇帝赐给姓吴的功臣一双玉筷。这双玉筷非常神奇,能驱除五毒,又能作剑劈邪。那功臣颇通世故,深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回到故乡七宝后,晚上一直辗转反侧,想不出该把玉筷藏于何处。迷迷糊糊间梦到一位仙人前来指点,给他讲了要独善其身先须兼济天下的道理。功臣闻言,茅塞顿开,天一亮就将玉筷放在了七宝镇北的蒋家桥下,借助它扶正祛邪的法力来佑护一方安定。

玉斧:相传古时候,七宝镇内的蒲汇塘河宽数丈,水急浪高,来往交通十分不便。当地有个叫徐寿的人,为了解决百姓的过河问题,与富绅联合准备筹资建一座石桥。可是开工以后,人们却发现蒲汇塘河底泥软,桥桩总是打不住。正在造桥人一筹莫展之时,一位银须白眉的老者缓缓而来,走到河边的肉铺旁拿了一把斧子,往桥基下一垫,桥桩顿时就稳了,塘桥也因此建了起来。由于当地方言中“肉”和“玉”同音,肉斧也被传作了玉斧。

飞来佛:相传佛教刚传入七宝的时候,它济世度人的教义理念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但是,由于当时正处于倡道废佛的时期,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七宝人想铸一尊大佛的心愿迟迟未能实现。佛祖得知这一消息后,被七宝人的虔诚所感动,决定施法以助一臂之力。当晚,七宝风雨大作,天上突然降下一物。天明后,人们惊奇地发现,一尊高达丈余的铁佛已不偏不倚地落在七宝寺内。

古银杏:镇南的两棵古银杏,始植于宋代。相传很久以前,七宝遭逢大旱,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正在当地百姓被迫要背井离乡之际,镇南的两棵银杏却突然枝繁叶茂,每天都结出累累硕果。人们拾果充饥,平安度过了那场旱灾。

金字莲花经:相传五代十国时,吴越王之妃爱用金粉在蓝色绡纸上,以工楷抄写经文。《妙法莲花经》是她花了5年时间抄成的精品,深得吴越王的喜爱。有一年,吴越王途经七宝时,见到镇内陆宝庵梵音清越、香火缭绕,便找人询问庵名。

金鸡:相传古时候,有个外乡人为找致富的途径,路经七宝时找当地最有学问的智者询问究竟。智者沉思半晌后,意味深长地告诉他:去看看镇东高泥墩上的金鸡。外乡人来到高泥墩后,果然看见里面有只金鸡守护着七缸金子八缸银,他误以为这就是给七宝带来财富的宝物,于是就用玉蜈蚣为饵盗去金鸡并带走了金银。当他满怀希望地回到家乡后,金鸡却始终没有给他带来预期的财富,最后落得穷困潦倒。原来那智者所言的金鸡本来就不是会衍生财富的宝物,而是代表了一种闻鸡起舞、勤劳致富的精神。

氽来钟:相传古时候,七宝每逢雨季,船只在水道上经常会遇难颠覆。一位云游高僧经过这里,得知详情后劝说众人不要绝望,即日内便见分晓。傍晚时刻,七宝突然暴雨如注,随着一声惊雷,河面上缓缓氽来一只铜钟。高僧当众为铜钟诵经开光并告诫人们,往后只要将此钟安放在镇中,便可确保河道平安。果然,自铜钟落户七宝以后,周边河道再也没有发生过船难。

七宝镇为发展旅游而进行的文化事项的建构也许只是简单的在旧时传说基础上的梳理,但这种梳理足以增添旅游地的文化魅力。《 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一书提到:“是否具备旅游文化意识,将成为民俗风情旅游兴衰的动力,也是发展文化型旅游业的导向战略,这就要求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和机构去从事研究和发掘…”但在发掘研究的过程中,建构成分的存在已成为必然,七宝镇对七宝的建构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参考文献

[1]霍布斯鲍姆、兰格「英」著, 顾杭 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2]陈传康、刘振华《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版

猜你喜欢

七宝旅游开发建构主义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实验小学
家有巧手爷爷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七宝的汤圆
七宝的汤圆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