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高校德育建设

2009-06-20王冠华

消费导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指导德育

王冠华 付 冰 杨 阳

[摘 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德育,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改造主观世界,其本质就是育德。因此,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方向正确,充满生机和活力,确保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指导 德育

一、加强高校德育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客观形势的原因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的转型改变了人们原来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引发思想领域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投机取巧和尔虞我诈也正猛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成长,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没有正确、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第二,个人主义、惟我独尊思想严重;第三,商品意识增强,道德观念淡化;第四,竞争意识太强,缺乏合作精神。

(二)网络的影响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网络为他们学习知识、了解外界、生活娱乐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网络文化也给高校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网络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导致大学生对自身人生观和价值位不清。网络使得信息传播和表达畅通无阻,大学生可以地从网上获得很多的信息,他们在了解、吸收西方各种文化。思想和道德意识也容易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而在思想上产生茫然波动造成政治立场不坚定、价值观念无所适从、道德观念分辨不清,最终有可能抛弃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抛弃社会主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从总体来看,大学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思想活跃开放,朝气蓬勃,但也有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政治信仰、理想信念模糊,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诚信意识淡薄、随便承诺,对自己说过的话不履行;自我意识过强,过分自信,蔑视别人,包括老师;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只有把握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我们才能找准教育的切入点,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变是新时期大学生特点变化的主要原因。进入大学之后由于远离父母,没有了父母的呵护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再加上现代社会竞争力的增强,很多大学生承受不住心理的压力,走上了轻生的道路,现在大学生自杀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于家庭于社会都是不小的损失。最后,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同所带来的大学生活的差异也带来一些问题。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有优越感,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自卑感,可能走向了仇恨社会,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辟多种德育途径,不断提高德育效果

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从而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繁荣指明了方向,也为高等院校德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高校是培养人才专门机构,德育解决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是思品德、作风意识、行为习惯、为人处事以及对人、对家、对国、社会、对自然的准则态度问题,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德育作仍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而针对性和实效性差,又是现段高校德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的观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为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德育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就大学生德育工作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在教育当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关心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和身体成长的情况,为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成才就业服务。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运用情感感化的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关心、帮助、尊重和激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引导学生道德的发展方向。

(二)加强师德培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要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对待学生既要严格又要平等待人,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高校教师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

(三)充分发挥好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课堂是德育工作最主要的教学渠道, 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和心理成长规律,着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又强化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内容本身的思想性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主导作用,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四)创建育人的德育环境。

首先,建立一个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共同负责,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党政工团等组织齐抓共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合理利用德育环境,全面优化学校德育环境,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社科部、各教研室与学工部、团委密切配合,相互配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配合,形成全面育人的氛围。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密切配合,德育工作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校是德育的主体,起主导作用,不仅要密切联系社会,也要密切联系家庭。要指导家长搞好家庭德育建设,要纠正家长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思想,学校可通过家访、家长会、个别谈话、家长学校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互相了解情况,交流体会,加强教育针对性。根据需要,学校可请德育方面、心理学方面、教育学方面的专家为家长做报告,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德育的重要性、科学性,增强对子女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配合学校搞好德育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沟通, 改善校园周边环境,使高校周边环境与高校育人活动相协调,为高等学校创建良好的育人条件。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对贯彻“育人为本”理念的几点认识,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5期

[3]以人为本: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

[4]营造德育氛围,重视德育建设,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9期

[5]德育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指导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